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流感大多为自限性,少数患者因出现肺炎等并发症或基础疾病加重可发展成重型/危重型病例,可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而死亡。得了流感,临床通常可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危重型四种分型。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孙燕 通讯员 张弛
知名艺人徐熙媛(大S)因流感并发肺炎去世,年仅48岁。她的不幸去世,使流感治疗话题再次回归大众视野。
流感大多为自限性,少数患者因出现肺炎等并发症或基础疾病加重可发展成重型/危重型病例,可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而死亡。得了流感,临床通常可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危重型四种分型。
图源:ic photo
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药学部王怀冲主任药师提醒,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下列人群感染流感病毒后较易发展为重型/危重型病例,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及时进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及其他必要检查,尽早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
1、年龄
2、年龄≥65岁的老年人;
3、伴有以下疾病或状况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除外)、肾病、肝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抑制等;
4、肥胖者;
5、妊娠及围产期妇女。
王怀冲提到,《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25年版)》强调,在流感的流行季,有流感重型/危重型高危因素的流感样病例,应尽早进行抗病毒治疗,发病48小时内进行抗病毒治疗获益最大。除了治疗,还建议对有重型/危重型流感高危因素的密切接触者进行暴露后药物预防,不迟于暴露后48小时用药。
流感治疗强调在48小时内用药,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1、病毒复制高峰期
流感病毒在感染人体后快速复制,通常在症状出现后的1-3天达到峰值。抗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通过抑制病毒神经氨酸酶,阻止新生成的病毒颗粒从感染细胞中释放。48小时内用药可最大限度阻断病毒扩散,减少病毒载量。
2、阻断病毒传播
在症状初期用药可快速降低病毒排放量,减少家庭和社区传播风险,对公共卫生防控至关重要。
3、药物疗效的时间依赖性
临床研究显示,抗病毒药物的疗效与用药时机密切相关,48小时内用药可显著缩短病程(约1-2天),降低并发症(如肺炎)风险达30%-50%。如果超过48小时,病毒已大量扩散,药物抑制效果减弱。但对于重症或高危人群(如免疫抑制者),即使超过48小时,仍建议使用抗病毒药物,因药物可能部分抑制病毒并减轻炎症反应。
4、预防重症与并发症
早期用药可减轻炎症反应,减少细胞因子风暴风险(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对于高危人群,特别是老年人、孕妇、慢性病患者等免疫功能较弱者,早期治疗可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
目前,我国抗流感病毒药物主要包括: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如奥司他韦、扎那米韦、帕拉米韦),血凝素抑制剂(如阿比多尔),RNA聚合酶抑制剂(如玛巴洛沙韦、法维拉韦)等。其中,奥司他韦、玛巴洛沙韦是常用的治疗药物,普通大众得了流感建议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尽早使用,特别是对于高危人群,48小时内黄金窗口期的设定,综合了病毒学、药理学及临床证据,旨在最大化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个体和群体层面的疾病负担。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可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