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动物世界中,社交活动是一种本能行为,对个体的生存、繁衍和种群的延续至关重要。然而,动物们在做出社交决策时,并非随心所欲,而是需要综合考虑自身的生理需求与外界环境的挑战,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近年来,科学家们对动物社交决策的神经调控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但个体
在动物世界中,社交活动是一种本能行为,对个体的生存、繁衍和种群的延续至关重要。然而,动物们在做出社交决策时,并非随心所欲,而是需要综合考虑自身的生理需求与外界环境的挑战,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近年来,科学家们对动物社交决策的神经调控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但个体如何在神经系统中整合内在需求与外部信息,协同编码社交决策,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王昌河教授团队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Sexually dimorphic dopaminer-gic circuits determine sex pref-erence”的研究论文。他们发现,成年雄鼠和雌鼠(非发情期)在正常生理条件下,都更倾向于与雌性个体进行社交。然而,当面临生存威胁时,它们的社交偏好会发生戏剧性的转变,开始偏好与雄性个体交往。这一发现挑战了我们对于动物社交行为性别偏好的传统认知。
那么,是什么机制导致了这种社交偏好的转变?研究团队发现,中脑多巴胺(DA)奖赏系统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核心作用。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它在大脑中负责传递快乐和奖赏的信号。在雄鼠中,多巴胺能神经元通过两条不同的投射环路——向伏隔核(NAc)投射的奖赏环路和向内侧视前区(mPOA)投射的防御环路——来决定其社交偏好。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奖赏环路介导了雄鼠对雌性的偏好;而当面临生存威胁时,防御环路则占据上风,导致雄鼠转变为对雄性的偏好。
雌鼠的社交偏好转变机制则略有不同。虽然它们也通过中脑多巴胺奖赏系统来决定社交偏好,但不同的是,雌鼠的雌雄偏好性均由VTADA-NAc奖赏环路介导。在这条环路中,多巴胺神经元的放电模式决定了雌鼠的社交性别偏好。具体来说,紧张性放电促进雄性偏好,而时相性放电则介导雌性偏好。当面临生存威胁时,雌鼠的VTADA-NAc奖赏环路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导致其社交偏好的转变。
这项研究还进一步探讨了外部环境对动物社交决策的影响。研究人员发现,无论是通过嗅觉、视觉还是听觉通路感知到的生存威胁信号,都可以改变小鼠的社交偏好。这表明动物的社交决策是动态变化的,会根据其内在生理需求与外界环境条件做出灵活的调整。
这项研究不仅为我们揭示了动物社交行为性别偏好的神经机制,还为我们理解内在生理需求与外部生存环境如何协同调控本能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它表明动物的社交决策是一个复杂的神经过程,涉及多个脑区和神经递质的相互作用。同时,这项研究也为相关脑病的性别差异性治疗提供了理论支持,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治疗这些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来源:陕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