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度美国国家科学院各奖项揭晓,3位华人获奖,中科大校友占2位

360影视 2025-02-05 15:25 2

摘要:近日,本年度美国国家科学院各奖项揭晓,本次共产生了16个奖项,共有20名在物理、生物、社会和医学等领域做出了非凡科学成就的学者获奖。其中华人学者有3位,2位是中国科技大学校友(一位少年班),下面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

近日,本年度美国国家科学院各奖项揭晓,本次共产生了16个奖项,共有20名在物理、生物、社会和医学等领域做出了非凡科学成就的学者获奖。其中华人学者有3位,2位是中国科技大学校友(一位少年班),下面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

NAS Award for Scientific Discovery(科学发现奖)获奖人:许晓栋。本次来自华盛顿大学的许晓栋“因其实验观察到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FQAHE)”而获奖。他在人工拓扑材料中发现了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揭示了无需施加磁场即可存在的分数化电子载流子,这一发现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许晓栋的工作使奇异的量子态更接近于实际应用,他在FQAHE的实验观察方面所做的开创性工作,为凝聚态物理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许晓栋,我此前便介绍过,他在去年11月20日曾在同一期Nature上同时参与发表了3篇研究论文(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发现者,今又在最新一期nature上连发3文)。

许晓栋出生于浙江金华,他2002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现为美国华盛顿大学Boeing冠名杰出教授。许晓栋教授已累计参与发表了近30篇NS顶刊文章,论文总被引已近7万次。NAS的科学发现奖每两年颁发一次,自2015年起开始颁发,旨在表彰在过去五年内取得的重大基础研究成果或发现。许晓栋首先实验观察到的FQAHE应该算是一个不亚于薛其坤院士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QAHE)的一个凝聚态物理的重要发现,我之前便预测过许晓栋教授未来可能会获得更多、更高的荣誉,本次获奖也算是其中之一了吧。值得一提的是,许晓栋的中科大师姐庄小威(少年班)曾在2019年获得过该奖

NAS Award in the Neurosciences(神经科学奖)获奖人:骆利群。本次来自斯坦福大学的骆利群“因其对推进神经回路发育和组织理解的开创性贡献”而获奖。他研究神经回路在发育过程中是如何组装的,以及它们的结构如何使它们在成年后执行特定功能。并通过开发用于神经回路分析的新型基因工具,揭示了神经发育、神经元多样性和脑连接的基础机制,对神经科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骆利群的教科书已成为神经科学教育的基石,他也被誉为新一代年轻神经科学家们的杰出导师和灵感源泉。

骆利群,1966年出生于上海,他在1981年,年仅15岁时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还曾获中科大本科生最高奖的郭沫若奖),现为美国斯坦福大学Ann and Bill Swindells 教授。骆利群此前也是获奖无数,特别是在神经科学的专业领域;他还曾在2012年不到1个月内,连续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和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NAS神经科学奖每三年颁发一次,以表彰对神经科学领域进步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该奖自1988年开始颁发,以往的获奖者中,曾有3位获得了拉斯克奖,1位获得了诺贝尔奖,含金量还是很高的。值得一提的是,这并不是骆利群第一次获得美国国家科学院奖了,2019年时,他曾获NAS Pradel Research Award,和其中科大少年班师妹庄小威同年获奖。

NAS Michael and Sheila Held Prize(迈克尔和希拉·赫尔德奖)获奖人:Liu Kuikui。Liu Kuikui与其他3名学者“因在拟阵理论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并拓展了我们对马尔可夫链混合速率的理解”而共同获奖。他们的工作在高维扩展器理论、多项式几何和马尔可夫链分析之间架起了桥梁,解决了长达30年的Mihail-Vazirani猜想,并且开创了极具影响力的谱独立性理论。他们的工作已经在理论计算机科学领域取得了众多重要进展,并将在未来继续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Liu Kuikui并没有国内的高等教育背景,他2017年在华盛顿大学获得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2018年获得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2022年获得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随后在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此后加入该校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Liu Kuikui曾获ACM计算理论年会(STOC)最佳论文奖、欧洲理论计算机科学协会(EATCS)杰出论文奖等。值得一提的是,去年,他和刚从产业界回归学术界,刚加入MIT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两人是同事)不久的何恺明一起获得了该系新设的职业发展教席。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获奖人的颁奖仪式将在4月底的NAS年会上举行,届时,本年度的美国科学院新增院士及外籍院士名单将要正式揭晓,去年王贻芳院士为我国唯一当选的外籍院士。

来源:科技大满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