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持续耕耘的事业

360影视 2025-01-17 16:02 3

摘要:2025年1月15日,中国首家网上中文新闻媒体——神州学人网(CHISA)迎来了自己30岁的生日。值此重要时刻,神州学人党支部和神州学人编辑策划组织了以“回望历史,启迪未来:留学与教育对外开放新征程”为主题的党支部活动,与神州学人离退休老领导深度访谈,回忆神州

2025年1月15日,中国首家网上中文新闻媒体——神州学人网(CHISA)迎来了自己30岁的生日。值此重要时刻,神州学人党支部和神州学人编辑策划组织了以“回望历史,启迪未来:留学与教育对外开放新征程”为主题的党支部活动,与神州学人离退休老领导深度访谈,回忆神州学人网站建站故事,回首来时路,更望向更远的远方。

神州学人原副总编辑许珑是神州学人的创刊元老,同神州学人一路成长,更深度参与了神州学人网站的筹建及后续工作。访谈中,许珑将神州学人和神州学人网的故事娓娓道来,不仅与我们分享了那些灿烂与辉煌,更是讲述了这些成就背后的努力与坚持。不仅要在舞台中央闪耀,更要在台下持续耕耘,可能就是神州学人需要一直传承下去的“宝藏”。

应时而生 顺势而为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伴随改革开放的浪潮,大批中国留学生奔赴世界各地求学深造。很多留学生反映,身在海外异乡难以获得国内真实信息,平时很难看到国内报刊,一般收音机又听不到国内广播,而西方媒体关于中国的报道不仅寥寥无几,还常常充斥着偏见、造谣和污蔑。

当时,有些驻外使馆利用定期收到的国内报刊,每周收集、剪贴一两个重要版面和政经、科技消息等,再复印几十份,邮寄给留学人员们传阅。这些往往会迟到一个多月的消息,被那时的留学人员视若珍宝,一字不落地阅读,成了他们当年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

为了让海外留学生们有渠道更快了解国内的发展动态,同时也为海外留学生搭建互动与联系的平台,1985年,经当时主管留学工作的中央引进国外智力领导小组、中央宣传部、中央对外宣传小组批准,准备创办一本面向海外留学人员的期刊。1987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批示,确定由国家教委(现教育部)统一管理全国出国留学人员工作,后续由国家教委推进《神州学人》的创办工作。

这份刊物在筹办期间,一直使用《中国留学生》这个暂定名,后在确定名称时,又再次征求各方看法,最终,决定采用了“神州学人”这个更加大气、更加浪漫的名字。那么请谁来题写刊名呢?大家一致赞成请邓小平同志题写,于是编辑部起草了只有三句话的短信:一是“您是早年留法勤工俭学的先驱者”;二是“您作出了扩大派遣留学生的英明决策”;三是“为了加强对留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恳请您为本刊题写刊名,则留学生教育幸甚!” 于是,1987年2月13日,编辑部收到了邓小平同志于2月12日题写的“神州学人”刊名。当年5月中旬,《神州学人》创刊号问世,走向了世界。

1987年创刊时许珑(左)和副总编黄宗煊的合影

许珑回忆起《神州学人》初创时期,条件十分艰苦。当时神州学人编辑部借用欧美同学会的3间小平房,10来个人挤着办公,中午大家都自带午餐,一辆借来办公用的上海牌老轿车还经常抛锚……但大家凭着对留学人员的热情和对留学事业的热爱,克服困难,努力为海外留学人员间搭建起一座与祖国沟通的“心桥”,也都认识到我们的使命,就是要面向全国、面向世界,全方位为出国和归国的留学人员服务。

《神州学人》面世后,迅速在海外留学人员中传播开来。 “当时的通讯之难、成本之高,现在难以想象。这本杂志像是一个情感的纽带,连接着身处全球的中国留学生们,大家对它有着非常特别的感情。”许珑回忆道。

很多老一辈留学人员都记得自己每次拿到《神州学人》杂志后,如饥似渴阅读时的欣喜。这些来自祖国的资讯、来自家乡的消息,抚慰着每一个“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海外留学人员的心。

《神州学人》创刊时编辑部的工作人员

石破天惊 反响热烈

20世纪80年代,互联网在发达国家兴起并快速发展,在外留学人员是就最先汇入这一时代潮流的弄潮儿之一。海外留学人员的新动态也引起了国内的注意。1994年8月,国家教委有关资料详细介绍了“我在美留学人员使用信息网络的情况”,相关领导非常重视,批示“这个阵地我们要利用起来”,并要求作专题研究。国家教委外事司(现教育部国际司)随即展开调研,并计划通过互联网对在外留学人员“提高宣传效果,开拓宣传渠道”。神州学人网站创办的序幕就此拉开。

从酝酿到诞生,神州学人网只用了短短4个多月的时间。神州学人网的问世,开创了国内中文媒体进入国际互联网的先河,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新闻出版署期刊司的同志说,这是一个全新的事物,他们之前也没有任何经验。这一次的创办,完全是大家一起摸着石头过河,也将为我国以后电子刊的创办提供经验参考。”许珑回忆起30年前去新闻出版署为网站办理手续时的场景说。

为运营这个新兴事物——神州学人网,神州学人编辑部负责内容建设,而网页发布得依靠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当时互联网刚刚面世不久,全球网络的软、硬件环境和发布技术也刚起步,发布两万多字的文字内容,有时需要花费好几个小时。最初,神州学人编辑部将要发布的内容制作成磁盘,由专人骑自行车送到位于清华大学的CERNET网络中心;后来变成了通过FTP传输;再后来,才能以拨号上网的方式上传至服务器发布。“现在的小朋友肯定无法想象互联网和网站刚刚兴起时,发布信息这么麻烦。”许珑笑道。

20世纪90年代正是各行各业加速发展的时期,关于祖国的权威资讯能够以最短的时间传递出国,神州学人网站面世的新闻被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社、《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争相报道,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也很快将CHISA纳入国家对外新闻宣传平台。国内的新闻学专业教材中,也将神州学人网站的诞生作为开创性的历史事件编入我国新闻发展史。此外,CHISA还被美国国家图书馆电脑网络中心OCLC(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正式编目,成为被此类大型图书馆编目的第一个中国网上中文新闻媒体。

神州学人网一开办就凸显出传播速度快、跨时空、容量大、互动性强,以及信息可保存、可转发、可检索等优势特点。“电子刊创刊仅仅几个月,随机浏览人数就达到了数万人,订阅人数有8000多个。”许珑激动地说。当年互联网刚刚兴起,使用互联网的中国人更是少之又少,这些数字的含金量颇高。当时神州学人网上要是登载了哪位留学人员的故事,迅速就能轰动当地留学圈、华人圈,使他成为真正的“名人”,被大家讨论。

当时留学人员对网站的评价极高,许珑提起仍记忆犹新:“读到神州学人网的信息,犹如饮到了沙漠中的甘泉,听到了来自北京的声音。这是当时读者的反馈。”在那个资讯相对匮乏的年代,能有听到那份来自祖国的声音,弥足珍贵。

坚持特色 砥砺前行

许珑在神州学人勤恳工作了近30年,接触最多的就是留学人员,最难以忘怀的就是与留学人员们交往的故事。许珑说:“他们是非常优秀的一群人,虽然是采访他们、写他们的故事,但往往是自己的收获非常大。”

1996年,许珑采访了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奖者、时任中国工程院院长的朱光亚院士,他在文中写道:“朱院长那修长的身材,儒雅的学者风度,敏捷的思路,清晰的谈吐,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许珑特别提到,当时朱光亚院长亲自对文章仔细审阅修改的细节令他至今印象深刻。

神州学人从诞生之日起就锚定服务海外留学人员这一宗旨,对留学人员的人物报道更是神州学人的看家本领,许珑认为这是神州学人不能丢的东西,要一直坚持下去。

“这是个‘苦功夫’,做深度人物报道不仅要采访他本人,还要采访他的伴侣、家人、同事、朋友、学生等等。写一个人物常常要几个月,甚至更久。但只有下这种‘苦功夫’,才能写出一个丰满立体的人物。”许珑语重心长地说。

许珑还分享了一些做人物报道的“小秘籍”。他说:“平时要主动与留学人员交往,了解他们的动态,同时要扩宽自己的知识面,天文地理、科学技术、人文社科都要懂一点,要能跟他们聊起来,这样才能产生更深层次的交流,获取更有价值的信息。”

出国留学,是中国与世界沟通交流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通过留学走出国门、感知世界。同样,也有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选择回国,与祖国同频共振、同向同行。

在许珑看来,服务留学人员是一份非常有意义的事业,值得我们为之努力奋斗。“在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很多数据都能证明留学人员为祖国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未来他们还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为留学人员服务,这是一份值得持续耕耘的事业。”许珑坚定地说。

与许珑的访谈是轻松的,仿佛是与一位有亲和力的老师探讨学术、交流心得。他讲了很多故事——创刊的故事、创办网站的故事、与留学人员交往的故事……件件都十分精彩。但我们清楚,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采访结束时的我们,是愉悦的,更是坚定的,为了这份值得持续耕耘的事业,我们要更加努力奔跑、砥砺前行。

作者:杨匀 伍依然

来源:神州学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