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艺术献身。”可能大家理解适用现在的语境就是:无良导演劝小白兔女主在镜头面前脱的时候说的话。那什么是真正的为艺术献身?为科学献身和为艺术献身同样伟大吗?
“为艺术献身。”可能大家理解适用现在的语境就是:无良导演劝小白兔女主在镜头面前脱的时候说的话。那什么是真正的为艺术献身?为科学献身和为艺术献身同样伟大吗?
其实无论是为科学献身还是为艺术献身,本身都具有极高的价值和意义,都应该得到尊重和敬仰。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为艺术献身逐渐被扭曲了,在大众普遍认知中,为艺术献身逐渐等同于了在镜头面前脱衣服。这种理解现状是如何产生的?
要追溯到比较早的,现代艺术中将为艺术献身与脱联系起来的一个例子,大家可能熟悉香港电影演员李华月,被称为 “风月片女王”。1993 年她自掏腰包投资拍摄《血恋》,并坚持所有亲密戏份都真刀真枪来拍,以追求最真实的表演效果,试图触及观众灵魂深处。她的这种大胆尝试在当时引起了巨大争议,虽然片面在当时比较小众,但也展现了她为艺术献身的决心。
但是往后事情发展逐渐不对味儿了,越来越多媒体为了博眼球、赚点击率或收视率,老是对艺术作品里那些裸露的部分使劲报道和渲染。就像之前某部知名电影宣传时,宣传海报和预告片中大量展示女主角的裸露背部镜头,几乎看不到关于电影深刻的历史背景、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精彩的剧情等方面的宣传。在铺天盖地的宣传下,大众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这些裸露画面上,电影其他的艺术价值和内涵都被忽略了,让大伙觉得这些裸露就是艺术的核心。
一部分娱乐综艺节目或影视作品为了多点话题和娱乐性,就把演员的裸露啥的当卖点来炒作。比如说之前有一档热门综艺节目,设置了一个游戏环节,要求嘉宾在一定情境下解开上衣的几颗扣子,现场气氛瞬间变得暧昧起来,后续节目播出后,相关话题迅速登上热搜。观众的关注点都在这些表面现象上,而不是艺术本身,这就强化了大伙把“脱”和“为艺术献身”联系起来的错误想法。
教育中部分对于西方艺术史上诸如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如何通过人体绘画展现人性之美、艺术流派的演变等知识的错误理解也是原因之一。结果大伙面对艺术作品的时候,很难从更深的层面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艺术价值,只能从表面的视觉形象来判断,就容易把有裸露元素的作品简单归为“脱就是艺术”。
在某些小县城,一年到头几乎没有一场正规的艺术展览,偶尔举办的讲座也只是关于书法入门,对于现代艺术、先锋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没有涉及。当地居民对艺术的了解仅仅停留在电视上看到的一些明星表演,所以当看到一些带有裸露元素的艺术作品时,就很容易受到误导。
在消费文化流行的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被消费主义影响了,更看重物质和感官的享受。对艺术作品,也往往从消费的角度去看,把它当成能满足视觉或感官刺激的商品。这种情况下,一些有裸露元素的艺术作品可能因为能带来更直接的视觉冲击而更受关注,被大伙误会成是“为艺术献身”的表现,把艺术作品的精神内涵和审美价值都给忽略了。
一部分创作者为了追求所谓的“艺术创新”或者得到更多关注,可能就过度依靠裸露这些元素来创作作品,把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品质给忽略了。比如说一些网络短视频创作者,为了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点赞和关注,会拍一些主要是裸露身体的视频,还说是为了艺术表达。
其实就是为了满足大伙的猎奇心理,这种行为把大伙对艺术的认知都给误导了。曾有一位网络创作者,拍摄了一系列自己在街头仅穿着少量衣物的视频,美其名曰“行为艺术”,吸引了不少人的围观和讨论,但实际上视频内容空洞无物,没有任何深刻的思想内涵。
其实为艺术献身就是脱这种说法当然是非常片面,献身绝不止是出卖色相,在镜头前献出身体,“为艺术献身” 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内涵。
比如画家梵高,他一生贫困潦倒,却始终执着于绘画艺术,用饱含激情的笔触和独特的色彩表达内心对世界的感受,尽管不被当时的人理解,仍坚持创作,最终为后世留下了无数珍贵的艺术作品。他是将自己的全部生命都献给了艺术,而不是通过 “脱” 来实现。为艺术献身意味着艺术家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奉献出自己的时间、精力、情感乃至生命。
舞蹈家杨丽萍,为了呈现出精彩的舞蹈艺术,她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高强度的舞蹈训练,严格控制饮食保持身材,将自己的身心与舞蹈艺术融为一体,用精湛的舞技和独特的艺术表达为观众带来美的享受,这才是为艺术献身的体现。演员为了塑造好角色,经历长期的艰苦训练,挑战身体和心理的极限,去深入理解和诠释角色的内心世界也是为艺术献身。
艺术史学家、评论家等学者,他们为了挖掘艺术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可能会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研究,深入到历史的故纸堆中,去考证、去分析、去解读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如中国著名的敦煌学者樊锦诗,她扎根敦煌几十年,致力于敦煌文化的研究、保护和传承,为了让敦煌艺术瑰宝得以延续和发扬,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一生,这也是为艺术献身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某些极端情况下,艺术家为了艺术不惜奉献个人声誉甚至生命。在历史上一些艺术家因为创作了与当时政权或主流思想相悖的作品,而遭受迫害,但他们依然坚持自己的艺术理想,为了艺术的自由和表达不惜付出巨大的代价。
当然,在某些艺术形式中,如一些前卫的行为艺术、人体艺术等,可能会涉及到身体的暴露,但这也绝不是简单的 “脱”,而是艺术家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特定的思想、观念或情感,是在一定的艺术语境和创作意图下进行的,并且通常会遵循一定的艺术原则和道德规范。
在固有认知中,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科技发展往往与军事、大众生活息息相关,更决定着一个文明的盛衰兴亡,更被大众所推崇。为科学献身的伟大之处往往在于推动人类认知进步,科学探索往往需要研究者深入未知领域,面临各种风险和困难。比如居里夫人,她长期研究放射性物质,不顾放射性对身体的严重损害,最终发现了镭元素,为现代物理学和医学的发展开辟了新道路,极大地推动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知。
而艺术是人类表达情感、思想和对世界认知的重要方式。梵高一生贫困潦倒,饱受精神疾病的折磨,但他依然执着于绘画艺术,创作出了《向日葵》等不朽的作品,为人类的精神世界增添了绚丽的色彩,让人们能够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和对生命的热爱。
艺术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能够反映社会现实,引发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像剧作家易卜生,他的作品对社会的虚伪、道德观念等问题进行了深刻批判,推动了社会的思想变革,为社会的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京剧大师梅兰芳,为了传承和发展京剧艺术,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他在表演艺术、唱腔、服饰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创新,使京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中依然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无论是科学还是艺术,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科学献身和为艺术献身的人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都应该得到我们的敬重和赞美,而不应被无端地评判和贬低。
来源:奇圆科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