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据作为一种具有独特属性的生产要素,具有非竞争性、无限供给、易复制、边际成本极低等特点,贯穿于数字化生产、数字化管理和数字化经营等各个环节,是数据要素市场体系构建的核心标的。发挥数据生产要素作用离不开数据资产化,数据资产化的关键前提是完成数据确权。
李晓东——伏羲智库创始人,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清华大学互联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数据作为一种具有独特属性的生产要素,具有非竞争性、无限供给、易复制、边际成本极低等特点,贯穿于数字化生产、数字化管理和数字化经营等各个环节,是数据要素市场体系构建的核心标的。发挥数据生产要素作用离不开数据资产化,数据资产化的关键前提是完成数据确权。
(一)数据资产化是数据要素化的重要环节
发挥数据生产要素作用需经历资源化、资产化和资本化三个环节。其中,资产化是资源化的结果,也是资本化的起点,要求在生产过程中承认数据的价值创造贡献,并提供价值的变现渠道。资源通常是可以被人类探明、标识、利用,并用来创造价值的。当某种资源被探明并标识以后,人们便可以评估该资源是否丰裕,是否值得开采利用。因而人们了解不同数据的利用方式,并对数据进行探明和标识的过程,就是数据的资源化。数据资源化会形成某种稀缺性从而引出资源的优化配置的需求。
具体而言,因为质量和规模等差异,不同数据集所蕴含的信息量都各不相同,因而在信息量上有稀缺性,在不同部门单元之间具有动态不均匀的分布,成为数据要素流动的原动力。资产化是对预期收益的归属进行确权的过程。数据资产化意味着数据可以在未来产生持续收益,并且这些收益可以基于一定的产权进行分配。此外,数据的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等过程,本身也是数据的创造过程。预计这一系列过程将逐渐以数据要素流动转化的形式出现,与传统情境中货币资本运动形式有所不同,数据要素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权重将显著增加。
(二)数据确权是数据资产化的关键前提
资产化的关键前提是明晰产权结构,通过构建符合各类生产要素特性的产权制度,实现未来归属、使用、收益等重要权益的确权。确权完成后才能进行基于收益的分配以及基于价值的交易,从而不断激励各类要素高质量供给。确权所包含的不仅仅是所有权的确认,也包含持有权、加工使用权、经营权等多种权属。特别是对数据而言,其创造过程与传统要素不同,具有多方创造、流转速度快等特点,因此确权不应仅涵盖单一所有权,更需纳入多方所有权或共有产权等多种所有权形式。
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以下简称“数据二十条”),提出建立数据资源持有权、数据加工使用权、数据产品经营权等分置的产权运行机制。由于数据的产权结构复杂,所有权界定难以形成共识,所以目前的工作重点在使用权交换和价值创造方面,以共享共赢逐步促进共有。除制度供给外,数据确权还需要特定的技术系统支撑。一方面,数据与数字技术、数字平台、应用程序等关系密切。以网络安全技术和支持数据共享的分布式计算平台将成为数据流通市场的技术基础,支持智能合约的类区块链平台除了有利于数据确权后的数据共享外,也为降低数字鸿沟,在多中心化、弱中心化甚至去中心化的基础设施层面降低后来者创新的门槛。
此外,为了避免因多种确权规则之间的冲突,从而增加数据流通的阻力,市场需要有一个统一的确权平台或者采用通用的确权协议。另一方面,随着数据安全等合规政策趋严,数据与应用(业务)解耦成为重要趋势,数据确权对技术系统的需求不断增加。总体来看,这种技术系统需统一的标识管理、权属管理、认证机制、授权管理、算法管理和分类分级。具体而言,基于区块链技术和数据互操作协议的技术系统,可以有效解决数据对象的标识确权、认证授权和安全交换问题,将会是支撑数据跨域(组织域、地域、国域、星域等)互联互通的数据基础设施。
(三)我国数据资产化有独特优势和基础
多位专家指出,我国数据资源化阶段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和应用体系,然而总体上仍然存在可用数据不足、数据质量不高、数据价值低等问题,但相对而言,我国依然有不少独特的优势和基础,有利于数据资源向资产的加速转变。一是支撑制度积极创新。我国进行了一系列尝试与创新,减少了数据资产化在政策上的阻力。
2022年12月《数据二十条》发布推动数据基础制度体系构建,进一步推动了公共数据、企业数据、个人数据合规高效流通使用。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明确,数字中国建设按照“2522”的整体框架进行布局。其中,特别提出夯实数据资源体系。同年3月,国家数据局组建,负责协调推进数据相关战略布局。同年8月,财政部制定印发《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数据资源“入表”更进一步。与此同时,北京、上海、浙江等地也在大力推动数据资产化相关法律法规出台。一系列制度创新推动了数据资产化提质增效。
二是应用场景逐渐丰富。在数据和应用场景上,《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2022年我国数据产量达8.1ZB,全球占比达10.5%,位居世界第二,可供开发的数据资源丰富。市场的快速发展为数据资产化奠定了实践基础。近年来,湖北、天津、浙江、四川、贵州等地积极开展数据要素典型应用场景试点,企事业单位数据应用创新积极性高涨,应用场景日益丰富。
三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强。新型基础设施方面,当前我国在用数据中心算力总规模位居世界第二,移动网络覆盖率100%,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为建设数据基础设施支撑数据资产化、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奠定了良好基础。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高质量数据以及数据互联互通和互操作的需求进一步提升,以解决标识确权、认证授权和安全交换等关键问题为核心的数据基础设施需求也将快速增加。
2023年11月,国家数据局局长论述了数据基础设施的功能与范畴,象征着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在我国越来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作为独特生产要素,其非竞争性、无限供给、易复制等属性渗透于数字生产、管理和经营的各环节,是数据要素市场体系构建的核心标的。数据资产化是实现数据从资源向资产的转变关键。资产化要求在生产中充分认可数据的价值,提供价值变现渠道。数据确权成为资产化前提,需明晰产权结构,确保未来权益的归属、使用和收益。确权不仅包含所有权,还需涉及多方和共有产权。
我国在数据资产化有独特优势。制度上的创新、丰富的数据产量和市场发展为实践提供基础。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成就为技术支持奠定了基础。加快我国数据从资源向资产的转变需要发挥数据产业潜力,促进数据要素的流动和优化配置。在数字中国建设框架下,我国数据资产化有望注入新动能,助力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文章内容不代表UC平台观点
来源:科学家论坛上海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