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的才是最真实的。” 从AI复活明星到虚拟主播,数字生命似乎已不再是科幻,而是真正参与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技术的进步不仅重新定义了“生命”的边界,也带来了伦理和社会影响的深刻挑战。复旦大学科技伦理与人类未来研究院的杨庆峰教授在接受《复旦青年》专访时,探讨了数字生命的发展现状、未来潜力以及其带来的伦理困惑。通过对自主意识、情感边界和生死定义的深思,数字生命的未来不仅关乎技术,更关乎人类如何面对科技赋予的新现实。杨庆峰复旦大学科技伦理与人类未来研究院教授 研究员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复旦青年记者 张自萌 主笔复旦青年记者 杨雨辰 编辑2024年9月12日,OpenAI 发布了o1-preview 模型。应用先进的“思维链”推理功能,这款模型可以处理更加繁杂的问题,它的诞生预示着数字生命正朝更复杂的自主问题解决和自我学习形式迈进。▲AI基于自定义文案生成图像/图源:网络复旦青年:超级智能体如果在各方面都超越人类了,那么它有没有可能反过来威胁人类世界?杨庆峰:肯定存在这种可能性。许多科学家、学者已经指出了这个问题,比如马斯克和辛顿,他们都表达过数字生命灭绝或摧毁人类生命的担忧。智能体对人类的威胁具体存在于三个方面。从最基本的生存角度来说,智能体的进化需要资源,人类生存也需要资源,因此二者会在资源抢夺上出现了矛盾;另外,智能体以无限方式执行人类指令会遇到回形针悖论,即智能体把人类自身(因为人体含有铁元素)作为回形针制作材料对待;最后,如果智能体在自己的价值观中把人类理解为威胁,那么它们就会清除人类。比如说机器可能会将人类解读为导致环境问题的最大根源,如果它们希望保护地球,就可能去清除这种根源。复旦青年:如果将来数字人变得越来越像真实的人了,那我们要怎么界定真实和虚拟的边界呢?杨庆峰:的确会产生真实和虚拟的混淆,影响我们对真实的界定。澳大利亚哲学家查尔莫斯说过:“虚拟的才是最真实的。”技术本身和哲学观念会冲击着我们日常形成的认识。而这才是我们真正要反思的关键问题。微信编辑丨张自萌审核丨张志强原标题:《一觉睡去,醒来我能变成数字生命吗?》摘要:“虚拟的才是最真实的。” 从AI复活明星到虚拟主播,数字生命似乎已不再是科幻,而是真正参与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技术的进步不仅重新定义了“生命”的边界,也带来了伦理和社会影响的深刻挑战。复旦大学科技伦理与人类未来研究院的杨庆峰教授在接受《复旦青年》专访时,探讨了
来源:科学謎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