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瑞刚入学没几天就在所有老师那里出名了。老师们既赞叹他思维敏锐,又感慨他那令人抓狂的沟通方式。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学校生活的其他环节,他给老师的挑战就没断过。
文/田丽茹(芭小科学老师,班主任)
牛文燕(芭小教育督导)
我们班的小瑞是一位小“天才”,我每次谈到他时都这么称呼他,因为在我眼里,小瑞确实与众不同,很有才华。
小瑞刚入学没几天就在所有老师那里出名了。老师们既赞叹他思维敏锐,又感慨他那令人抓狂的沟通方式。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学校生活的其他环节,他给老师的挑战就没断过。
拒绝沟通
说一件具体的事儿吧。有一次自习课,他把一个公共物品的部件弄坏了。自习老师问他为什么要去动这个东西,他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不为什么。”老师说:“那你需要把它修好。”他全身都爆发出“拒绝”,很生气地说:“凭什么!”
“不为什么”、“为什么”和“凭什么”,就是他常用的挡箭牌。后面不管对方再怎么说,他翻来覆去就只是这几句,这个对峙往往要持续很久。就是说,他既不愿意敞开心扉跟你说他的想法和感受,也不在乎别人的想法和感受,并且固执地拒绝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
这样的相处模式,自然是非常不利于他融入群体的,不光老师们发愁,班里其他孩子也不喜欢与他交往,他几乎没有朋友。虽然作为班主任,一般在与他进行漫长的对峙后有些事情也能勉强解决,但他这种模式一点也没有改变,这是让我担心的。
自习老师把他带到我这里。这一次,我决定好好跟他谈一谈。显然,他是很难跳出固有模式的,那么,我来试试。
我换了一种说法:“你本来也不是想把它弄坏的,是吗?结果没想到它坏了。然后你也不知道要怎么修。”
他看着我,没有说话——挡箭牌已经不需要了,他用眼神和微微的点头表示了他对这个说法的认可。
“那我可以跟你一起看看怎么修。”
他浑身的拒绝消失了,人也放松下来,跟我一起去研究了一下坏的地方,又一起去找维修老师借了工具。其实,那个部件已经没法修好了,只能是把它弄得看上去好像修好了一样。但整个过程他逐渐开始配合起来,会提建议、想办法,看到这样的结果也比较满意。
最后我说,你看,这个地方虽然现在修好了,但还是有点脆弱,以后请你别再弄它了。
他点头说:“知道了。”很难得,他没有用“挡箭牌”反弹,而是欣然接受了别人的建议。那之后,他真的没有再弄过。
这种方式后来我又用了几次,解决问题的过程自然顺了一些。但是老师或者同学也不是每次都能猜对他的感受和想法,一旦有偏差,他立刻会进入逆反模式,你说什么都不对,并且再次退回“挡箭牌”。
我观察了一段时间,心想,如果在一开始沟通时他就能把自己说明白,应该会好很多。关于这一点,我跟小瑞妈妈也进行了沟通。小瑞在家里也是类似的沟通模式,很小的时候,因为他这种满不在乎和拒绝合作的态度特别拱火,爸爸还打过他。后来意识到总是用打的方式没有好处,也就不打了。但是孩子表达上也没有明显的改善。
随着孩子年龄越来越大,感觉他已经在习惯性地使用“挡箭牌”去逃避,以让事情赶紧过去。小瑞不是非常善于言辞的孩子,他提出的理由往往经不住一两轮的“说服”。于是,这种“硬扛”就成为一个好办法,不需要更多的思考和表达,最后磨到大人妥协。
时间来到一年级下学期,有一个机会出现了。
理解他人,理解自己
这学期我们有山林课程,从我们宣告这件事开始,小瑞就说不想去,并且“不为什么”。其实从学校的铺垫课和其他准备活动中,我觉得他还是有些动摇的,又想去又不想去。妈妈非常希望他能去锻炼一下,想了很多办法劝他。可能这个压力大了,一直到开课前一天,他还是坚定地说“不去”。
我认真想了想,也跟督导和小瑞妈妈商量了一下,最后决定,这次无论孩子是否说出理由,我们都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在这件大事上体验一次:他的表达是有结果的。
这次是一个大的突破。虽然他没有参加山林课程,但之后他的情绪调整方面好了很多,而且当我提醒他“这是你真实的想法吗?”他也会停止逆反模式,想一想,然后说出真实的想法。
有一次,他又在说“凭什么!”我突然灵光乍现,跟他说:“你每次说到这几个字的时候,我就觉得咱们俩没法继续聊了,就好像走路走到了死胡同,你说咱们怎么从死胡同出去呢?”
他一下子来了兴趣,说:“可以找梯子过去。”
“嗯,是个办法。”
“还可以直接从墙上爬过去!”
我俩都笑了。
我说:“真的走到死胡同可以这样,可是说话过不去了怎么办呢?”
他没办法了,我说:“那咱们就退回来重新走一遍吧,也就是把刚才的话重新说一下,看看有没有新的路可以过去。”于是我又把事情说了一遍。
这样的练习也进行了好长一段时间。
现在回忆起来,这个过程可能也跟孩子的认知发展有关系。也许是因为在感受和理解他人方面还远不成熟,很多事情他是真的想不明白,很多人他是真的不理解,这时他就更容易说“凭什么”。而我们重复叙述的过程,或者我换一个角度叙述的过程,正好能帮助他再想一想、再感受一下。
让我感动的是,虽然在重复,但他不像以前那么容易激愤,他也在尽力去“理解”我,好像他也知道我在帮他。
有一天,我们因为一件事重复了好几遍,最后他终于整明白了,他主动对我说:“丽茹,我觉得你说的有道理。”我当时的感受真是无法用语言表达,我认真地说:“谢谢你接受了我的看法。”
到二年级时,小瑞在沟通方面已经有了很大改善。虽然他有时还是会惹出点儿“小乱子”,但解决问题顺畅多了。
记录下跟他的磨合过程,让我自己更加坚定了一句话:孩子的问题都不是“问题”,都是有原因的。坚信这句话,我能更加坦然地面对孩子的各种小状况。成长中,谁没有波折呢?要跟孩子一起,帮助孩子去调整。这个过程可能是艰难的,不容易的,需要成人的信任,需要成人的态度,需要真诚的心。
一颗真诚的心,是看到孩子真实内心的眼睛。
跨过沟通和理解他人的坎儿后,小瑞后来在班里有了很多朋友。他富有创造力而且乐于分享,比如,在拔老根儿的季节,他把捡来的老根儿一根一根整理好,再捆起来做成一个卷,送给其他人。在芭小盛行多年的“烧饼”游戏也是他创编的。六年级做毕业典礼项目时大家都推他做总策划。无论是和同学相处还是推进项目工作,他都做得很好。即使有时候有冲突也能独立解决。
● 延展阅读,点下方标题可看:
古装剧里的这堂课,有点眼熟
他怒吼“打死他!”——然后呢?
芭小教育
芭小是李跃儿芭学园的小学阶段,开办于2013年,目前有两个校区:
海淀校区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朱辛庄321号(海淀学籍);
昌平校区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水库路12号(昌平学籍)
来源:李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