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遇”山东年 ④丨在山东赶大集,邂逅年味儿里的文化传承密码

360影视 2021-09-04 02:16 3

摘要:指尖翻飞间红纸化作飞舞的龙凤,柳编筐篓堆成了金灿灿的小山,刚出笼的花饽饽腾起一片白雾。历史悠久的集市,如今在山东各地演变出不同的风光、美食和文化体验,“黄河大集”“运河大集”“海洋大集”,不变的是山东作为孔孟之乡的独特情怀。当老手艺摆进山东大集,与热气腾腾的烟

编者按:

2025乙巳蛇年新春,非遗年韵,有滋有味。

在山东,“黄河大集”“运河大集”“海洋大集”的市集上,烟火气升腾、文化味氤氲。来山东,以“赶集”的方式邂逅山东年味,感受非遗中国年的魅力。

这是一份来自好客山东的邀约,与你一起,集“遇”山东年,集齐新春福,共庆春节,共祝生活。

指尖翻飞间红纸化作飞舞的龙凤,柳编筐篓堆成了金灿灿的小山,刚出笼的花饽饽腾起一片白雾。历史悠久的集市,如今在山东各地演变出不同的风光、美食和文化体验,“黄河大集”“运河大集”“海洋大集”,不变的是山东作为孔孟之乡的独特情怀。当老手艺摆进山东大集,与热气腾腾的烟火气撞了个满怀,一条文化传承的新路子在热闹熙攘的年味儿中悄然铺就。

年画摊前,老手艺人们不单埋头拓印,还支起手机现场直播,勾线、刻板、上色,更多年轻人看到了刻板拓印的技艺和成果。不远处,胶东大嫂把花饽饽捏成各种各样的造型,孩子们拿着 “醒狮蛇”兴奋又新奇,刚出笼的面香裹着非遗技艺,在大集上随着童言童语钻进下一代的记忆。在市井的喧闹中,文化用开放的姿态拥抱时代,以一种最接地气的形式,流淌了起来。

各种非遗记忆从典籍名录走进市井烟火,山东大集的智慧,恰是让文化回归生活本身。在大集上,非遗化作可触摸、可体验、可交易的生活方式,这种以大集为载体的传承模式,或许正在解开传统文化存续的时代命题。

而大集上的消费热情,又何尝不是一种文化认同。年轻人为一幅杨家埠木板年画排队两小时,买的不是纸张颜料,而是“总把新桃换旧符”的仪式感;游客驱车百里尝一口周村烧饼,品的不仅是酥脆咸香,更是地道的匠心温度。在物质丰裕时代,这种消费行为的升级,更彰显了非遗的“文化符号”特征,消费的认可便成为了文明接力的生动实践。

在山东赶大集,赶的不仅是琳琅满目的年货,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重逢;集的不仅是新春的年味儿,更是一个民族对自身基因的笃定与自信。当大集的叫卖声与非遗的千年回响交织,我们看到,非遗的本质即是“活着的传统”,而大集正是文化自然生长的沃土。

逛完大集的人潮拎着大包小包满载而归,买的或许是一把章丘铁锅、一副生肖剪纸、一个草编小篓、一个面塑泥人,带回家的还有活着的文化。在山东大集的烟火气里,传统与现代,坚守与创新,正在生动共存。或许这便是文化传承最本真的模样,只要有扎根的土壤,文化自会像田间的麦苗,生生不息,岁岁绵延。

策划:王静 李士环

评论员:刘瑞琪

来源:大众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