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承载四川历史记忆的视觉史诗《镜观.古城潼川》

360影视 2025-02-06 08:35 2

摘要:在文化多元、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浪潮之下,摄影作为一种视觉语言,拥有着超越时空界限、定格历史瞬间的强大力量。蛇年之际,绵阳摄影界迎来了一部具有厚重历史底蕴与深刻人文内涵的佳作 ——82 岁老摄影家邱平邦所著的《镜观.古城潼川》。这部摄影集仿若一座跨越时空的文化桥

《镜观.古城潼川》:定格岁月,镌刻历史

—— 一部承载历史记忆的视觉史诗

凌 弘

作者:中国老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老摄影家协会绵阳工作站站长

在文化多元、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浪潮之下,摄影作为一种视觉语言,拥有着超越时空界限、定格历史瞬间的强大力量。蛇年之际,绵阳摄影界迎来了一部具有厚重历史底蕴与深刻人文内涵的佳作 ——82 岁老摄影家邱平邦所著的《镜观.古城潼川》。这部摄影集仿若一座跨越时空的文化桥梁,不仅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通往潼川古城往昔岁月的大门,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历史价值,成为了地域文化研究领域中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1、俯瞰下南街。2000年摄

2、涪江舟楫。1972年摄

3、1983年7月25日,峨眉电影制片厂的影片《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在南门一带取景拍摄,引起轰动。

从摄影艺术创作的持续性理论来看,短期的摄影项目或许凭借一时的热情与灵感即可完成,但如要构建一部具有影响力、时间跨度漫长的摄影专著,则必须有坚强的定力与执着。邱平邦先生自 1963年从四川音乐学院附中毕业分配至三台县文化馆后,便爱上了潼川古城这个非常有文化底蕴的古城。半个世纪的悠悠岁月里,他宛如一位执着的历史守望者,不顾世事沧桑变迁,始终紧握手中相机,穿梭于古城的大街小巷。书中精选的 319幅作品,犹如 319 颗精心打磨的时光宝石,每一颗都凝聚着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人文气息,其时间跨度之长,恰似一部用光影书写的编年史书,见证了潼川古城半个世纪的兴衰荣辱,充分彰显了艺术创作中持之以恒精神的强大力量。

4、小洋楼。1902年,英国传教士梅益盛来三台租地建的二层楼住所。1985年拍摄时为、县政协、中国民主同盟三台县委办公楼。小洋楼是三台少有的西式建筑,有西式木地板、厚重的木楼梯,通向阳台的落地们,瓷砖烟囱壁炉,木格玻璃长窗,中式坡面屋顶,木条夹泥墙壁,冬暖夏凉。1985年摄

5、位于上南街的县文化馆大门。1985年摄

6、位于解放街的县电影院,当时是县里最有名的娱乐场所。2000年摄

7、南外街是潼川古城保留最完整的街道之一。2005年摄

8、位于皂角城的江西会馆。三台县是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大县,现在的人多数是明末清初从江西、广东、福建、湖广等地移民而来。2000年摄

深入剖析这些摄影作品,会发现它们不仅仅是对客观场景的机械记录,更是蕴含着丰富故事内核与情感温度的文化载体。依据符号学与传播学理论,照片中的每一个元素,无论是城墙上带有特定历史印记的文革标语,还是承载着几代人生活记忆的水井巷、谭家大院、皂角城……都成为了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它们在文字与影像的双重编码下,向观者传递着古城背后的历史信息、民俗风情,引发着跨越代际的情感共鸣。这些符号宛如一条无形的纽带,将过去与现在紧密相连,使照片超越了视觉层面的审美,升华为有深度、有灵魂的历史回响,让古城的记忆在岁月长河中得以绵延传承。

9、三台中学老办公楼。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曾为国民革命军29军军部。1933年,中共四川省委在该除设立秘密建立特别军事小组。抗战时期又为东北大学办公室。1990年摄

10、全国青年足球联赛四川队与青海队比赛在三台中学后操场举行。(背景为古老的城墙和现代化的涪江大桥)1986年摄

11、贫下中农进校园。1971年摄

12、三台师范校学生下乡到新德公社“开门办学”。1976年摄

再从社会学与历史学交叉的视角审视,《镜观.古城潼川》中的影像资料宛如一座城市记忆的富矿,为我们还原了各个历史阶段潼川古城的社会生态全景图。上南街的文化馆,作为曾经的文化传播中枢,见证了知识的汇聚与思想的激荡,为地方文艺事业的萌芽与发展提供了土壤;解放街的电影院,则承载着大众娱乐文化的演进轨迹,那些黑白荧幕闪烁的光影,不仅是个体青春岁月的留念,更是一个时代集体记忆的缩影。此外,诸如抗战时期东北大学内迁、牛头山防空洞、三台中学文艺宣传队等重大历史节点与事件在镜头下的定格,为地方史提供了生动鲜活、以小见大的一手资料。它们如同历史拼图中的关键碎片,填补了文献记载的空白,让后人得以沉浸式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深刻领悟到时代洪流对一座小城全方位的塑造作用。

13、新西街县政府门口,文化馆的橱窗里常贴出官方的重要消息。1990年摄

14、秋交会与艺术节开幕式隆重举办。那个时候还没有电商,物资交流靠线下举办交易会。1993年摄

15、舞剧《白毛女》剧照。1970年摄

16、三台中学演出的舞剧《红色娘子军》1971年摄

17、公社宣传队。1978年摄于涪江公社

18、悼念邓禹平座谈会。台湾作家邓禹平是三台人,著有《阿里山山的姑娘》(作词)等。1986年摄

19、邓禹平作品讨论会。1986年摄

20、1981年特大洪灾,县城多出内涝,县影剧院被淹。

21、特大洪灾五金公司仓库职工在抢救物资。1981年摄

22、膨润土厂。三台县为数不多的矿产膨润土,当地人叫白泥巴。1977年摄

23、三台县西平丝厂。三台县是近代蚕丝工业基地,几乎每个乡镇都办了丝厂。1991年摄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照片对于细节的极致把控,更是凸显了其作为历史档案的严谨性与权威性。无论是俯瞰古城全貌的宏观视野,还是深入街巷庭院的微观特写,均精准记录了古城的地理格局、建筑风貌以及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门牌号、街巷名称以及拍摄时间等信息的详细标注,恰似为古城构建了一套严密的时空坐标体系,使得每一幅照片都具备了无可比拟的历史溯源功能。这种对细节的尊重与呈现,既遵循了纪实摄影还原真实的基本原则,又为后世的文化考古、民俗研究等领域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图像依据,让潼川古城的历史肌理在岁月冲刷下依然清晰可辨。

24、听广播。1971年摄于西平区凯河人民公社

25、河边洗衣服的妇女。1994年摄于灵兴镇

26、县广播站升级为广播电台。1991年摄

27、县广播站的女播音员文齐华在播音。1976年摄

综上所述,《镜观.古城潼川》无疑是邱平邦先生倾毕生心打造的文化专著。它以摄影艺术为媒介,融合历史、人文、民俗等多元要素,为潼川古城编织了一张细密而宏大的记忆之网。无论是致力于地域文化深耕的学者,漂泊在外心系故土的游子,还是热衷于透过镜头探寻历史真相的摄影爱好者,这部作品都宛如一座取之不尽的宝藏,散发着迷人的魅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承载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必将愈发醇厚深沉,持续为潼川古城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提供精神滋养,成为后人触摸历史、感知先辈生活温度的不朽经典。

28、在全县春耕动员大会上,劳模获得了一捆扁担的奖励。1973年摄

29、搬运蜂窝煤。2006年摄

30、在南外街举办的邻居节。2014年摄

来源:真眼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