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在温哥华,曾遇到过不少从中国随同儿女来到这里定居的老人,不少人还是我的旧影迷。一位已是米寿高龄的长者,第一次和我见面,就提到《火烧红莲寺》里我饰演的"红姑",讲得眉飞色舞。我听后颇多感慨,电影的影响真是深远啊!《火烧红莲寺》一片引发了当时有些影片公司制作了不
《火烧红莲寺》
我在温哥华,曾遇到过不少从中国随同儿女来到这里定居的老人,不少人还是我的旧影迷。一位已是米寿高龄的长者,第一次和我见面,就提到《火烧红莲寺》里我饰演的"红姑",讲得眉飞色舞。我听后颇多感慨,电影的影响真是深远啊!《火烧红莲寺》一片引发了当时有些影片公司制作了不少粗制滥造、内容有害的武侠片,在社会上产生不良影响,至今想来汗颜。我真不希望他们只记得我演过《火烧红莲寺》。
1928年,也就是我进入明星影片公司的第一年,从那年开始的一两年间,武侠片几乎成了当年国内拍摄影片的主要题材。一时间,整个电影界摄影棚的上空,都是身怀绝技、飞檐走壁、锄强扶弱、除暴安良的侠客,刀光剑影充斥银幕。大约在三年间,上海大大小小五十来家电影公司,拍摄了约四百部影片,而武侠片却占了两百多部。
武侠片的第一把火,是"明星"烧的。二十年代,在国内曾流行过一部神怪性的武侠小说《江湖奇侠传》,是作者平江不肖生(原名向恺然)根据湖南省传奇人物柳森严的传奇故事为蓝本写成的。这部小说里的人物如金罗汉、甘联珠、知圆和尚、红姑、柳迟以及飞剑小侠陈继志,几乎都是当时小市民阶层家喻户晓的人物。所以《江湖奇侠传》这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立即轰动,为"明星"赚了个盆满钵满。
这部小说是张石川偶然机会看到的,以他敏锐的生意眼光,一看就知道,若拍成电影,票房价值一定很高。他和郑正秋、周剑云一商量,一致同意立即动手。第一集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董克毅摄影,主要演员有郑小秋、夏佩珍、谭志远、萧英、郑超凡、赵静霞、高梨痕。我是从第二集开始参加演出的,并且从第二集开始,就由张石川集编导于一身了。
《火烧红莲寺》的故事情节是这样的:湖南浏阳、平江两县交界处的赵家坪,是历史上有名的械斗之地,两地村民年年为争夺码头发生械斗,村民死伤不少。政府非但无力制止,反而为两地地方势力包围,卷入漩涡。两地的武装势力又各自邀请武林高手相助,搞得械斗愈演愈烈。有一年,浏阳县的地方把头陆凤阳与平江县的地方把头罗传贤,又因小事引起争吵,各自率众械斗。正在双方打斗之时,忽然从平江县的村民中走出一华服少年,举手一扬,不知少年施的什么法术,浏阳县的村民顿时叫苦连天,节节败退。后来陆凤阳求得崆峒派高手跛丐常德庆的帮助,始解众人之难。为报此仇,陆凤阳托人介绍,将儿子陆小青拜入昆仑派大师金罗汉门下,终于练成武艺,返回家乡。不料在回乡途中,因时值中秋,信步赏月,迷失荒郊,只好投宿"红莲寺"。却又在无意中,发现寺中机关重重,并有美女出人。陆小青疑心顿起,却不幸在探索中落入机关。适逢此时,昆仑派之甘联珠、飞剑小侠陈继志及总督卜文正的保镖柳迟来寺中探访落入淫僧知圆和尚手中的总督,于是先救出陆小青,并会同官兵攻下寺院,救出总督和受害的良家妇女,火烧红莲寺结束。
本来故事情节到"火烧红莲寺"就结束了。却不料此片一上映,全市轰动,连带南京、天津、汉口、北平、广州等地都上映了这部片子,为"明星"赚了不少钱。于是,张石川决定续拍第二集。我是从第三集开始参加演出的。这部戏由张石川自编自导。从1928年起拍到1931年,直拍到第十八集才结束。
《火烧红莲寺》一戏引出了暨南影片公司的《火烧青龙寺》《火烧白雀寺》《火烧灵隐寺》《火烧韩家庄》以及《火烧白莲庵》;天一影片公司的《火烧百花台》;锡藩影片公司的《火烧剑锋寨》;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的《火烧九龙山》;复旦影片公司的《火烧七星楼》;昌明影片公司的《火烧平阳城》;等等。1929年到1930年,各制片公司摄影棚的上空,火光剑影,光怪陆离,武侠神怪片一时泛滥成灾。有几家影片公司,索性专拍武侠片,有的更是粗制滥造到了极点,连周剑云对此都大发感慨。他是负责发行的,比较了解外面的情况,他说过:"有些武侠片简直不像话,制片人到旅馆开一间面南的房间,对光开拍,既不要搭布景,又不用租家具,所费不过三五元,一摇就是两千英尺,再雇几个临时演员,多拍一点外景,十天半月,一部影片已经拍完。"
"明星"拍《火烧红莲寺》一片,虽然收入不菲,但也确实耗资巨大,至少在观众看来是极为真实的。
武侠片前后泛滥达四年之久,在社会上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报纸上不断有新闻报道,无知青少年离家出走,寻仙访道,求师学艺,引起了社会舆论的抨击。于是,政府正式颁布禁拍禁演的指令,武侠神怪片的制作和演出才告结束。
我曾在温哥华碰到一位六十多岁的影迷,他见到我第一句话就说:"我看过您演的《火烧红莲寺》,那时我也只有七八岁,但是红姑在银幕上徐徐飞行的轻功,我至今也还记得。您那时演的红姑真够潇洒。"
在观众看来潇洒的我,殊不知当年的我每次演完戏都大汗淋漓,衣襟湿透。从摄影棚出来,才算一块石头落了地,紧张的心情才能为之一松。
今天武侠片在中国拥有多少观众,我不太清楚,但至少在香港、南洋以至温哥华还拥有相当的市场。如台湾放映的武打片,大陆近年来和香港合拍的一些武打片如《少林寺》《少林小子》,香港电视剧《射雕英雄传》,在温哥华都有相当的市场。在《射雕英雄传》一片中饰演俏黄蓉的翁美玲自杀身死,连这里的报纸杂志都以相当篇幅报道。
八十年代的武侠片,与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的武侠片,其水准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语。今天不要说有些演员本就有真功夫,就算没有,在电影技术极为发达的今天,都可以通过找替身、特技制作、灯光、摄影等技巧加以改善。但这在二三十年代还真是一项颇为难解的技术呢!而今天说出真相,读者也一定会觉得幼稚可笑。
观众所看到的"徐徐飞行",说老实话,我至今想起来,仍觉心惊胆战。那时是将"飞行"的演员用粗铁绳吊在十多丈高的半空中,作状飞行,然后以巨型电风扇对着演员吹风,使演员衣服飘拂,摄影时在前面加层纱,朦朦胧胧,再配上预先拍下来的大山寺院、林园景色,观众看来,就像真是在空中飞行一般。
被吊在空中的演员,铁绳系在腰上,外面套件戏装,摄影棚的棚顶装一滑车,有点像现在在院子里晾衣服用的滑车,下面人一拉,演员就徐徐上升。试想演员的生命安全,就系在这一条铁绳上,焉能不紧张万分?但表面上还得装作轻松自如。好在那是默片时代,要不然一张口,就很难掩盖住内心的紧张。
记得有一次我和饰演总督保镖的郑超凡被拉上升,刚升起不长,就听到"咔哧"一声,吓得我魂飞魄散,死命揪住一旁的郑超凡,而他也死命揪住我。我自以为是我的铁绳断了,郑超凡救了我。等人落到地上,郑超凡千恩万谢,说我救了他一命,要不然不死也得残废。我才知道,原来是我抓住了他,没想到,我竟有那么大的力气!
在"明星"的前三年
《火烧红莲寺》之所以一直留在老一辈影迷的脑海里,那是因为这部影片在当时确实是轰动一时,但就其艺术性来说,可谓不值一提,尤其是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受到社会舆论的抨击。这不但有损"明星"的声誉,也使我产生出自离开"天一"以后从未有过的苦闷。
龚稼农在他的《从影回忆录》里曾谈道:"一个电影演员,无不希望自己多拍文艺片,借以磨炼深度的演技,或以高深的艺术修养,表现于有价值,而又为观众怀念回味的艺术作品中,俾不至于在沧桑的银海里,轻易地被影迷淡忘。"
我虽未"被影迷淡忘",但《火烧红莲寺》则实在是算不得一部值得"为观众怀念回味的艺术作品"。何况这部作品,也违背了郑正秋当初把电影作为"社会教育之良导师"的初衷。
《火烧红莲寺》的摄制,也反映了郑正秋和张石川之间,对待影业和各种事物的不同看法。郑正秋从拍完第一集以后,本就打算不再拍下去的,但突破纪录的票房价值,使他未能坚持己见,再加他本人处处息事宁人的性格,就由得张石川一直编导下去,直至遭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这一时期,我还参加了下列几部片子的演出:《大侠复仇记》《女侦探》《侠女救夫人》《离婚》《富人的生活》《爱人的血》《爸爸爱妈妈》《碎琴楼》《桃花湖》等。
这些片子大部分是郑正秋编剧,也有一些是他参加导演的,虽然这些片子在情节结构、导演处理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但仍未能超越他改编文明戏的框框,所以"明星"的观众仍局限在一般小市民阶层,还未能吸引更多的青年学生和知识阶层。
这个时期值得一提的,是郑正秋根据社会新闻改编,并和程步高联合导演的一部电影《血泪黄花》(又名《黄陆之爱》)上下集,摄影董克毅,主要演员除我之外,尚有龚稼农、谭志远、王吉亭、王献斋和夏佩珍。
这一社会新闻,是说上海某高级住宅的女主人黄慧如,与人力车夫陆根荣因日久相处,产生爱情。但此事为黄慧如的兄长发觉,大为不满,买通流氓毒打车夫,以致误伤人命。这是一件当时极为轰动的社会新闻,在生意经上颇为敏锐的张石川,决定"明星"立即编写,并拍摄成电影上映,由我饰演黄慧如,龚稼农饰陆根荣。
电影故事与事实略有出入,但保留了原事实以及男女当事人的原名和地点,以加强影片的吸引力,也是郑正秋自己说的,这是"营业主义"的创作。
女主角黄慧如是个小学教员,家庭富有,其兄在银行工作。黄慧如每天上下班,均由车夫陆根荣接送。陆根荣是一位贫苦好学的青年,常利用等候女主人的空隙时间阅读,以求上进。他的刻苦向学,颇为黄慧如赞许。黄慧如以其谈吐不俗,料其必不会久居人下。两人日久生情。黄兄以门第悬殊为由将之视为奇耻大辱,遂构陷陆根荣,致其入狱致死。黄慧如受刺激过深,削发为尼,长伴青灯,度其余生。
观诸改编的内容,仍然可以看到郑正秋原来创作的痕迹﹣﹣不离婚姻、遗产问题。但因为这是一部轰动社会的新闻写实片,放映之后,仍然获得很高的卖座率。并且社会舆论也比较同情黄陆两青年,所以还获得好评,多少消除了一些《火烧红莲寺》对"明星"造成的不良影响。
我也从这几年深感到,一个电影演员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个人的努力与才智,更重要的是时机和能扶掖后进的导演,以及有水准的影片。阮玲玉在《挂名的夫妻》中崭露头角,但未能充分发挥她的才能。三年中默默无闻,直至进入"联华",才显露出光辉灿烂的才华。我想所谓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大约就是这个道理。
会见好莱坞影星
1978年,当奥斯卡金像奖在美国好莱坞颁发时,我在加拿大温哥华的电视里看到一位熟悉的面庞。虽然岁月在她脸上留下了痕迹,但神采依旧。她就是好莱坞"电影艺术科学院"的发起人之一,第二届金像奖最佳女演员奖的获得者玛丽·璧克馥。
今天年龄在五十岁以下的观众,很少有人知道她了,但是她和他的夫婿在二三十年代,却是红极一时的名演员,在美国好莱坞的电影历史上,还占有不可或缺的一页。她的夫婿就是二三十年代美国著名的武侠明星道格拉斯·范朋克。他曾以《侠盗罗宾汉》《月宫宝盒》《侠盗查禄》《黑海盗》等武侠片轰动上海滩。玛丽·璧克馥30岁以前,以擅演纯真的少女著称。她是美国默片时代的演员,在美国步入有声片时代,她又以在有声片《卖得风情》一片中的演出,获得最佳女演员奖。
第一届奥斯卡金像奖虽然是1928年开始评选,但其发奖日期却因筹备工作的缘故,一直延至第二年,即1929年的5月16日方始颁发。当时由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陆各国陷于战争,无暇顾及电影艺术的发展。而在这个空隙中,美国由于远离战火,电影在艺术及技术上,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好莱坞成了世界电影发展的中心,所以奥斯卡金像奖的颁发,也成了世界电影界的一件大事。第一届奥斯卡金像奖是由三十年代美国著名的武侠明星道格拉斯.范朋克颁发的。同年底,费尔班克夫妇环游世界,考察世界各国电影。
上海是费尔班克夫妇环游世界的第一站,在他们未来到之前,上海《新闻报》《申报》都做了有关他们夫妇的详细报道。那时,美国电影在中国的电影市场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所以他们在上海也拥有不少观众。待他们所乘的豪华游轮抵达上海吴淞口码头时,五千余人的欢迎群众已渐集码头,除了他们的影迷外,也包括上海的电影界人士。
费尔班克夫妇这次环游世界的目的之一,是要考察世界各国的电影,以及了解美国电影在世界各国的发行情况。来到上海后,也知道"明星"是当时上海一大制片公司,所以,当张石川邀请费尔班克夫妇到"明星"参观时,他们欣然接受。
当天的欢迎茶会,是在"明星"的枫林桥新厂餐厅举行的。"明星"的一百多位同仁都参加了欢迎茶会。茶会上,张石川和费尔班克分别介绍了中美两国的电影业的历史及发展情况。那次茶会由洪深担任翻译,洪深本是美国留学生,又加他是专攻戏剧的,所以译来得心应手。费尔班克的介绍,使大家增加不少见闻,并且了解到,美国电影已进入有声片阶段,这对于仍处在默片时代的中国电影界无疑是新的刺激,也激励了中国电影界认识到要更向前迈进。
这次茶会,使我增加了不少知识。早在我进中华电影学校之时,我就是费尔班克夫妇俩的影迷,现在有机会见到他们,自是十分欣喜。我对费尔班克夫人玛丽尤其钦佩,记得我当时曾向她提问:
"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演员?"
这位好莱坞红星,给了我一个意味深长的回答:
"要想成为一个伟大的演员,要靠演员自己不断地努力塑造角色,以及和同行们诚意的合作才能实现。"
这句话留给我极为深刻的印象,这是一位成功的演员的经验之谈。当我再次在电视上见到她时,五十年已过去了。1978年,是玛丽·璧克馥最后一次出席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大会。她已经老了,但正如一位专栏作家迈克·卢柯说的:"她虽然老了,但她仍然是一位充满活力的人,摄影机的镜头移近她时,我从她的脸上看到了,她是一个演员,更是一个有思想、富于感情的人,她曾经历过幸福与快乐的时光。"
拣出昔日的合影,思绪万千。我唯一可以告慰的是,自那次见面以后的岁月里,我虽未能成为一个"伟大的演员",但总算兢兢业业,努力向前,尽自己的努力,为中国的电影事业,尽了自己应尽的本分。
奥斯卡金像奖二三事
1927年,是美国电影面临严峻考验的一年,观众对默片的热情逐渐消退。在这之前,美国电影也每年生产长篇五百余部,短片则不计其数。在全国二万三千所电影院中,每周售出的电影票为一亿美元,这尚不包括美国向世界各国大量输出所得的利润。好莱坞,这个坐落在洛杉矶郊外的小山城,成了美国电影业的中心,也成了世界电影业的中心。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十年间,美国电影在技术和艺术两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和发展。但时代在发展,观众要求有更新的"玩意儿",来替代已经看腻了的"旧玩意儿"。这是电影事业转型的年代,观众渴望电影能有声音的思潮已在酝酿中。
1927年1月的一个星期日晚上,当时美国著名的制片家路易斯·梅耶,在他洛杉矶临近海边的住宅里与三位客人闲聊。这三位客人是演员康拉德·纳吉尔、导演弗兰德·尼博罗和制片家弗兰德·皮德逊。他们在谈话中,一致认为应该成立一个全电影行业的组织,协助解决技术上的难题,帮助解决劳资纠纷。这一想法,促使他们决定筹划召开一个电影业不同部门在一起的聚会。他们四人于是分头进行联络。
1927年1月11日,三十六位代表聚集在洛杉矶的"大使酒店",聆听梅耶等人的建议,并一致赞同成立"电影艺术科学院"。这三十六个人都是当时美国电影界知名人士。
武侠明星道格拉斯·范朋克当选为第一届主席,著名导演弗兰德·尼博罗为副主席。1927年5月4日,获政府有关部门准许登记为非牟利团体,同年5月11日,在"巴尔的摩大酒店"的"水晶舞厅"举行成立大会。参加的三百多位来宾中,有两百三十一人成为第一届的邀请会员。
"电影艺术科学院"从成立的那天起,就规定了一条至今仍恪守的原则,会员是由"科学院"邀请在电影界各个方面卓有成就的人参加的,于是被邀请加入"电影艺术科学院"也就成了一种殊荣。
"电影艺术科学院"成立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讨论为鼓励电影界各方面的工作人员有所建树与创新而设立一项奖赏。但这项讨论,直至成立后的第二年方获通过,并决定给予在下列十二个方面有卓越成就的人士以奖励:
最佳制片奖
最佳男演员奖
最佳女演员奖
最佳电影导演奖
最佳喜剧片导演奖
最佳摄影奖
最佳艺术导演奖
最佳艺术效果奖
最佳电影剧本创作奖
最佳改编奖
最佳字幕奖
最佳艺术或独特的制作奖
于是从这时起,就有了全世界电影界人士所企慕的奥斯卡金像奖。
第一届的评选规定,影片必须要在1927年8月11日至1928年7月31日在洛杉矶地区放映过。现在,也仍然规定,参加评选的作品,要在洛杉矶地区放映至少满两周以上,然后由"科学院"将在洛杉矶地区放映的电影目录,分发会员进行初选,提出初选名单,再经评选委员会严格筛选,然后于1929年2月15日,在经历了六个月的评选后,选出了第一届奥斯卡金像奖获得者的名单。
金像奖高13.5英寸,由不列颠合金制成,并加以镀金。奥斯卡金像奖推动了美国电影事业的发展。第二年,美国就开始进入了有声片时代。这也就是费尔班克和玛丽·璧克馥访问上海时,带给我们的信息。中国电影界人士,向来不甘落人后,中国的电影界也在酝酿着新的改革,中国电影界的新时代即将开始。
【胡蝶(1908年3月23日—1989年4月23日),原名胡瑞华,籍贯广东鹤山古劳坡山水寨村,出生于上海,中国最优秀的电影演员之一,中国第一位“电影皇后”。1925年,胡蝶参演个人首部电影《战功》从而开启电影生涯;同年,在剧情电影《秋扇怨》中首次担任女主角。1928年,她受邀加入明星影片公司。1931年3月,她主演的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在上海新光大戏院公映。1932年,出演《啼笑因缘》。1933年1月,胡蝶以21334的票数当选由上海《明星日报》评选的“电影皇后”,之后在"中国电影皇后竞选"中,她又夺取"三连冠";3月,她又主演了中国首部左翼电影《狂流》;同年,主演的电影《姊妹花》则成为她表演生涯的代表作。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胡蝶前往香港,先后拍摄了古装片《绝代佳人》以及爱情片《孔雀东南飞》等影片。1946年,胡蝶从上海迁居香港,在香港主演了电影《春之梦》等片后,决定告别影坛而专心辅佐丈夫潘有声从事经营。1960年,她凭借主演的爱情片《后门》获得第七届亚洲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1966年,她拍完《塔里的女人》后结束了电影生涯。1989年4月23日胡蝶在加拿大去世,享年81岁。】
来源:读书有味聊忘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