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冬日的寒风渐起,许多人发现自己早晨越来越难以从温暖的被窝中爬出,即便是设置了多个闹钟,也往往容易“一键关闭”,继续沉浸在梦乡之中。
随着冬日的寒风渐起,许多人发现自己早晨越来越难以从温暖的被窝中爬出,即便是设置了多个闹钟,也往往容易“一键关闭”,继续沉浸在梦乡之中。
这一现象并非个例,而是与冬季特有的气候条件和人体生理节律息息相关。
褪黑素分泌增加:褪黑素是一种由松果体分泌的激素,主要负责调节人体的睡眠-觉醒周期。冬季日照时间短,夜晚变长,这会导致体内褪黑素分泌增多,使得人们更容易感到困倦,睡眠时间也会相应延长。
体温调节:人体在寒冷环境下会消耗更多能量来维持体温,这可能导致身体更倾向于休息以保存能量。同时,低温环境下,血管会收缩,血液循环速度减慢,进一步增加了身体的疲惫感。
季节性情绪障碍(SAD):这是一种与季节变化相关的情绪障碍,常在冬季发生。患者会感到情绪低落、缺乏动力,从而影响到睡眠质量和起床意愿。
心理暗示与习惯:冬季天气寒冷,人们往往更愿意待在温暖的室内,享受“冬眠”般的生活节奏。这种心理暗示会不自觉地延长睡眠时间,形成“冬季赖床”的习惯。
室内环境:冬季为了保暖,室内通常会紧闭门窗,导致空气流通不畅,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氧气含量相对减少。这种环境不利于大脑保持清醒,容易让人感到困倦。
外界噪音减少:冬季自然界的噪音(如鸟鸣、风声)减少,环境更加安静,这有助于人们进入深度睡眠状态,从而增加睡眠时间。
调整作息:尽量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固定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即使周末也不例外。这有助于调整生物钟,减少赖床现象。
增加光照:冬季尽量多晒太阳,或使用光线疗法,增加室内光线亮度,以抑制褪黑素的分泌,提高白天的精神状态。
适量运动: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如快走、瑜伽等,可以提高身体的新陈代谢率,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疲劳感。
改善室内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使用加湿器保持室内湿度适宜,都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心理调适:积极调整心态,保持乐观情绪,可以尝试冥想、阅读等放松身心的活动,缓解季节性情绪障碍。
健康饮食:均衡摄入营养,多吃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鱼类、蛋黄),因为维生素D对调节睡眠有一定帮助。同时,减少咖啡因和酒精的摄入,以免影响睡眠质量。
来源:鲁南制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