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不够理想,高血压患者往往同时合并血脂异常,这为当前高血压患者的管理提出了亟待解决的难题。近日,2024中国高血压年会在昆明盛大召开。本次会议结合国内外高血压领域的研究进展以及最新高血压指南,对高血压与相关疾病展开跨学科专题探讨,全方位探讨高血压的防治及相关疾病的管理策略。值此之际,医脉通特邀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李勇教授进行专访,就高血压患者血压血脂综合管理及未来展望等相关话题进行分享讨论,本文整理精彩内容,以飨读者。医脉通:请结合您的经验分享一下,高血压患者进行血压与血脂综合管理的必要性?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影响患者的整体心血管健康?摘要: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不够理想,高血压患者往往同时合并血脂异常,这为当前高血压患者的管理提出了亟待解决的难题。近日,2024中国高血压年会在昆明盛大召开。本次会议结合国内外高血压领域的研究进展以及最新高血压指南,对高血压与相关疾病展开跨学科专题探
李勇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中国是高血压大国,目前我国18岁以上人群中,高血压患者已超过2.5亿,且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患病率将持续上升。长期高血压会导致心脏、肾脏、脑部及全身血管的损伤,进而增加心肌梗死、脑卒中、心力衰竭和肾衰竭等并发症的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血脂异常通常与高血压合并存在,且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研究表明,超过60%的高血压患者同时合并血脂异常,且血脂异常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或总胆固醇的升高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最主要的致病性危险因素,在高血压的背景下,LDL-C轻微增加就会显著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而动脉粥样硬化又会导致血管弹性减退,进一步加重高血压,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在控制血压的同时,还要注重血脂的管理,确保血压和血脂均控制达标,才能实现心血管疾病预防和管理的最大获益。
医脉通:近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2024 ESC血压升高和高血压管理指南》等多部国内外高血压指南相继发布。请您介绍一下,这些新指南中对于高血压患者的血脂管理是如何推荐的?在综合管理高血压和血脂时,您认为哪些个体化因素应被重点考虑?李勇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和《2024 ESC血压升高和高血压管理指南》均对血压管理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建议将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若患者不能耐受,则可以适度放宽至140/90 mmHg。
在血脂管理方面,对于合并其他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如年龄≥40岁者,以及慢性肾病3-4期且肾小球滤过率降至60 ml/min以下的患者,应立即启动降胆固醇治疗。
建议以他汀类药物为基础,必要时联合依折麦布或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kexin9型抑制剂(PCSK9i)。对于高危患者,LDL-C应至少降低至2.6 mmol/L以下;而对于合并三个以上危险因素的极高危患者,LDL-C需降低至1.8 mmol/L以下。对于合并冠心病或缺血性卒中的患者,则需在血压控制达标的基础上,将LDL-C降低至1.4 mmol/L以下;对极高危或超高危患者,LDL-C的降低幅度应达到50%以上。
医脉通:近年来,许多新兴的治疗方法和数字健康技术已被应用于高血压与血脂管理中。您认为这些新兴技术对患者管理有何影响?它们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前景如何?李勇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新兴的治疗方法和数字健康技术的发展使患者在药物调整和生活方式改善等方面能够及时与主管医生沟通,同时,医生也可以通过这些技术获取患者最新的健康数据。例如,当患者进行检查时,医生可更快获得检查结果,从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目前,越来越多的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应用这些新技术更好地与患者互动,以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从而实现安全、有效和长期稳定的管理与控制。在血压监测方面,可穿戴设备的价值尤为突出,其能够实时监测患者在活动和休息状态下的血压变化,相关数据也能迅速反馈给医生,使得医生能够及早干预,防止患者因情绪波动或剧烈运动引起的血压剧增,从而有效预防和控制严重事件的发生。
此外,医生还可以利用数字技术,通过智能手机或智能手表向患者提供治疗方案,使患者能够根据指导随时调整生活方式和用药,从而更高效地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增强其对自身健康的关注与管理,最终实现更好的安全保障和治疗效果。
医脉通:对于高血压患者血压与血脂综合管理的未来发展,您有何期许和展望?在您看来,未来的研究应集中在哪些关键问题上,以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和创新?李勇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对疾病的认知也日益加深。过去,我们仅知道高血压会导致心衰和脑卒中,但现在我们了解到,高血压会损伤动脉血管内皮,导致有害物质如胆固醇颗粒沉积,从而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同时,高血压患者的交感神经张力增高,会加剧全身血管的炎症反应。如果再合并糖代谢紊乱和超重肥胖等情况,微炎症状态将显著加重,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甚至导致斑块不稳定,引发血栓塞性事件。
基于这些认识,近年来一些新型超长效药物相继问世,使得给药间隔延长,避免了患者每日服药,从而提高了用药依从性。其次,这些药物不仅能稳定控制血压,还能降低因漏服药物导致的血压波动,从而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此外,这些药物与其他口服药物相互作用较少,确保长期用药的安全性。
除药物治疗外,微创手术如交感神经的射频消融和冷冻消融可以有效阻断交感神经与中枢的相互作用,达到良好的降压效果。这些手术特别适用于难以进行药物治疗或已存在显著肾脏和心脏功能损伤的患者,能够逆转器官的损伤,提供更大的保护。然而,目前关于这些手术的效果和安全性研究仍较有限,未来需要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来评估其长期效果和安全性,以便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及时的手术治疗。
展望未来十年,高血压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管理,以及高血压相关疾病的控制将取得显著进展,最终实现心血管疾病的有效控制和人民健康的全面提升。
专家简介
李勇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复旦大学医学院内科学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科学(心血管病学)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高血压联盟副主席
中国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心血管代谢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高血压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第一、二、三届委员会委员
上海医学会心血管病学会委员、高血压学组组长
Fellow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FESC)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来源:医脉通心内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