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先生站在协和医院的检查室外,双手紧握检查报告,脸上的忧虑无处藏匿。
周先生站在协和医院的检查室外,双手紧握检查报告,脸上的忧虑无处藏匿。
这份报告不仅是简单的病情记录,更像是悬在他头顶的一把利剑。
右主支气管被肿瘤占据,呼吸困难已经成了他的日常。
医生的建议让他陷入两难:切除整片右肺,虽然能够保命,但从此需要依赖左肺维持呼吸。
53岁,原本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周先生无法接受如此巨大的代价。
就在他深陷绝望之际,协和医院胸外科的一群专家点燃了一丝希望。
把病肺取出体外“修复”,再植回体内!
这是湖北省从未尝试过的技术创新,但也是他最后的救命稻草。
冒险一搏,还是放弃?生与死的抉择从未如此迫近......
周先生,一个普通的孝感市民,却在2024年底遭遇了生命的考验。
持续胸闷、间歇咳嗽,这些症状逐渐加重,让他呼吸困难,甚至爬楼都变得力不从心。
在老家医院,他被查出右主支气管占位,但对症用药却效果不佳。
于是,他来到了协和医院,寻求最后的希望。
经过详细检查,协和医院胸外科的王思桦教授发现,周先生的右主支气管被肿瘤侵犯,确诊为腺样囊性癌。
周先生的腺样囊性癌侵袭右主支气管,这种位置让肿瘤成为一个“定时炸弹”。
传统治疗方案要么清除不彻底,要么直接切掉整个右肺。
医生们既不能彻底消灭肿瘤,又要面临病人肺功能的极大削弱。
这是一个让人进退两难的困境。
协和医院的专家团队并未因此退缩。
胸外科主任廖永德教授带领团队,迅速召集呼吸内科、麻醉科、肿瘤科等多学科专家联合会诊。
讨论中,一个大胆的念头逐渐成形:
如果能够像修理机器一样,将病肺取出体外,彻底清除肿瘤后再放回体内,是不是既能保住肺功能,又能根治癌症?
这个想法无疑是大胆的,但并非毫无依据。
在欧美一些顶尖医院,自体肺移植手术已在特定肺病患者中有过尝试,但在中国却鲜有案例。
整个过程不仅要求医生具备高超的手术技术,更要求团队协作无缝配合。
自体肺移植是一项高难度的手术,要求对肺部进行精准处理,同时确保在冷缺血时间内完成所有操作。
每一步都意味着挑战。
团队开始做手术前准备,进行数次模拟手术,从肺取出后的低温保存到血管吻合的细节反复推敲。
手术的风险和技术壁垒一个个被列出并逐一解决。
20多名医护人员从术前讨论到术后护理,全程参与。
术前准备的过程不仅是技术和经验的积累,更是一场心理战。
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出错,因为这场手术不只是对技术的考验,更是对生命极限的挑战。
最后手术团队需要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风险和可能的结局。
而周先生一家最终的选择,则是对协和医院团队的莫大信任......
1月9日清晨,手术室内的灯光比平时更加刺眼。
周先生被推进手术室时,家属紧张地守在门外。
而手术台上的每一个人都清楚,这不仅是患者的最后一搏,也是湖北省医疗历史的一次里程碑。
手术开始,团队在廖永德的指导下展开了紧张的操作。
第一步是将右肺完整取出,这一步骤需要精准到毫米。
手术刀切开胸腔时,医护团队屏住了呼吸,因为任何失误都可能导致不可逆的后果。
为了避免对肺部造成额外损伤,手术团队如同“钟表匠”一般,小心翼翼地解开血管和气管的“链接”。
肺取出后,团队立即将其浸泡在低温器官保护液中,确保组织活性得以保存。
接下来的步骤是手术的核心部分:肿瘤的精准切除和肺组织的修复。
在4倍显微镜下,手术团队切除了病变部分,并通过特殊缝合技术对肺组织进行修复。
显微镜下的每一针都至关重要。
任何一处吻合的失败,都可能导致手术的失败。
最为惊险的部分莫过于血管和气管的重新吻合。
这一环节需要外科医生拥有极高的显微操作技能,同时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冷缺血时间被严格控制在60分钟内,这不仅是手术的技术难点,更是患者生命的关键。
最终经过6小时的精细操作,周先生的右肺被重新植回体内。
当缝合的最后一针完成,右肺成功“回归”。
全体医护人员爆发出一阵短暂的欢呼,随即又迅速投入到患者术后监测中。
周先生的生命线被牢牢接住了......
新生的希望与未来手术后的第一夜,周先生从麻醉中苏醒,他睁开眼,感觉胸口有些沉闷,但呼吸却轻松了许多。
医生为他拔掉气管插管,他第一次用重新修复的肺部吸了一口新鲜空气。
术后恢复期中,团队密切监测他是否有肺栓塞或感染等并发症。
幸运的是,周先生的身体状态良好,恢复迅速。
一周后,他的呼吸功能恢复到几乎接近正常。
呼吸内镜检查显示,肺部的供血和供氧都非常顺畅。
这场手术不仅让周先生重获新生,也为协和医院在医疗创新的道路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医院党委副书记孙晖在术后总结中提到:
“自体肺移植的成功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协和医院对生命的承诺。医疗创新的背后,是无数医护人员夜以继日的努力。”
这项创新性手术还意味着广阔的未来应用潜力。
在特定类型的肺癌或其他肺部疾病治疗中,自体肺移植可以避免异体肺移植的排异反应,同时保留患者的肺功能。
这不仅是患者的福音,也为国内外医学界提供了参考和方向。
周先生的故事为无数患者和家庭带来了希望。
也向社会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在医学创新的引领下,每一个被定义为“无解”的难题,都有可能被重新书写答案。
期待着更多类似的突破,为每一个患者送去新生的曙光。
这场手术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手术室的范围。
它不仅拯救了一位53岁的普通患者,更昭示了医疗技术与人类智慧相结合的无限可能。
湖北省首例自体肺移植的成功,是协和医院献给医学界的一份礼物,更是献给生命的一份礼赞。
未来,协和医院还将在创新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希望能用更多突破性的医疗技术为患者点燃生的希望......
文/编辑:惠惠爱八卦
参考资料:
极目新闻:2025-01-21《湖北首例,自己的肺移植给自己!53岁男子患肺癌,协和专家另辟蹊径救回他的肺》
武汉新闻广播:2025-01-21《湖北首例!协和医院成功实施自体肺移植手术》
来源:聆听娱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