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的毁灭性资金增长背后,谁在摧毁我们的地球?再不行动就晚了

360影视 2025-02-04 07:36 2

摘要:这家名叫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 (IPBES)的机构说,如果人类不赶紧采取行动,生物多样性就可能崩塌。到时候,地球上的很多生命,包括我们自己,都要受到严重影响。

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文 | 王海诗(Amphitrite Wong)

本文约2900字,阅读约3分钟

地球的状况,现在可以说是“危险”二字了。最近有一个叫IPBES的国际机构发布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总结了很多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是一个很权威的机构。

这家名叫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 (IPBES)的机构说,如果人类不赶紧采取行动,生物多样性就可能崩塌。到时候,地球上的很多生命,包括我们自己,都要受到严重影响。

这话听着挺吓人,但是,仔细想想,有没有点道理呢?

北京植物园的温室前面的一株有毒植物盆栽。摄影:Linda Wong©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报告里提到,现在人和自然的关系很不对劲儿。过去几十年,我们为了发展经济,不断开发森林、滥用土地,还把污染排放到河流和空气里。结果,很多动植物的栖息地被破坏了,有的甚至灭绝了。而且,这些问题并不是哪个国家独有的,全世界都在经历。比如亚马逊雨林,本来是地球的“肺”,现在大片森林被砍伐用来种植农作物;低海拔的珊瑚礁也因为海洋变暖和污染在消失。这些地方要是继续遭殃,就会触发所谓的“临界点”,到时候,情况可能再也无法逆转。

有些人可能会想,保护自然虽然重要,但不至于那么急吧?

其实,这份报告里用了一组数据特别有说服力。他们说,如果我们现在就行动起来,到2030年,不仅可以避免生态系统崩塌,还能创造10万亿美元的商业机会,同时新增3.95亿个就业岗位。这可不是小数目,这可是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相反,如果我们拖延10年再去做这些事,成本会翻倍。听到这,你说划不划算?

摄影:刘茂胜(绿会BCON专家)©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说到生物多样性危机,听起来可能有点高深,但其实说白了,就是咱们人类跟自然“疏远”了。报告里提到,问题的根源有几个:首先是我们把自己和大自然“割裂”开了,好像自然是个可以随意取用的工具,而不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然后是人类对自然的“控制欲”和对其他弱势群体的剥削,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不管长远的后果。这还不算完,还有权力和财富分配上的不公平,强者占了大头,弱者只能承受后果。总之,这些行为导致了大自然被“过度透支”,生态系统的功能正在不可逆转地退化

你看,那些低海拔的珊瑚礁正在慢慢死去,亚马逊雨林大面积枯萎,甚至连格陵兰和西南极的冰盖都快撑不住了。这些都是地球生态的“报警器”,在拼命告诉我们:不能再这么搞下去了!

报告的联合主席奥布莱恩教授说得很明白,咱们现在真的到了一个“要么行动,要么后悔”的时刻。如果再拖下去,恢复生态的成本会翻倍不说,很多问题可能根本没法弥补了。她还强调,变革不是损失,而是机会。如果我们现在就行动,不仅能保护地球,还能在2030年前创造超过10万亿美元的商业价值,同时支持近4亿个就业岗位!换句话说,保护自然,不但能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保护我们自己的未来。

图源:©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是一个全球性的科学政策机构,致力于评估地球上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现状,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IPBES的定位类似于自然界的“科学顾问”,它不直接实施政策,但通过综合科学研究,为各国政府、企业和社会提出保护自然资源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方案。

IPBES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和专家,通过多学科研究,深入分析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以及应对的可能路径。其发布的报告不仅旨在揭示当前的危机,还为未来提出务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例如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或如何在农业、林业和渔业等关键领域推动可持续实践。作为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IPBES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政策协调提供了科学支撑和行动方向。

孟艺瑄摄影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工作组

这份报告里还有一个有意思的观点,就是他们提到,我们现在的保护措施,其实只是“修修补补”,而不是彻底的改变。就像一间老房子,光修补裂缝可不行,该换的梁、柱子还是得换,不然迟早塌。科学家们把这种彻底的改变叫做“变革性变化”。意思就是,不光是表面上对自然好一点,还得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观念、生活方式和政策。

具体来说,变革性变化分成三方面:

第一是观念,我们要重新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很多人觉得自然是可以无限索取的,或者认为环境问题和自己没啥关系。这种想法必须改,不然就是自欺欺人。

第二是结构,就是制度和政策要跟上,比如政府要出台更严格的环保法规,企业要减少污染,个人也要学会节约资源。

第三是实践,就是我们日常的行为。比如少用一次性塑料袋,多乘坐公共交通,少浪费食物。别小看这些事,集腋成裘,大家一起努力,效果会很惊人。

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报告里还特别提到,现在有很多阻力挡着我们前进。比如,有些利益集团出于自身利益,会去游说政府,他们可不愿意改革。还有些企业,明知道污染环境不对,但为了赚钱,继续干那些破坏生态的事。这些现象真是令人气愤,但也确实存在。

不过,这些问题不是没办法解决的。这份强调“变革性变化”的报告里面,提到了一些国家成功的例子,比如尼泊尔的社区林业计划。尼泊尔的做法是,把森林管理权交给社区,由大家一起保护森林。这种方式不仅让森林恢复了,还给当地居民创造了收入。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说明只要方法对了,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是可以双赢的。

再说到农业,很多人以为保护生态就是牺牲粮食产量。其实不然!科学家研究发现,保护自然反而能提高农业生产力。比如,农田周围多种点花草树木,可以吸引传粉昆虫,这些授粉虫媒,能让作物长得更好。不仅如此,还能减少农药的使用。听起来是不是一举多得?

还有一个重点,就是钱从哪儿来?

目前,每年全球用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资金大约是1350亿美元,但需要的金额却高达7220亿到9670亿美元,中间差了五六千亿,这就是“资金缺口”。与此同时,每年还有1.4万亿到3.3万亿美元的公共资金,却被用在那些对环境有害的产业上,比如化石燃料补贴。你说,这笔钱要是用来保护生态,又该多好?

接着说说治理。报告提到,现在很多国家的治理方式不够灵活,也不够透明。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加拉帕戈斯群岛,他们用生态系统管理的方法,让自然保护区的居民和政府、企业一起协作,既保护了生态,又促进了旅游业和渔业的发展。这种方法如果能推广到更多地方,效果一定会更好。

另外,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就是我们的价值观

价值决定行动。还是很多人觉得,环保就是环保人士、环保部门的事,跟普通人没啥关系。其实不然,我们每个人的行为都会影响环境。这份报告提到,通过教育和体验式活动,可以让大家重新认识自然的重要性。比如,多带孩子去郊游或者种一棵树,这些简单的活动能让下一代更加珍惜自然。

最后,报告特别强调了一个道理:地球是我们大家的,每个人都有责任去保护它。政府要制定政策,企业要创新环保技术,普通人也要从日常生活中做起。团结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变革性变化。

有人可能会问,这一切真的能做到吗?报告的结论是:能。过去的工业革命,就是一个非常有力的例子,虽然过程不完美,但它证明了人类有能力在短时间内实现巨大的改变。现在,我们需要的是一次“生态革命”,一场既保护自然又促进社会公平的变革。

看完这些,你是不是觉得保护自然离我们其实没那么远?每个人都可以出一份力,而当我们“聚沙成塔”的时候,地球会变得更好。别忘了,这是为了我们自己,也为了我们的后代。

海洋与湿地

专栏作者

(注:1.本文仅代表资讯或者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欢迎留言、讨论。2.通常物种的拉丁学名一般以斜体显示;但是因本平台的文章被拷贝到外部平台时经常出现斜体内容自动丢失的情况,故而未作斜体设置。特此说明。)


资讯来源 | IPBES NEXUS REPORT

文| 王海诗(Amphitrite Wong)

审 | Maggie

排版 | 绿叶

王 海 诗

Amphitrite Wong

【作者简介】王海诗(Amphitrite Wong)是一名热爱海洋的环境观察青年,求知、好学和热爱探索。关心海洋生物、环境健康以及人类健康。长期关注全球海洋治理、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污染问题、可持续渔业、以及社区粮食安全等议题,并努力通过分享知识和实际行动让更多人了解海洋保护的重要性。

全球环境治理·海湿专栏作者

Youth Perspective on Glob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上图:沉船生态。©摄影:王敏幹教授(Prof.John MK Wong) |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参考资料】

https://www.ipbes.net/nexus/media-release

https://ipbes.canto.de/index.html#/v/IPBES11Media

【海湿·小百科】海洋动物,如鲸鱼、海豚、海牛、儒艮、鲸鲨、海龟等物种,在水中活动时,很容易与航行的船舶发生碰撞。开放式螺旋桨高速旋转,一旦与这些大型动物发生碰撞,极易造成严重的撕裂伤、骨折、切割,甚至当场死亡。许多动物直接沉尸深海,很难被发现。此外,开放式螺旋桨对于人类(游泳者、潜水人员和海上作业人员)的伤害案例也比比皆是。许多专家建议,在海洋保护区、或重要海洋哺乳动物区域(IMMAs)或重要迁徙路线上降低船舶速度、加装螺旋桨保护装置,是减少损害、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良好举措。(海洋与湿地·宣)

来源:中国绿发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