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能够统治陆地的绝大多数时候是巨大凶猛的陆生肉食性动物,但是也有例外,就比如白垩纪末期的欧洲。陆生动物们内心最深处的恐惧来自于头顶上的天空,因为它们生活在巨大翼龙的阴影之下,这阴影正是哈特兹哥翼龙投下的。
物种名片
哈特兹哥翼龙(Hatzegopteryx)
发现地点:欧洲
生存时代:白垩纪,0.66亿年前
物种体型:翼展约12米,体重超250千克
物种食性:肉食性
物种分类:脊索动物门,蜥形纲,翼龙目,神龙翼龙科
▼哈特兹哥翼龙的复原图|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能够统治陆地的绝大多数时候是巨大凶猛的陆生肉食性动物,但是也有例外,就比如白垩纪末期的欧洲。陆生动物们内心最深处的恐惧来自于头顶上的天空,因为它们生活在巨大翼龙的阴影之下,这阴影正是哈特兹哥翼龙投下的。
盆地碎骨拼巨怪
罗马尼亚位于欧洲东南部,国土面积并不小,其东面濒临黑海,西部的大片地区则被喀尔巴阡山脉覆盖着。在喀尔巴阡山脉中有一座面积并不算大的盆地,名为哈采格盆地(Hațeg Basin)。
▼喀尔巴阡山脉的崇山峻岭|图片来源:ive.staticflickr.com
1970年代末,一个学生在哈采格盆地西北部沃勒尼尔村附近发现了两块破碎的化石,化石编号为FGGUB R 1083A。由于化石太少,完整度又不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得到鉴定。到了1991年,古生物学家辨别出其中一块属于枕骨碎片,来自于某种大型动物头骨的一部分,很可能属某种兽脚类恐龙。
▼哈特兹哥翼龙的化石,的确很难辨认|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古生物学家正在哈采格盆地内寻找化石|图片来源:blogspot.com
在此期间,哈采格盆地中又发现了一些化石,并且表现出了翼龙类的特征,这启发了古生物学家。罗马尼亚的翼龙专家丹·格列格莱斯库(Dan Grigorescu)和佐尔坦·齐斯基(Zoltan Csiki)与法国古生物学家埃里克·比弗托(Eric Buffetaut)合作,共同对哈采格盆地中发现了可能属于翼龙类的化石进行了全面梳理和研究,并且确认这是一种体型大到难以想象的巨型翼龙。
▼埃里克·比弗托(左)与他的同事正在研究化石|图片来源:francetvinfo.fr
2002年,格列格莱斯库等人在《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罗马尼亚白垩纪末期一拥有强健头骨的巨型翼龙类》的论文,正式将哈采格盆地中发现的翼龙命名为哈特兹哥翼龙(Hatzegopteryx),属名含义非常好理解,就是“哈采格之翼”,其模式种名为怪物哈特兹哥翼龙(Hatzegopteryx thambema),种名代表了其巨大的体型。
哈特兹哥翼龙其实翻译为“哈采格翼龙”更准确,但由于哈特兹哥翼龙的使用率和接受度更高,因此还是采用哈特兹哥翼龙这个名字。在哈特兹哥翼龙被命名之后,古生物学家又发现了一块编号为EME 215的巨大颈椎骨化石,很可能也属于哈特兹哥翼龙,否则就说明当时一定还有另一种巨型翼龙类存在。
▼编号为EME 215的颈椎骨化石|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超级巨翼脖子短
哈特兹哥翼龙是已知最大的飞行动物之一,由于发现的化石很少,与风神翼龙(Quetzalcoatlus)对比之后古生物学家起初得到了过于夸张的估值,认为其翼展在15至20米之间。随着研究方法的进步,目前认为哈特兹哥翼龙的翼展在12米左右,体重约250千克。
▼哈特兹哥翼龙(红色)与伪齿鸟(橙)和信天翁(绿)的体型对比,比例尺为1米|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哈特兹哥翼龙的脑袋尤其巨大,其嘴中没有牙齿,眼睛位于顶部两侧。与近亲风神翼龙相比,其脑袋可能要短一点,但是更高。更高的脑袋也更加坚固,而且因为附着更多咬肌,让哈特兹哥翼龙拥有了强大的咬合力。目前发现的巨型翼龙之中,哈特兹哥翼龙的头骨是最为坚固的。
过去我们认为哈特兹哥翼龙拥有细长的脖子,类似风神翼龙,但当编号为EME 215的颈椎骨发现之后,古生物学家才意识到它的颈椎骨长度比风神翼龙短,但是更粗壮。看来哈特兹哥翼龙的脖子也只有风神翼龙的一半长,换来的优势是更加粗壮有力。
▼巨型翼龙类的对比,A为哈特兹哥翼龙|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哈特兹哥翼龙的前肢健壮,细长的指骨不断延长并连有薄而强韧的翼膜,向后延伸至后肢。正是靠着宽大的翼膜,哈特兹哥翼龙才能够飞上蓝天,但是许多人怀疑它的体型如此巨大,是否真的能够起飞。最新的研究表明,像哈特兹哥翼龙这样的巨型翼龙,起飞前会以后肢直立并张开双翼,紧接着后肢弯曲跃起,并且借着这股力量起飞,这种起飞方式被称为“双足反向起飞”。
▼大型翼龙的双足方向起飞模拟|图片来源:参考文献3
哈特兹哥翼龙是什么颜色的?化石中并没有透露这些信息,但是参考今天的大型猛禽,可以推测哈特兹哥翼龙的背部颜色较深,腹部颜色很浅,雄性的脑袋更加艳丽。
飞跃海天御两界
哈特兹哥翼龙生存于距今6600万年的白垩纪末期,地点是欧洲,由于当时海平面比今天高得多,淹没了许多陆地,将欧洲中西部变成了一片群岛。发现哈特兹哥翼龙化石的哈采格盆地在当时是一座面积约8万平方千米的大型岛屿,名字就叫哈采格岛。
岛屿是恐龙的家园,但是由于岛屿面积有限,提供不了充足的食物,导致恐龙们的体型变小,即便是个头最大的马扎尔龙(Magyarosaurus),体长也只有6米,体重不足1吨。像沼泽龙(Telmatosaurus)、特兰西瓦尼亚龙(Transylvanosaurus)、查摩西斯龙(Zalmoxes)这样的鸟脚类恐龙,体长在2米至5米之间,体重在几十至几百千克之间。尽管目前还没有发现食肉恐龙,但即便存在,体型肯定也不大。
▼马扎尔龙的模型与人类的对比|图片来源:blogcdn.p3k.hu
生态系统中缺乏大型掠食者就给哈特兹哥翼龙提供了最好的机会,它摇身一变成了白垩纪末期欧洲群岛的顶级杀手。要知道,当哈特兹哥翼龙降落在地面上时,脑袋也有接近4米高,巨大的脑袋和锋利的角质喙能够轻松击杀一些恐龙。飞行又让哈特兹哥翼龙不需要在地面上艰难跋涉追逐猎物,只要拍拍双翼就可以在空中俯视大地,搜寻猎物并从空中发起突袭。
▼哈特兹哥翼龙的巨大骨架|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除了捕杀恐龙等陆生动物之外,哈特兹哥翼龙也会在空中袭击其他会飞的动物。如此看来,哈特兹哥翼龙无疑是已知最强的翼龙,把恐龙作为主食,把大地当成自己的狩猎场,展示了吞食天地的气魄,大杀两界。
▼哈特兹哥翼龙的复原模型|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参考资料:
[1] Buffetaut, E.; Grigorescu, D.; Csiki, Z. (2002). "A new giant pterosaur with a robust skull from the latest Cretaceous of Romania" (PDF). Naturwissenschaften. 89 (4): 180–184. Bibcode:2002NW.....89..180B. doi:10.1007/s00114-002-0307-1. PMID 12061403. S2CID 15423666.
[2] Weishampel, D.B.; Barrett, P.M.; Coria, R.A.; Le Loeuff, J.; Xu, X.; Zhao, X.; Sahni, A.; Gomani, E.M.P.; Noto, C.M. (2004). "Dinosaur Distribution". In Weishampel, D.B.; Dodson, P.; Osmolska, H. (eds.). The Dinosauria (2nd e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 593. ISBN 9780520254084.
[3] 1.Megan L. Jacobs; David M. Martill; David M. Unwin; Nizar Ibrahim; Samir Zouhri; Nicholas R. Longrich (2020). "New toothed pterosaurs (Pterosauria: Ornithocheiridae) from the middle Cretaceous Kem Kem beds of Morocco and implications for pterosaur palaeobiogeography and diversity". Cretaceous Research. 110: Article 104413. doi:10.1016/j.cretres.2020.104413. S2CID 214542129.
《远古探索》专栏往期编辑精选:
1、2024新发现!英国惊现25米巨鱼龙:中生代海洋中的巨鲲,体型堪比蓝鲸2、超级“娃娃鱼”!它的发现相当于在今天发现了一只霸王龙!
【作者简介】江泓 古生物科普作家、军事科普作家、考古工作者、自媒体。2011年获得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硕士学位,任职于烟台市博物馆。现为山东省青年联合会委员,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青年工委会会员,烟台市新媒体协会副会长,烟台市博物馆学会秘书长。新浪微博名:江氏小盗龙。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故事?
《恐龙全书》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
来源:青鸟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