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 世纪 70 年代,若你乘坐火车或轮船抵达重庆,便会听到广播里热情地介绍着重庆最负盛名的特产 —— 重庆沱茶。而当你被这广播吸引,临时起意想买些带回家时,定会惊讶地发现,这小小的一盒沱茶不仅需凭票购买,且每人最多只能买 2 两。那时候,购买重庆沱茶的队伍常
20 世纪 70 年代,若你乘坐火车或轮船抵达重庆,便会听到广播里热情地介绍着重庆最负盛名的特产 —— 重庆沱茶。而当你被这广播吸引,临时起意想买些带回家时,定会惊讶地发现,这小小的一盒沱茶不仅需凭票购买,且每人最多只能买 2 两。那时候,购买重庆沱茶的队伍常常蜿蜒如龙,人们怀揣着期待,耐心地等待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茶香。
2006 年的某一天,重庆街头的下关沱茶经销店门口排起了长龙。一问才知,人们正凭身份证限量购买下关沱茶。当年重庆沱茶的购买盛况,竟在几十年后物资充裕、经济发达的重庆再度重现。
历史中的这两个场景,正是川渝人民喜爱沱茶的生动写照。这里曾诞生过全国最大的茶叶加工企业 —— 重庆茶厂,也曾在 2006 年成为让南方背包客趋之若鹜的沱茶抢购之地。今日,我们就来聊聊川渝地区与沱茶的缘分。
“四川一带饮茶之风盛行,以沱茶为最多,沱茶又以下关的沱茶为上品,茶味颇浓,颜色呈金黄色,且耐泡度佳,为大众所喜。” 民国文人陈邦贤在《自勉斋随笔》中记录的饮茶盛况,侧面印证了民国时期下关沱茶就已成为四川人民的饮茶之选,邻近的重庆人也有喝沱茶的习惯。
沱茶滋味浓郁,回甘强烈,与当地湿热的气候、无辣不欢的饮食偏好以及豪爽痛快的人民相得益彰。尤其是在湿气大的时候,很多当地人会走进茶馆,点上一壶浓茶,让口、舌、鼻、喉等感官都能感受到沱茶的浓烈滋味,这才叫 “安逸!”
得益于当地人民对沱茶的喜爱、四川的边销茶集散地身份以及重庆当时的特殊地位,1950 年首批呈报中央、恢复组建的工厂及公司名单中,西南区茶叶公司(后更名为重庆茶厂)赫然在列,且规格极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都是全国最大的茶叶加工企业。1952 年,重庆茶厂还曾创下以 4000 吨重庆茶叶换回苏联百余架米格机的壮举,巅峰时期年产量达 7000 多吨。
1953 年,重庆茶厂以川渝地区 14 个产茶区的优质茶青为原料,运用拼配技术,将晒青、烘青和炒青毛茶制成 “重庆沱茶”。当时大米不过几分钱一斤,而这款沱茶一斤则要 2 - 3 元,且供不应求。
由于当时茶叶产量紧张,还要保证外销,所以本地人想买重庆沱茶非常不容易,不仅要凭票,还得排长队。就连厂里职工想买茶叶也得找主管部门批条子,每人每月配额最多只有 2 两。对于很多重庆老茶客来说,这款小小的沱茶,承载了他们大半生的茶饮记忆。
背靠全国最大的茶叶加工企业,当年的重庆沱茶拥有优质原料资源优势,品质也毋庸置疑。1983 年,“峨眉牌重庆沱茶” 荣获第 22 届优质食品评选大会金奖,这也是建国后中国获得的第一块茶叶类世界金奖。当年重庆沱茶也曾远销欧洲,只是影响力远不如销法沱。
重庆沱茶的辉煌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和茶叶统购统销的基础上。1984 年,《关于调整茶叶购销政策和改革流通体制意见的报告》发布,确定除边销茶继续实行派购外,内销茶实行多渠道、开放式的流通体制;出口茶签订购销合同,灵活经营。自此,茶叶内销市场逐步放开,重庆茶厂的市场逐渐被全国各地的茶企蚕食。
20 世纪 90 年代初,国营茶厂的统购统销政策被彻底取消,茶叶市场大变天,各茶企曲折求生存。其中,云南省茶司开始谋划改革,老厂长邹炳良为国营勐海茶厂留下了公司制改革的明路,效益低下的昆明茶厂则搬迁重组,由原昆明茶厂审评科长带领旧员工继续生产。而重庆茶厂的处境则更加艰难。
当时的重庆茶厂,原本就面临资金少、老职工文化水平低、生产线陈旧、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国家取消统购政策后,一些私营茶企为获取优质原料,开始提高收购价,导致重庆茶厂的原料采购成本急剧上升,丧失了大量茶源,生产上也出现脱节。
与此同时,在自由交易的茶叶市场背景下,下关沱茶又回到了重庆市场,并凭借其产地和价格优势不断吞并重庆沱茶的市场。到 90 年代末,下关沱茶在重庆市场年销售量过 2000 吨,而重庆茶厂生产的 “山城” 沱茶的年销售量则不足 100 吨,日渐式微。
在外销市场上,1996 年滇红出口危机后,欧盟对茶叶中农药残留限量的规定门槛不断提高,中国茶叶对欧出口配额巨减。内忧外患之下,重庆茶厂经营无以为继,于 2001 年宣布关停,重庆沱茶也成为了历史绝唱。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国营重庆茶厂退出历史舞台后,产自云南的下关沱茶取而代之。这也是川渝地区很多老茶客印象深刻的茶品:“和其他茶相比,下关沱不仅价格不贵,而且味道更重更香,又耐泡,还有一种特殊的烟香,用重庆话讲,就是霸道惨了。”
来自云南的沱茶是如何传到川渝地区并备受当地人民喜爱的呢?川渝地区的茶馆里有这样一种传闻:
相传民国时期有匪帮想往四川地区走私鸦片,于是将鸦片做成小包,塞进沱茶里的凹陷窝窝里,再派人假扮成运茶进川的马帮,以此蒙混过关。等鸦片全部脱手后,剩下的沱茶就亏本甩卖。当地茶馆低价购入后,发现茶客们都很喜欢这个味道,于是川渝市场就被阴错阳差地打开了……
这种说法听听就好,真实的沱茶创制史和川销史,离不开一个关键角色 —— 永昌祥。
川渝茶客的沱茶缘早在明末清初时期,四川地区就是云南茶叶的主要市场之一。当时云南很多地区都生产粗制茶叶,川滇交界处也流行过一种 “剪刀粗茶”,但都属于价格低廉的散茶,不仅品质较次,而且在长途运输中容易受潮损坏。
20 世纪 20 年代,下关商号 “永昌祥” 开始大力推广一种窝形坨茶。这种紧压茶脱胎于 “姑娘茶”,不容易因运输磕碰损耗,还在茶底揉出了一个后窝,将 “馒头茶” 变成了 “窝窝头”。窝部透风通气,能防止运输时风吹雨淋后茶叶进水霉变。
起初,永昌祥只试制了十担坨茶,销往四川的宜宾和泸州等地。宜宾地处沱江流域,水质清澈甘甜,非常适合泡茶。久而久之,“坨茶” 便改称 “沱茶”。后来永昌祥还不断改进用料工艺,进一步扩大了沱茶的销售与口碑。《续云南通志长篇》中称其为:“全川(四川)人士,盛称永昌祥下关沱茶,村镇茶肆,亦以其名标榜。”
得益于永昌祥的不断推广,下关沱茶成为四川地区饮茶的不二之选。建国后永昌祥茶厂并入下关茶厂,川渝地区的沱茶市场则被 “重庆沱茶” 统治。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下关沱茶才在川渝地区焕发又一春。
20 世纪 90 年代初,重庆茶厂颓势渐显,刚晋升为 “国家二级企业” 的下关茶厂则是另一番景象。随着市场的扩大,“松鹤”“宝焰牌”“下关” 等经典商标被重新启用,下关沱茶也重新进入川渝市场。
不同于香港这种传统普洱茶市场,川渝地区饮用沱茶的喜好迥异,主要是把沱茶当成高性价比的消耗茶来喝。因此,虽然每年都有海量的下关沱流入川渝市场,但想在这里淘一些 10 年陈以上的下关沱茶,几乎是不可能的。
当地的下关沱茶经销商也曾一语道出真相:我们这里都是把沱茶当成新鲜绿茶喝的,老茶客只要生产日期最新鲜的那一批下关沱茶。8 月新产的沱茶售完前,5 月产的都很难卖,更别说隔年的沱茶了。陈茶很多都会剩下来,积压在仓库里。
这一局面在 2006 年和 2007 年出现了转变。这两年是第一轮普洱茶热潮最汹涌的时期,各类普洱茶价格疯涨。当时川渝地区还来了很多操南方口音的 “背包客”,不仅收购当地人眼里 “不新鲜” 的下关陈沱,还把投放在川渝市场的新茶抢购一空。
这就导致了原本几十年来都很少涨价、基本不断货的下关沱茶价格猛涨,而且还非常难买,以至于后来都要凭身份证限量购买下关沱茶。很多重庆老茶客都对茶叶店门口大排长龙的场景记忆犹新,这也算是一种独特的 “下关沱茶川渝缘” 了。
下关沱茶与川渝地区的缘分,历经岁月的沉淀与洗礼,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与发展。从重庆沱茶的辉煌到下关沱茶的起起落落,这片土地上的茶客们始终与沱茶有着不解之缘。无论是曾经的凭票购买,还是如今的市场风云变幻,沱茶都在川渝人的生活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尽管时代不断前行,但下关沱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与情感,将继续在川渝大地传承下去,成为老茶客们心中难以磨灭的印记。
来源:陆离茶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