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京东健康等电商平台,20mg*2片规格的速福达,单盒售价约230元左右。然而,今年1月初,媒体报道称,多地出现速福达一药难求的情况,一些地方还被炒到近300元/盒。
在这个冬天,“抗流感神药”速福达(又称玛巴洛沙韦)频频登上热搜。
作为罗氏制药与日本盐野义制药公司共同研发的新型抗病毒药物,速福达在2021年4月在中国获批上市,同年被纳入新版医保目录。
如今,速福达以“病程只需吃一次、不良反应较低”的特点,备受市场追捧,甚至意外地火成了中产们的新理财产品。
在京东健康等电商平台,20mg*2片规格的速福达,单盒售价约230元左右。然而,今年1月初,媒体报道称,多地出现速福达一药难求的情况,一些地方还被炒到近300元/盒。
需求的激增导致“倒卖者”众多,速福达甚至个别能卖到一盒400多元,仍供不应求。这也难怪有网友在小红书上感叹道:速福达的价格涨得比股票快多了。
速福达,何以成神?
吃一次就见效?
从去年12月底到今年1月,国内流感进入高发期,且99%以上为甲流。不少人在社交平台上晒出自己患上甲流后的感受,甚至还有亲属感染甲流后死亡的情况。
“我32年的人生里,从没因病躺床上疼得直哼哼。”姜禹告诉盐财经工作人员,他在一次出国旅行中感染上了甲流,在回国的飞机上,便已出现高热的状况。回到家中后,姜禹还出现了流鼻涕、嗓子痛以及四肢酸痛的症状。
与姜禹同行的友人,也全部“中招”甲流,有人连续三晚高烧到39度,也有人头疼加浑身酸痛,“发烧,烧得人迷糊”。
姜禹第一时间吃了有“抗流感神药”之称的速福达,两天后,虽然依旧头疼,但其他症状已有所缓解。相比之下,同行友人中有人吃了另一治疗甲流的药物奥司他韦。尽管奥司他韦服用了五天时间,但这位友人花了近十天时间才恢复,远不及姜禹恢复的得快。
购买速福达后,盐财经发现,该药品为单片20毫克两片装,说明书建议将两片药物1次服用。从作用机制来说,速福达是通过抑制流感病毒的RNA聚合酶,抑制流感病毒复制,起到抗病毒作用。
可以说,速福达的“火热”,很大程度上源于服药次数少。在整个病程中,只需服药1次,是速福达最大的特点。
为什么速福达,仅吃1次就有效?
速福达的活性代谢产物的半衰期长达99.7小时。半衰期,是衡量药物在机体内代谢速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半衰期越长,说明药物维持药效的时间越长。
通俗点说,速福达在人体内的代谢非常慢,患者服用1次,四到五天之内都可以发挥药效。
半衰期长,虽然方便患者吃药,但也为患者的健康带来了隐忧与风险——由于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长,一旦服用过量,难以快速排除;如果出现药物过敏的情况,或会引发休克等风险。
与速福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流感治疗药物奥司他韦,其半衰期仅为6—10小时。不过,虽然奥司他韦半衰期短,但在2024年12月发布的最新版《儿童流感诊疗及预防指南》中,奥司他韦全年龄段可用,需每天2次服用5天。玛巴洛沙韦则需要5岁以上儿童才能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速福达与奥司他韦都是处方药,需医生开具处方才能购买。不过,盐财经工作人员在一些社交平台上看到,有人表示,通过网络平台也可非常方便地买到处方药品,“提前买下有备无患”。
需要提醒的是,据专家建议,提前服用速福达与奥司他韦,并不能起到有效预防流感的效果,只有确诊流感,才可使用相关药品;另一方面,如果滥用药物,可能也会加速耐药毒株的到来。
贵过黄金?
所谓“吃一次就见效”的速福达,贵吗?
价格上,据媒体报道,速福达比普通感冒药贵出不少,医药平台和线下药店的2片装速福达价格在230元至298元之间,比10粒达菲(线上平台显示205元)的价格还贵。一位网友在社交媒体晒出的小票截图显示,其在医院购买的2片装速福达为259元,即每片129.5元。
更形象来看,以速福达的医保支付价222.36元/盒(20毫克*2片)进行计算,其1g的价格高达5559元,约等于10g黄金。
这意味着,速福达的价格贵过了黄金,被人戏称为中产最佳“理财产品”。
速福达是罗氏制药推出的原创性新药。行业内对于新药研发有着“研发周期10年,耗资10亿美元,成功率不足10%”的公认定律,原研药不仅研发成本极高,研发时间也长。
因此,对于原研药企来说,一款新药的定价,不仅包含其高昂的研发成本,还包括其他失败药物的研发成本。所以,新药上市,往往价格不会太便宜。
而原研药的专利保护期通常为20年,在专利保护期内,原研药享有独占权,其他企业不能仿制。目前,速福达尚在专利保护期内,国内无仿制药。
另一流感治疗药物奥司他韦,其国内仿制药价格在40—60元之间,是速福达价格的1/4。
与几块钱就能缓解症状的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相比,有人纳闷,为什么治疗感冒的药便宜,治疗类似症状的流感药物却这么贵?
很多人分不清普通感冒与流感的区别。普通感冒不发热或中度发热,而流感常见高热(39度以上),并且全身症状明显。除了感冒会有的咳嗽、流鼻涕、嗓子疼等上呼吸道症状外,流感还会出现头痛、乏力、全身肌肉酸痛等症状。严重时,流感还会引起肺炎、脑膜炎、中耳炎、心肌炎等并发症。
对于老人、小孩以及孕妇和慢性病患者来说,流感的威胁极大。但很多人并未意识到流感的凶猛,事实上,孕妇在孕早期感染甲流后,孩子畸形而引产;也有儿童在感染甲流后,不到4天便死亡的案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流感每年在全球可导致300万—500万重症病例,约29万—65万人死亡。而由甲流引发的20世纪影响人数最广的“西班牙流感”中,单这一次大流行,就夺去了4000万—5000万人的生命。
流感并不是由感冒引起的,与普通感冒是完全不同的疾病,因此用药也完全不同。
虽然流感新药速福达较贵,但国内也有奥司他韦、拉尼米韦等价格较为便宜的仿制药获批。
另一好消息是,1月21日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文宏团队在感染病领域顶刊《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n》上发表了一项关于新型口服抗流感药物ZX-7101A的2/3期临床数据,研究了这种药物在治疗单纯性成人流感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据张文宏团队介绍,这款新型口服抗流感药物与玛巴洛沙韦作用机制相同。业内人士表示,该药物有望成为流感明星药“速福达”的国产版本。
“神药”被忽视的问题
针对流感的抗病毒药物研发,一直是医药行业的研究热点。从1965年三菱田边公司推出的金刚烷胺,到1999年罗氏制药推出的奥司他韦(商品名:达菲),再到2018年罗氏制药研发的玛巴洛沙韦(商品名:速福达)……近几十年来,流感用药是强生、罗氏、葛兰素史克等跨国行业巨头的兵家必争之地。
在中国,奥司他韦一直是流感用药的主流选择。
2001年,奥司他韦原研药“达菲”在中国获批。此后,罗氏制药于2005年和2006年,将奥司他韦先后授权给上海中西三维药业以及东阳光药生产,商品名分别为“奥尔菲”和“可威”。
然而,东阳光生产的奥司他韦仿制药“可威”后来者居上,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超过90%。罗氏的原研药“达菲”市场份额只有7%,远不及“可威”。
罗氏并没“押宝”在奥司他韦这一棵树上。随着奥司他韦专利保护期到期,大批仿制药企一拥而上,罗氏与日本盐野义制药公司共同研发了新型抗病毒药物“速福达”,在中国于2021年上市。
社交平台有关“只吃一次的流感神药”的炒作,令速福达在中国快速走红,也让罗氏制药目前有关速福达的全球产能都在向中国市场倾斜。
2024年10月,罗氏制药宣布速福达片剂分包装将在中国上海开展本地化生产,这意味着,速福达的生产供应链将有效缩短。
速福达成罗氏制药在中国的“吸金法器”。财报显示,2024年上半年,罗氏制药在中国市场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4%,速福达是促成营收增长的五款药物之一。
另据医药信息健康平台米内网统计,速福达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2022年约为0.6亿元,2023年销售额约5亿元。
在医药界,有“10亿美元分子”的说法,即一款药年销售额超越10亿美元大关,便可“封神”。尽管并无2024年最新数据,但在此轮流感季中,或许速福达能在中国市场突破年销售额10亿元。
不过,由于其上市时间较晚,速福达安全性数据与治疗重症患者方面的数据不足,对于孕妇与重症患者来说,优先选择的药物还是奥司他韦。
需要强调的是,5岁以下儿童并不被建议使用“速福达”。中文版药品说明书显示,在儿童患者中,甲型/H1N1和甲型/H3N2病毒感染后,发生与玛巴洛沙韦敏感性下降相关的给药后氨基酸突变的总发生率分别高达24%和65%。
在美国版速福达2024年12月19日最新发布的说明书中也明确指出,5岁以下儿童不应使用玛巴洛沙韦,主要原因是,该年龄段儿童的耐药率高达40%,5—12岁的儿童耐药率也高达16%。
然而,相对所谓的神药,在每年流感季到来前,注射疫苗仍然是最经济的手段。
“接种流感疫苗可以显著降低发病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王大燕表示,虽然一般建议大家在流感流行季来临之前接种流感疫苗,但是对我们每个个体而言,只要还没有感染,就可以通过接种流感疫苗来预防流感。
一位深圳儿科医生也向盐财经表示,“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主要是接种疫苗”。
但是,中国流感疫苗接种率远低于欧美国家。数据显示,中国流感疫苗接种率在3%上下,而在欧美等国,每年约有46%以上的人群接种流感疫苗。
而只要还处于流感病毒传播活跃期,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处研究员王丽萍表示,接种疫苗就能帮助降低感染风险。现在接种疫苗也不晚。
【来源】盐财经
【作者】张婉莹、陈慧
【编辑】江江
免责声明(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财经早餐力求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来源:财经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