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人总是在不该睡觉的时候犯困,该睡觉的时候却睡不着?

360影视 2025-02-05 10:45 2

摘要:在寂静深夜,万物皆眠之时,有些人却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进入梦乡;相反,在会议室的专注讨论中或是驾车行进的路上,他们却常感到困意袭来,不由自主地想要打盹。这种表面上的矛盾现象,实则反映了人体内部复杂的生理节律与日常生活习惯之间的微妙关系。

在寂静深夜,万物皆眠之时,有些人却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进入梦乡;相反,在会议室的专注讨论中或是驾车行进的路上,他们却常感到困意袭来,不由自主地想要打盹。这种表面上的矛盾现象,实则反映了人体内部复杂的生理节律与日常生活习惯之间的微妙关系。

张先生是一位30多岁的职场人士,平日工作压力较大,经常需要加班应酬。由于长期熬夜,他形成了一种不规律的作息习惯。白天时,无论是在会议上还是在开车途中,他常常感到困意袭来,甚至几次险些发生事故。然而,当夜幕降临、他回到家中后,却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反而难以入睡,经常翻来覆去,心中满是白天未解的烦忧和未来的工作压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他才渐渐体会到,困倦和失眠并非偶然,而是身体内在调节失衡的结果。

生理机制与节律调控:

人体的睡眠主要受两个核心机制的调节:一是昼夜节律,也称为生物钟,这个机制由位于下丘脑视交叉上核的神经元群组构成,它们根据外界光线的变化来调整体内激素的分泌以及身体的各项功能;二是睡眠驱动。在这一调节过程中,褪黑激素扮演着关键角色,它在缺乏光照的环境下分泌量增多,从而引发人们的睡意。而睡眠驱动则与体内能量消耗和神经递质——尤其是腺苷的积累密切相关。经过一整天的活动,腺苷在大脑中不断堆积,当达到一定浓度时,便会向大脑发出“休息”的信号,从而引发困倦感。

张先生白天犯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身体在不断积累睡眠驱动,但与此同时,他所处的环境却不断给予清醒信号。例如,明亮的办公室灯光、不断变化的工作节奏和不规律的休息时间,都使得体内生物钟与外界环境产生错位。更重要的是,长期熬夜和不规则作息打乱了褪黑激素的正常分泌,使得到了夜晚,本该进入睡眠状态的生理信号减弱,导致他躺在床上时依旧神经过敏,难以放松。

压力、焦虑与神经调节:

现代生活中,压力和焦虑是影响睡眠质量的重要心理因素。张先生在晚上躺下后,脑海中不断回放白天的工作压力和对未来的担忧,这种精神紧张状态会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释放皮质醇,干扰褪黑激素的正常作用。皮质醇在短期内有助于提高警觉性和能量水平,但若分泌过多则会使人难以进入深度睡眠状态。与此同时,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还会导致神经递质失衡,使大脑持续处于亢奋状态,即使身体极度疲劳,也难以真正放松下来。

不良生活习惯与环境因素:

除了内在的生理调控和心理压力,不良的生活习惯也是导致作息紊乱的重要原因。比如,很多人习惯于在睡前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激素的分泌;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进食过晚、运动不足等因素,都可能在无形中扰乱体内的生物钟。张先生在晚餐后常常还会加班处理工作邮件,手机和电脑屏幕的蓝光刺激使得他即使感到困倦,也难以顺利入眠。

调节策略与自我修复:

尽管现代生活步伐急促、压力重重,但人体具备强大的自我调整能力。关键在于首先建立起规律的作息模式,即每天尽量在同一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让生物钟逐渐习惯这一固定的日程,以促进褪黑激素恢复正常分泌。其次,营造一个有利于睡眠的环境至关重要,这包括保持卧室的宁静、黑暗以及适宜的温度,并尽量避免在睡前长时间接触电子设备。此外,适量的体育活动能够有效缓解压力,但锻炼时间最好安排在白天或傍晚,以免晚上运动过度导致精神亢奋。

另外,掌握缓解压力的技巧也极为关键。借助深呼吸、冥想或轻柔瑜伽等手段,有助于身体和大脑逐步放松,进而更容易进入梦乡。张先生在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后,通过调整饮食习惯和作息时间、限制夜间电子设备的使用,并学习了若干放松身心的技巧,经过持续的努力,他的睡眠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白天也不再频繁感到困倦。

为何人总是在不该睡觉的时候犯困,该睡觉的时候却睡不着?这一现象并非简单的“作息问题”,而是体内昼夜节律、睡眠驱动、环境因素及心理状态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了解生理机制和改善生活习惯,许多人都能够逐步找回正常的睡眠节奏。调整作息、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学会压力管理,这些看似简单的改变,往往能带来显著的效果。只要我们能够从根源上认识和解决问题,便能在繁忙的生活中获得更高质量的休息,为第二天的精力充沛打下坚实基础。

来源:中医刘医生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