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是基于文本建构语意,获取认知;写作是基于题目建构语意,表达认知。
一、对语文学习的认识
语文学习即语言学习,建构语意以形成认知是语文学习的任务。
阅读是基于文本建构语意,获取认知;写作是基于题目建构语意,表达认知。
认知丰富,则认知能力强;认知能力强,则阅读和写作能力就强。
语文学习获得的认知主要指获得对象所具有的特征和所蕴含的事理。特征即对象他之为他的属性或标志,事理即对象内在的规律性。
建构语意的目的就是获取和呈现对象的特征和事理。
建构语意的过程就是提炼概括整合语意的过程,其中最为基础的能力要求是建立语意层次的概念,辨别上下位语意,从而提炼出特征和事理。
二、确定课文的教学价值和课堂的教学指标
课文教学不是教课文,而是用课文教。
以课文为载体,教学生在把握语意层次的语意建构中,获得对象的特征和事理,以积累和丰富认知。
那么,确定课文的教学价值就是确定课文在训练学生把握语意层次、确定上下位语意及其对应关系、从而明确对象的特征和蕴含的事理方面所具有的训练材料。
课堂教学指标就是基于课文教学价值来确定的。课堂教学指标应完成以下三项任务:
1.确定下位语意,找到对应的上位语意,用直白而精练的语意表达上位语意。
2.把握对象的特征。用上位的语言提炼出对象的独特性。
3.把握对象的事理。用上位的语言提炼出对象内在的规律和逻辑。
具体化这三项任务,就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三、把握语意层次
1.明确什么是下位语意,什么是上位语意,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
下位语意:是对文本中具体的、特定的内容和细节的表述,通常较为具体、局部,反映特定情境下的具体含义。
特点:
具体性强:下位语意通常涉及具体的事物或细节。
范围狭窄:涵盖的范围较小,针对特定情境或对象。
易于识别:由于其具体性,通常易于在文本中定位和识别。
上位语意:是对文本中多个下位语意进行概括、抽象后得到的更具普遍性、概括性的意义表达,它涵盖了多个下位语意的共同特征和本质内涵,提供了一个更高层次的分类框架。
特点:
抽象性强:上位语意通常具有更高的抽象层次,涵盖更广泛的范畴。
范围广泛:涵盖多个下位语意,具有更大的包容性。
概括性强:能够总结和概括多个具体的下位语意。
下位语意和上位语意的关系:
下位语意和上位语意是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
一方面,下位语意是上位语意的基础。没有丰富的下位语意作为支撑,就无法提炼出准确、有价值的上位语意。下位语意提供了具体的信息和细节,使上位语意更加充实和具体。
另一方面,上位语意对下位语意具有统领和归纳作用。上位语意能够将众多的下位语意整合在一起,揭示文本的核心主题和深层含义。上位语意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下位语意之间的联系和逻辑关系,从而更全面地把握文本的整体语意。
下位语意提供素材,上位语意提炼本质,两者是认知的不同阶段,却又有语意的一致性。
2.从下位语意中提炼上位语意
文本解读和语义建构过程中,就是一个从下位语意中提炼出上位语意的过程,这是一个抽象与概括的过程。其中包涵以下一些具体步骤:
(1)识别和提取文本的语意单元,进而在比较中确定下位语意
首先,需要在文本中识别和提取具体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再基于这些实词来确定语句中的语意单元,明确话题以及相对应的述题。
示例:在一篇关于健康生活方式的文章中,可能提到“跑步”、“瑜伽”、“游泳”等子话题。
(2)分类和归纳
将提取出的下位语意进行分类,根据它们的共同特征或主题将其归纳到一起。例如,将所有涉及身体活动的下位语意归为一类,将涉及饮食的下位语意归为另一类。
示例:
身体活动类:跑步、瑜伽、游泳
饮食类:蔬菜摄入、低脂饮食、间歇性禁食
(3)抽象和概括
在分类的基础上,对每一类下位语意进行抽象和概括,寻找一个能够涵盖所有下位语意的更广泛的概念,即上位语意。
示例:
身体活动类的上位语意可以是“运动”。
饮食类的上位语意可以是“饮食习惯”。
(4)构建语义网络
将提炼出的上位语意和下位语意组织成一个层级化的语义网络,展示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有助于系统化地理解文本的整体结构和主要内容。
3.把握语意层次的训练方式
(1)找出句子语意的组成部分——话题和述题。
(2)在一个句子中找到对应的上下位语意。
(3)在一个段落中找到对应的上下位语意。
(4)提炼出一个段落的上位语意。
(5)提炼出一个文本的上位语意。(主要内容、主旨、中心论点、写作意图、思想情感等)
(6)依据段意提取与特定下位语意相对应的上位语意。
(7)依据文本主旨和作者写作意图来提取特定下位语意的上位语意。
四、把握对象特征
特征是指对象(包涵事物、现象)所具有的、能够用来区分或描述其性质、状态或表现的显著属性或标志。特征是抽象出来的。
特征是用来区分对象的,因此它必须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或显著性。在提取对象特征时,应与当前的任务具有相关性,无关的特征对完成当前的任务没有帮助。例如,在识别苹果和橙子时,颜色和表皮纹理是相关特征,而它们的形状可能不是决定性的特征。
在阅读和写作中,对于人、物、事、理和情,从特征角度进行分析和把握,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内容,并使表达更加精准和有力。
1. 提炼“人”的特征
人的特征包括外在与内在两个维度:
外在特征:形貌、动作、行为方式。
内在特征:性格、心理、情感、价值观。
2. 提炼“物”的特征
“物”的特征集中在外观、结构、功能、意义等方面,可从感官层面(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和象征层面进行分析。
3. 提炼“事”的特征
“事”的特征涉及特定时空、过程、背景、参与者以及事件的影响和意义等方面。
4. 提炼“理”的特征
“理”指的是道理、规则、理论或逻辑,通常是抽象层面的概念,把握“理”的特征主要是把握“理”中核心概念的内涵。如“坚持”“挫折”等。
5. 提炼“情”的特征
“情”是情感,是人类表达思想和反应世界的一种态度,可以是喜怒哀乐等情绪,也可以是更复杂的情感状态(如孤独、感激)。
在阅读和写作中,人、物、事、理、情的特征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表达上也呈现一致性,理解和表达时需要综合把握。
如,描写一位孤独的老人与一盏昏暗的油灯。
人的特征:年迈、孤独,反映在动作(“他蜷缩在破旧的椅子里”)和外貌(“满脸皱纹”)的描写上。
物的特征:油灯昏暗微弱,象征着老人生存状态的脆弱。
情的特征:整体氛围凄凉,传递出孤独和生命垂危的情感。
五、把握事理逻辑
事理逻辑是指对事物内在规律和道理的逻辑性把握。它强调从事物的本质、因果关系、发展规律出发,理清事物之间的逻辑联系。事理逻辑关注对象的合理性和普遍性。
事理逻辑的核心是根据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事物间的因果关系,分析和处理问题,使表达具有合理性和说服力。具体来说,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因果逻辑:探讨事件或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例如:洪水的原因是连续暴雨和堤坝破裂。
2.顺承逻辑:关注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或发展过程。例如:春天播种,夏天生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
3.条件逻辑:分析事件或结果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例如:要取得好成绩,除了天赋,还需要努力学习。
4.内在规律:结合事物自身的性质和规律,判断其合理性。例如:水流向低处,这是自然规律。
在阅读中,把握事理逻辑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文本的内容和作者的意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分析因果关系
找出文本中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其结果。
例如:分析重大事件的原因和影响,分析人物行为背后的动机和结果。
2. 理解时间顺序与事件发展
理清文章中事件发生的顺序,关注事物的发展脉络。
例如:叙事文中,注意情节的推进:起因 → 经过 → 结果。说明文中,分析事件变化的过程。
3. 把握条件与前提
关注作者论述某个观点时提出的前提条件和假设。
例如:议论文中,分析观点成立的条件,如“环境保护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否则难以实现。”
4. 判断合理性与现实性
揭示文本中事物发展合理性和现实性。
5.把握文本的主旨和意图时体现对事理逻辑的追求。
来源:阿才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