重磅发布·三丨“悦己时代”:青年网民的情感需求与社交趋势

360影视 2025-01-16 22:22 2

摘要:公众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的嬗变是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面向,集中体现于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青年一代。成长于国家、社会大变革、大发展背景下的青年一代,正成为影响国家、社会前行的关键群体,成为中国下一个百年征程的生力军。同时,这一群体又正逢知识体系日趋完善、价

公众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的嬗变是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面向,集中体现于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青年一代。成长于国家、社会大变革、大发展背景下的青年一代,正成为影响国家、社会前行的关键群体,成为中国下一个百年征程的生力军。同时,这一群体又正逢知识体系日趋完善、价值观塑造日趋成型、情感心理日趋成熟的关键时期,整体推动着中国社会的思想观念转型与代际价值观更替。他们的价值观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更年轻的世代可能具有的价值观演进趋势,具有重大研究价值。

近日,复旦发展研究院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复旦大学价值认知传播与人机协同治理交叉学科团队与哔哩哔哩公共政策研究院联合发布《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2024)》。作为一项跨越十年(2014-2024)的大型社会态度调查,调查报告基于B站、豆瓣、知乎、微博、小红书、Soul App等六大青年网民聚集的互联网平台2014年至2024年的海量数据,通过多模态大数据分析、大规模问卷调查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混合式研究方法,聚焦精神文化需求、思想需求、情感需求、代际观念、婚姻观念、生育观念、消费观念、对外态度等关键指标,探索中国青年网民的认知变迁趋势。相关研究涉及数十万青年网民用户和数亿条视频、图、文等原生性网络表达。

具体来说,在精神文化需求方面,课题组从数亿条B站历史投稿中筛选出最热门的头部视频,获取其所有评论数据共计80.9万条;在读书和思想消费方面,基于豆瓣平台采集了90000余名用户的全部历史阅读记录共计2235万条;在情感需求方面,基于Soul App平台,采集近两年发布量最高的话题2万条、内容提及词频最高的发布内容2万条,并对11253名用户展开大规模问卷调查;针对代际关系,课题组在知乎平台选取了近十年关注者人数最高的712个有关问题,采集回答样本共计7.3万条展开人工编码;针对婚育观念、中外关系,课题组从新浪微博6亿条随机博文数据库中收集了来自607.1万青年网民的824.6万条讨论文本,其中144.7万条涉及婚育议题,679.9万条涉及中外关系议题。在消费观念方面,课题组采集了豆瓣平台46111名用户涉消费观念表达文本共计12.4万条,选取了新浪微博近三年与青年群体消费相关的50个热门话题,对热门话题下的258.2万条博文文本展开话语分析,并采用随机网络游走方法在小红书等平台搜集相关讨论。

拒绝内耗、反PUA、逃离NPD……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一样,有如此之多关于情绪的概念会成为网络流行语,其背后是年轻人关于自我的情感觉知。2024年,年轻人更加关注自我与他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朋友关系、亲密关系,甚至是人类与AI之间的关系,都关乎年轻人如何探索自我,寻找自我与他人、自我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平衡点。基于青年网民高度聚集的Soul App社交平台,课题组采集其2023年和2024年发布量最高的话题2万条、内容提及词频最高的发布内容2万条,并对11253名用户展开大规模问卷调查,尝试勾勒泛社交领域可能呈现的新特征、新趋势。调查样本兼顾了性别(男性 61%;女性 39%)、年龄(18-24岁 23%;25-29岁 30%;30-34岁 24%;35岁及以上 23%)和城市(北上广深 14%;新一线城市 23%;二线省会城市 18%;普通地级市/县级市 36%;中小城镇/农村 9%;海外 1%)分布,最大程度呈现活跃在社交平台的青年网民真实状态。

在“单身”与“恋爱”之间平衡的“回形针情感”:76.8%的单身青年网民渴望恋爱;但低质量的恋爱,不如高质量的单身;“社交圈子单一”是未脱单的最主要理由。

每个人都在渴望恋爱,但绕了一圈还是原来的方向,就像一枚回形针。恋爱与单身之间的循环往复,既是年轻世代在人际交往中重新平衡“自我”与“他者”之间关系的过程,也是反复认识自我、探索更理想的生活状态的过程。

2024年,超过359万用户在Soul广场发布过与“恋爱”相关的内容,#我想谈一场甜甜的恋爱(活跃度同比增长+41%)、#谈恋爱吗结婚的那种(2024年话题流量接近32亿)等话题在年轻人中间获得了广泛的共鸣和传播。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单身的年轻人仍然渴望恋爱。在超过8000名目前单身的被访者中,超过四分之三(76.8%)的年轻人表示自己“想谈恋爱”。特别是在30岁以下的男性青年群体中间,渴望“脱单”的比例达到了85.9%。

当更多年轻人渴望恋爱的时候,同样也有更多年轻人在享受独处的快乐。2024年,提到“单身”的瞬间(备注:瞬间,即为在Soul发布的一条内容)在Soul的浏览量接近88亿次。关于#低质量的恋爱,不如高质量的单身 话题累积有超过165万年轻人参与。当被问到“尚未脱单”的理由时,年轻人提及率最高的三个答案分别是:“社交圈子单一,很少有机会认识异性”(64.8%)、“很难遇到三观契合的对象”(48.4%)、“不太擅长与异性交流”(40.7%)。

在“不熟”与“全熟”之间平衡的“溏心蛋社交”:深夜emo时,“固聊”网友是最佳选择;女性朋友总能更好地提供情绪价值;社会支持系统变迁的时代,青年网民宁找AI不找父母。

全熟,或者不熟,都不是最好的状态。青年网民的最佳社交距离就像是一颗半熟的溏心蛋。如果说“搭子”代表了一种“不熟”关系,父母家人代表了一种“全熟”关系,那么“固聊”(“固定聊天对象”,能进行固定频率、深度交流的朋友)就是介于二者之间的“半熟”关系,称为“溏心蛋社交”。

2024年,在Soul有超过65万用户发布过与“固聊”相关的内容,#固聊 的话题活跃度同比增长了76%。尽管“搭子文化”一度流行,但越来越多年轻人发现“固聊”或许才是最合适的社交距离。即使是看展览、看电影、看演唱会、CityWalk这些“适合找搭子”的活动,仍然有超过半数的年轻人选择跟固聊一起,而对于分享快乐(69.5%)、吐槽生活(67.4%)、失恋求安慰(66.4%)这些“情感向”的需求,选择固聊的比例更是将近七成。

调查数据显示,当问及“在生活中更愿意和谁分享自己的情绪与心事”时,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固聊”网友(47.9%)、恋人/伴侣(32.5%)、陌生网友(30.8%)、同性朋友(28.0%)和异性朋友(28.0%)。当年轻人在“搭子”和“固聊”之中做选择的时候,也是在重新平衡自我与他者之间的最佳距离。太近,亲密也许会变成束缚;太远,则少了一些起恰到好处的默契。

除了固聊,选择同性或异性朋友“分享情绪与心事”的比例加起来也超过半数。有意思的是,男性更有可能选择“异性朋友”(33.9%),而女性更有可能选择“同性朋友”(37.7%)。换句话说,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当年轻人试图向现实中的朋友寻求安慰时,女性朋友总能更好的提供情绪价值。

此外,还有13.5%的年轻人选择向AI虚拟人倾诉自己的心事,这一比例甚至高于父母亲人(10.4%)。在11,253名被访者中,“愿意向AI虚拟人诉说自己的烦恼” 比例达到了37.9%,“虚拟人可以给我足够的情绪价值”是认同比例最高(58.3%)的原因。

社会支持系统正在改变,网络时代脱离了血缘、地缘等传统关系的个体,会始终思考如何将自己重新嵌入到自己所选择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这不仅关系到年轻人如何面对深夜emo时刻的孤独与迷茫,也决定了他们从哪里获得关于生活的意义与期待。年轻人不再满足于表面的热闹,而是勇敢地追寻能触动灵魂深处的情感纽带,在复杂多变的社交世界里,努力构建更为稳固且富有内涵的人际桥梁。

在“亲密”与“边界”之间平衡的“432Hz陪伴”:年轻用户及高学历用户更青睐语音相关的功能,以听觉为媒介,实现最小程度介入,最大程度陪伴。

432Hz是传说中的宇宙频率,可以实现身心的放松。以听觉为媒介,越来越多年轻人正在寻找同频共振的陪伴。调研数据显示,年轻用户及高学历用户更青睐语音相关的功能。

2024年,75.5万用户在Soul发布了与#连麦 话题相关的内容,浏览量超过39.7亿次。其中,#无声连麦(过去一年超过8亿浏览量)、#无声连麦呼吸(超过8693万浏览量)等话题的活跃度大幅增加。与网友连麦,但两个人谁都不说话,只是聆听彼此生活的背景声,正在成为年轻人社交的新趋势。写论文时候敲击键盘的声音、通勤时候地铁报站的声音、自习翻书的声音、入睡呼吸的声音……耳朵陪伴作为一种新陪伴形式,既有“耳鬓厮磨”的亲密感,又保持了足够的边界感,其背后始终是年轻世代对亲密与陪伴的渴望,是人类对于亲密共同体天然的向往。

在“线上”与“线下”之间平衡的“重返三次元”:学习、分享和运动是当下年轻人应对情绪的三种主要方式;“到户外去,到大自然里去”最让年轻人治愈;到线下去,与更多具体的人在一起,更加幸福。

习惯了二维平面线上虚拟世界的年轻人,正在重新发现三次元“线下”世界的魅力。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回到线下去,回到具体的生活里去,和更多的人在一起,学习“从具体的生活中获得幸福”的能力。

2024年,在Soul App上#运动相关话题同比去年增加超过88万条,#今日骑行打卡 话题同比增加120%,#约网球 话题同比增加33%。2024年,在Soul APP发布的#脱口秀、#聚会、#菜市场、#小店、#演唱会等线下相关的瞬间有超过17亿阅读量。无论是小型的线下读书会、线下剧本杀,还是大型的线下脱口秀、线下音乐节,习惯了将“互联网”与“高效”“便捷”划起等号的年轻人发现,有些事物并不需要那么高效,也不需要那么便捷。只有在线下,菜市场里的蔬菜才有新鲜程度的区别,而不只是手机屏幕上的一个按键;只有在线下,年轻人才能偶遇那些意料之外的、好逛的小店,而不只是完成购物清单上的待办事项。越来越多年轻人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一个好看的杯子、一场绚烂的烟花、一次难忘的舞台,去感受人间烟火气。

在调查中,当问及过去一年如何“理解、应对自己的情绪和心理感受”时,排在前三位的回答分别是:学习相关音视频内容(42.5%)、和朋友讨论(39.8%)和参与运动户外项目(32.0%)。学习、分享和运动是当下年轻人理解和应对情绪的三种主要方式。

当被问及“心情不好时,哪些事物会让你有被治愈的感觉”时,61.7%的年轻人选择了“到户外去,到大自然里去”,在所有选项中排名第一。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尝试新的运动项目。其中,健身(21.6%)、跑步(21.0%)、户外徒步(20.1%)、骑行(18.0%)是“尝新率”最高的项目。

课题组还邀请被访者为自己当前生活的幸福感打分,从1分到5分,分数越高,越幸福。研究发现,在所有潜在的影响因素中,以何种方式“理解、应对自己的情绪和心理感受”最为重要。那些选择“参加线下活动”、“参与运动、户外项目”的年轻人拥有最高水平的幸福感,而那些“没尝试过”任何一种方式的年轻人则最不幸福。

年轻女性与年轻男性的情感需求到底有什么不同?女性更爱自我表达,情感需求主要面向非特定对象;男性更爱社交,情感需求更有可能以特定对象为导向。

围绕年轻人使用社交媒体时的不同情感需求,调查询问了被访者“在使用Soul时,最喜欢的功能是什么”。根据是否面向特定对象以及是否围绕特定主题,将15种功能重新归类为4种,分别是:

社交功能型(例如奇遇铃、灵魂匹配、语音匹配、萌面视频匹配等)

深度交流型(例如1v1私聊、私聊语音连麦、虚拟伴侣/虚拟人等)

兴趣讨论型(例如群聊派对、兴趣群组等)

自我表达型(例如发布瞬间、浏览和评论他人瞬间、虚拟装扮等)

其中,社交功能型往往是面向特定对象的,有明确的社交和情感需求,希望能够认识“三观契合”的朋友、实现社交“破圈”;深度交流型的社交主题不确定,围绕自己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重点在于维持与特定对象的情感交流;主题讨论型通常有明确的主题,以话题驱动社交行为;自我表达型既不面向特定对象、也不围绕特定主题,追求个人情感表达。

不同性别的用户在社交媒体使用的情感需求上呈现出显著差异:男性用户更倾向于社交功能型(39.5%)和深度交流型(24.7%),女性用户则更喜欢主题讨论型(22.6%)和自我表达型(42.2%)。女性的情感需求更有可能是面向非特定对象的,无论是自我表达,还是围绕某一个特定主题的表达,往往是自我驱动的,而非由特定对象所影响。相反,男性的情感需求更有可能是面向特定对象的,以特定对象为导向的。

课题组成员名单(按照姓名拼音排列)

陈李伟、丁超逸、付宇、桂勇、何鑫燏、黄荣贵、季诗雨、李良荣、林志威、刘谦谦、刘贤、米雪、戚新源、漆文倩、辛艳艳、严凌昕、于莹、袁鸣徽、张闻迪、张艺严、张志安、张紫馨、曾培伦、曾心怡、郑雯、钟怡、朱怡

来源丨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

排版丨胡珂玚

来源:复旦发展研究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