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这个医学术语其实有误导大众之嫌,使人误以为它只是一种“感冒”,跟“普通感冒”没啥大区别,从而严重低估了它的危害。事实上它竟然是有史以来导致死亡人数最多的瘟疫!流行性感冒的英语单词是“Influenza”,意思是“入侵魔鬼”!接下来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这个医学术语其实有误导大众之嫌,使人误以为它只是一种“感冒”,跟“普通感冒”没啥大区别,从而严重低估了它的危害。事实上它竟然是有史以来导致死亡人数最多的瘟疫!流行性感冒的英语单词是“Influenza”,意思是“入侵魔鬼”!接下来,咱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个“魔鬼”吧。
罄竹难书黑历史
关于流感,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可能还是2009年的那场全球大流行和2018年那篇令人唏嘘不已的著名网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其实早在古希腊和我国汉代均已有关于流感的描述,而经考证最早记载的流感大流行发生在1173年的欧洲。20世纪共有四次流感世界大流行,其中最著名的当属1917-1919年的那场“世界级大流感”,它夺走了5000万至1亿人的生命,更是直接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提前结束。还有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1978年的三次大流行。这一严重全球公共卫生问题曾造成数十亿人发病、上亿人死亡,对人类社会发展史产生过深远影响。顺便提一下,截至目前WHO统计报告的全球新冠累计死亡人数约700万,显然与流感不在同一数量级。
罪魁祸首
1933年,英国人威尔逊·史密斯首次发现了流感的幕后黑手——流感病毒。目前根据其构成蛋白不同,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丁四型。其中前两型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这四型病毒可感染的对象范围也不同,甲型不仅可感染人类,还可感染猪、马、禽等动物。没错,高病死率的禽流感就是甲流的“杰作”之一。甲流病毒根据其表面成分不同,还可细分亚型,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H1N1、H3N2、H7N9……。流感病毒与新冠病毒均为RNA病毒,甲型流感病毒也最容易发生变异,传染性很强,传播速度快,从而导致暴发流行,甚至世界大流行。
法定报告传染病
流感是一个可预防、可治疗、可控制的急性传染病。我国每年约6500万至1.3亿人患流感,《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将其列为丙类(监测管理)传染病,需要大家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积极配合医务人员进行信息上报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
该病全年均可发生,主要经呼吸和接触传染,在密闭环境内如电梯、会议室、教室等经空气传播也需警惕。感染流感病毒后,无论是否出现不舒服,均已具有传染性,都可排出病毒,而且部分患者甚至可持续排出病毒长达1周。所以,您需要做到戴(好)口罩、勤(正确)洗手、开窗通风、适度消毒、避免集会活动、保持1米以上的社交距离、咳嗽和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肘内侧遮挡口鼻等个人防护措施。
人毒大战
流感病毒会通过口、鼻、眼侵入人体的呼吸道,短时间内可在细胞内进行大量复制,继而释放、扩散,感染更多人体组织。同时,人体内的防御系统会调集各种免疫细胞通过多种方式去消灭流感病毒,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激烈的免疫阻击战就会引起发热、咳嗽、乏力、全身酸痛等不适。更有甚者,部分患者多种重要器官严重受损,如心脏、肝脏、肾脏、大脑,甚至直接导致死亡。新冠疫情期间,大家个人防护工作都做的不错,流感相对缓和。新冠疫情后,大家在防护方面也渐渐放松了警惕,一年前,即2023年底至2024年初时,我们就经历了一次“劲爆”的新冠后流感大爆发,发热门诊就诊人数也再次刷新记录。
您“中招”了?
流感的典型表现是发高烧、全身酸痛、乏力、食欲差等全身表现。而嗓子痛、咳嗽、鼻塞、流鼻涕等呼吸道表现较轻。是不是和您平时患的普通感冒明显不同?这也正是它俩的重要区别之一。另外,儿童还可能出现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老年患者可能出现心脏或者肺部基础疾病加重的情况。如果在流感流行季节(通常是在秋冬季),出现上述症状时,可能提示您“中招”了。
高能预警
流感可导致支气管炎、肺炎、中耳炎等多种并发的疾病。在老人、儿童、孕产妇、肥胖者及合并慢性基础病者等特殊人群中更易导致肺、心、脑等重要脏器出现重症情况,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上述人员不除外罹患流感时请一定及时就医,以免延误诊治。
同壕战友
就医请来发热门诊。采集鼻(口)咽拭子进行流感病毒抗原快速检验或核酸检测,有助于明确诊断。但需要提醒大家,化验也会有一定比例的假阴性,与病期、免疫状态、采样配合程度等多种因素有关。血常规对提示是否合并细菌感染和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同时,根据患者既往病史和目前病情,医生还会选择胸部CT等检查,以利于决策进一步的诊疗。
病中生活
一个与普通感冒的相似之处:如果流感没有引起肺炎、中耳炎等其他疾病,多数患者会自然好转并恢复健康,一般3-5天后症状可明显改善。以下措施会助您一臂之力:充分休息,严禁带病工作,甚至加班、熬夜;适当保暖,避免受凉;多饮水,禁烟酒;忌辛辣、油腻和“发物”(牛羊肉、鱼虾蟹等),可选择米粥、汤面等有营养、富汤水、易消化的食物;更需要身边人的关爱,以及对病情变化的密切观察和记录。
用药提醒
患病后同时服用多种复方中、西药抗感冒药的现象很常见,这其中可谓隐患重重!因为此类药物中多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或布洛芬等西药退热药物成分,滥用可能导致药物过量而伤及肝、肾等重要脏器。建议在积极物理降温的同时,如果体温仍高于38.5℃,可酌情按照药物说明书应用一次对乙酰氨基酚,且之后6-8小时内尽量避免再次应用,切勿空腹服用。另外,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对退热止痛类药物过敏者、孕妇及哺乳期者慎用!严重肝、肾病患者禁用!抗菌药物对病毒无效,所以别乱用抗菌药物!包括但不限于各种“头孢”、“西林”、“霉素”、“沙星”等等,仅限于考虑继发细菌感染时,在医生指导下应用。利巴韦林、金刚烷胺等广谱抗病毒药物因对流感病毒无效、耐药且副作用较大,已不推荐应用。流感诊断明确者,可考虑及早应用奥司他韦、玛巴洛沙韦等抗流感病毒药物,尤其上述重症高危人群患者更应积极治疗。合理用药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抗菌素使用率、住院率以及死亡率。
预防杀手锏
WHO发布的《2019-2030年全球流感战略》告诉您一个目前预防流感最有效和最具成本效益的手段——及时接种疫苗!自1935年世界首支流感疫苗问世以来,它通过降低流感患病率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已“普度众生”无数,所以“应接尽接”吧!另外,不断变异的流感病毒每隔几年就会产生新型的毒株,使得人群普遍对其没有免疫力,而WHO每年都会根据全球监测数据,预测、推荐新疫苗的配方。因此,接种流感疫苗这事儿,请您“与时俱进”!流感疫苗安全、有效,6月龄以上所有愿意接种疫苗且无禁忌症的人员都可以接种。《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推荐优先接种对象包括:6月龄-5岁儿童、60岁及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医务人员、6月龄以下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孕期任一阶段的孕妇、准备在流感季节怀孕的女性。奥司他韦等抗流感病毒药物预防不能代替疫苗接种,仅是有重症流感高危因素(<5岁的儿童(<2岁更易发生严重并发症)、≥65岁的老年人、肥胖者(体重指数BMI>30)、伴随以下疾病或状况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除外)、肝病、肾病、血液病、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疾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抑制等)的密切接触者(且未接种疫苗或接种后2周内尚未获得免疫力)暴露后预防的紧急措施。建议不要迟于暴露后48小时用药。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感染科 作者:刘志达 审核:王宝增
来源:北京天坛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