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失眠、疲劳、焦虑、烦躁、不想上班、不想学习……这些是不是你今天的真实写照?长假后,哪些因素导致“节后综合征”,从“假期模式”切换到“工作模式”如何调整?2月5日,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一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周小艳为大家支招,教你开启元气满满新一年。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李周芳
失眠、疲劳、焦虑、烦躁、不想上班、不想学习……这些是不是你今天的真实写照?长假后,哪些因素导致“节后综合征”,从“假期模式”切换到“工作模式”如何调整?2月5日,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一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周小艳为大家支招,教你开启元气满满新一年。
长假过后,身心闹起“小情绪”
周小艳介绍,“节后综合征”又叫假期综合征,是指在较长的节日假期结束,回归平时的生活状态后,生理和心理上出现各种不适应的感觉。比如,你会突然发现自己注意力难以集中,还可能出现焦虑、烦躁、抑郁、失眠、恶心、头昏等一系列问题。
“虽然叫‘节后综合征’,但其实它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短时间存在的亚健康状态,就像身体和心灵在假期结束后的小‘罢工’。”周小艳说,身体一下子从“假期模式”切换到“工作模式”,难免会有点不适应。如果感到疲惫、恶心、食欲不振或出现腹泻等肠胃问题,这些表现是生理上的“小抗议”,身体这个时候仿佛在说:“我累啦,给点时间让我缓一缓吧!”
周小艳表示,除了生理上,心理上也会出现各种“小情绪”。精神不振、失眠多梦、烦躁、焦虑、抑郁、情绪大起大落、注意力不集中等都是这种“小情绪”的表现。
四招解锁“模式转换”
那要如何调节身体的这些“小情绪”呢?
周小艳建议,首先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让身体有足够的时间休息和恢复。”周小艳说,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也很重要,睡前泡个澡、泡个脚,让身体放松下来,血液循环也会变得更好,这样能提高睡眠质量。
其次,要帮肠胃“减减负”。过节时,聚餐不断,大鱼大肉,肠胃的负担可不轻。假期结束后,需要让肠胃“放松”一下。清淡饮食是关键,多吃蔬菜少吃油腻食物,用餐七分饱就够了,不要吃得太撑,不然肠胃又得加班加点地工作啦。
第三,给眼睛“松松绑”。假期里,很多人都是手机、电脑、电视不离手,长时间盯着屏幕,会导致眼睛干涩、疲劳、视力下降等问题。节后,要减少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可以适当放空自己,看看远处的风景,也可做眼保健操。
第四,为身体“添活力”。根据自身情况,安排一些轻度运动,比如散步、慢跑、瑜伽等,运动能缓解持续性的神经兴奋与紧张感。
分解任务,用计划打败焦虑
除了身体上的调节,心理上的调节也很重要。周小艳表示,有人结束假期回到工作岗位上,发现堆积如山的工作,而自己的工作效率却不高,就开始焦虑了。
“我们可以制定一个节后工作计划表,把工作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一步一步去完成。”周小艳说,返回岗位后,前几天的工作事务不宜太紧张,要逐渐增加工作量和时间。在恢复工作后,要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建立一个边界。工作时,要认真负责,但也要注意每天给自己留至少60分钟的时间,做自己感兴趣和放松的事情。通过建立这种边界,既逐步适应工作节奏,又能保持放松和休息,让自己的身心处于愉悦的状态。
周小艳指出,虽然“节后综合征”普遍也很正常,但它只是一个短暂的异常身心状态,“希望大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应对方法,尽早开启元气满满的新一年。”
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