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例“安乐死胶囊舱”使用者:进去后自己按开关,几分钟后离世

360影视 2025-01-18 18:38 3

摘要:大家有没有想过,死亡可以像按下按钮一样简单?2024年9月23日,64岁的美国女子身患重疾,饱受折磨,她躺进一个造型科幻的胶囊舱,亲手按下按钮,释放氮气,5分钟后,她在睡梦中与世长辞。

大家有没有想过,死亡可以像按下按钮一样简单?2024年9月23日,64岁的美国女子身患重疾,饱受折磨,她躺进一个造型科幻的胶囊舱,亲手按下按钮,释放氮气,5分钟后,她在睡梦中与世长辞。

这可不是科幻电影,而是全球首例“安乐死胶囊舱”的真实案例,这个名叫“Sarco”的胶囊舱,被誉为“安乐死界的特斯拉”,它真的能让人如此平静地走向死亡吗?

这“Sarco”胶囊舱不是什么新鲜东西,它背后的故事可以追溯到2012年。

一位名叫PhilipNitschke的澳大利亚医生,人称“死亡博士”,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让人们更“优雅”地离开这个世界。

这位医生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协助自杀,他琢磨着,既然科技这么发达,能不能搞个高科技东西来帮人“安乐死”?

于是他砸了超过500万人民币,费了不少力气地研发出了这个“Sarco”胶囊舱,说是要提供一种“无痛、快速、有尊严”的死亡方式。

胶囊舱长得还挺科幻,像个太空舱,它是用3D打印技术做出来的,里面空间不大,只够一个人躺下。

它的工作原理也挺简单粗暴:按下按钮,胶囊舱就开始释放氮气,舱内的氧气浓度迅速下降,使用者很快就会失去意识,然后在几分钟内因缺氧而死。

整个过程据说就像睡着了一样,没什么痛苦,提供这胶囊舱服务的,是一个名为“最后的度假村”(The Last Resort)的组织。

他们自称是非营利组织,还特别强调胶囊舱服务的“公益性”,说是除了18瑞士法郎的氮气成本费之外,其他都免费。

跟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传统安乐死相比,这价格简直是白菜价,用这件装置“安乐死”还不用医生在场,自己按个按钮就行,操作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

2024年9月23日一位64岁的美国女性就在瑞士的沙夫豪森州率先体验了一把这高科技的“死亡之旅”。

瑞士这个国家风景如画,环境优美,还是全球为数不多的安乐死合法国家之一。

这就导致不少饱受病痛折磨,又想“体面”离开的外国人,纷纷把瑞士当成了人生的一站,开启了他们的“死亡之旅”。

这也让瑞士背上了“自杀旅游”胜地的名声,当地政府对此也是蛮头疼的,虽然安乐死在瑞士合法,但这胶囊舱却碰了一鼻子灰。

瑞士官方认为,这样的装置不符合产品安全法和化学品法的规定,也没拿到医疗器械许可,属于“三无产品”。

胶囊舱首次“实战”之后,警方立马就介入了,以教唆自杀的罪名逮捕了相关人员,包括组织成员和一位荷兰记者,场面一度十分紧张。

不过,后来除了一个所谓的“主谋”之外,其他人也都陆续释放了,除了被法律制裁,这胶囊舱在瑞士民间和政府机关里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瑞士卫生部长公开表示,这样的装置根本不合法,一些安乐死机构也站出来反对,觉得它弱化了审核流程,还有美化自杀的嫌疑,缺乏人道关怀。

一些专家则担心,胶囊舱的使用没有医生参加,可能会导致人们草率地结束自己的生命,毕竟生死攸关的大事,还是得慎重考虑。

让我们把目光再回到那位64岁的美国女性身上,当时她身患严重的免疫系统疾病,常年忍受着难以想象的病痛折磨,最终选择了胶囊舱,为自己的人生画上句号。

组织称她在进入胶囊舱前已经通过了精神评估,并获得了家人的支持

整个过程听起来似乎很平静:她躺进胶囊舱,按下按钮,释放氮气,大约5分钟后,在睡梦中离开了这个世界。

胶囊舱的开发者PhilipNitschke表示,死亡过程“和平、快速、有尊严”,完全符合预期,现场并没有家人的陪伴,这也不免让人唏嘘。

其实自从瑞士安乐死合法化以来,不少名人也选择在瑞士结束自己的生命,例如法国新浪潮电影大师戈达尔、台湾知名体育解说员傅达仁等。

他们都在瑞士寻求了安乐死,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瑞士在安乐死领域的特殊地位。

不过由于“自杀旅游”现象日益增多,瑞士近年来也开始收紧安乐死政策,提高了审核门槛。

比起各种复杂昂贵的安乐死手段,“Sarco”胶囊舱的操作流程显得格外简单,几乎没有任何烦琐的审核程序,这也加剧了人们对它的担忧。

科技死亡的边界

从传统的药物注射安乐死,到如今充满未来感的胶囊舱,科技正在改变我们对死亡的认知和方式。过去死亡往往伴随着痛苦和无奈,而科技的介入似乎提供了一种更自主、更“轻松”的选择,但这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伦理危机。

“Sarco”胶囊舱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的安乐死模式,引发了人们对自主权、生命价值和社会责任等一系列伦理问题的考量。

我们有没有权利决定自己的生死,生命的价值该如何衡量,社会又该如何在尊重个人选择的同时,维护生命的尊严?

这些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放眼全球,各国对安乐死的态度也各不相同,荷兰、比利时等国允许主动安乐死,甚至对未成年人开放。

而大多数国家则对安乐死持谨慎态度,严格限制其适用范围,安乐死在世界范围内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甚至可能会有更多新的安乐死方式出现。

死亡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科技的进步,到底是赋予了我们更多选择,还是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

如何平衡科技进步,伦理价值,如何在尊重个人选择的同时守护生命的尊严,这注定是一个需要不断探讨的永恒话题。

无论如何,可以确定的一点是,死亡或许可以很简单,但生命,永远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来源:森罗万象原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