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吃胃药的人,身体有7种症状表现,需及时就诊查清原因

360影视 2025-02-06 11:20 2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现代社会,胃部不适几乎成了许多人的“日常困扰”。由于饮食不规律、工作压力大、作息紊乱等因素,胃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为了缓解不适,许多人习惯性地服用胃药,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铝碳酸镁片等。

而胃药并非“万能药”,长期服用可能掩盖潜在疾病的真实症状,还可能引发新的健康问题。

如果长期服用胃药后,身体出现以下7种异常症状,务必提高警惕,及时就医,查清病因,以免延误治疗。

胃痛是许多人选择吃胃药的主要原因。

而如果服药后疼痛依旧,甚至加重,需警惕是否患有胃溃疡、胃癌或幽门螺杆菌感染

普通的胃痛可能由胃酸过多、胃黏膜炎症、胃动力异常引起,服用抑酸药(如PPI)、胃黏膜保护剂后通常可缓解。

但如果长期胃痛不缓解,甚至出现进食后加重、夜间痛醒等情况,可能提示胃溃疡或胃癌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的研究显示,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达50%以上,该菌可导致慢性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

普通胃药如铝碳酸镁片、奥美拉唑等仅能缓解症状,无法根治感染。

长期胃痛者应进行胃镜检查,明确病因。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中国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1年),胃癌早期通常没有明显不适,容易被误以为是普通胃病,导致确诊时已是中晚期。

以下症状需特别注意:

· 疼痛规律改变:原本饭后疼痛变为持续性疼痛或夜间痛醒。

· 食欲下降:不明原因的食欲减退,甚至出现厌食肉类。

· 消瘦:短时间内体重下降超过5%,且无法解释原因。

· 黑便:胃出血可能导致大便呈黑色柏油样。

若有上述症状,应尽早进行胃镜+病理活检,以排除恶性疾病。

许多人以为胃酸过多导致反酸,于是服用质子泵抑制剂(PPI)类药物,如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

但如果停药后症状反复,甚至加重,可能是胃食管反流病(GERD)在作怪。

胃食管反流病是由于食管下括约肌松弛,导致胃酸反流至食管,引起烧心、反酸等不适。

长期反流可能导致食管炎、食管溃疡,甚至巴雷特食管(癌前病变)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需警惕GERD:

· 服用胃药后症状缓解,但停药后又复发。

· 夜间反酸严重,甚至影响睡眠。

· 进食后容易感到胸口烧灼感或疼痛。

· 长期咳嗽、咽喉不适,疑似“胃食管反流性咽喉炎”。

《中国胃食管反流病诊疗共识》(2022年)指出,GERD的治疗依赖药物,更需调整生活方式,如:

少吃高脂食物,避免油炸食品、辣椒、咖啡、酒精。

睡前3小时不进食,避免胃内容物反流。

抬高床头,减少夜间反流。

如果症状持续超过3个月,建议做食管pH监测+胃镜,明确病因。

如果没有刻意减肥,体重却短时间内下降超过5%,应高度警惕。

长期服用胃药可能掩盖肿瘤信号,导致早期胃癌、胰腺癌被忽视。

胃癌会导致消化吸收功能下降、食欲减退、胃排空延迟,从而引起体重下降。

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40岁以上、有胃癌家族史者,建议每2-3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

胰腺癌的早期症状不明显,但以下表现需警惕:

· 上腹部隐痛,向后背放射。

· 近期出现糖尿病或血糖波动异常。

· 皮肤发黄、尿色深,大便颜色变浅。

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建议进行腹部B超+CT扫描,排查潜在疾病。

长期服用PPI类胃药(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可能影响铁、维生素B12的吸收,导致贫血。

· 缺铁性贫血:脸色苍白、头晕乏力、指甲脆弱。

· B12缺乏:手脚麻木、记忆力下降。

长期服药者应定期检测血红蛋白、血清铁、B12水平,必要时补充。

服用铋剂(如枸橼酸铋钾)导致黑便,但停药后会恢复。


胃溃疡或胃癌引起黑便,常伴有贫血、头晕。

如果黑便持续,应做胃镜检查,排除胃出血风险。

长期服用PPI可能导致肠道菌群紊乱,增加感染艰难梭菌的风险,导致腹泻或便秘。

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导致口臭、口腔溃疡。

建议做C13尿素呼气试验,必要时进行根除治疗。

总结

长期吃胃药并不等于胃病痊愈,反而可能掩盖潜在问题。

如果身体出现上述症状,务必尽早就医,查明病因,以免延误治疗。

胃的健康,需要科学管理,而不是单靠药物维持。

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

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来源:戚医生健康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