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没有持续使用抗艾滋病病毒药物的情况下,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被持久抑制,患者的免疫系统能够有效控制病毒,使病毒载量持续处于检测不到的水平,艾滋病相关症状和疾病进展得到长期缓解,患者的生活质量基本不受影响,预期寿命也接近正常人,但体内可能仍存在少量潜伏的艾滋病病毒
艾滋病功能性治愈是指:
在没有持续使用抗艾滋病病毒药物的情况下,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被持久抑制,患者的免疫系统能够有效控制病毒,使病毒载量持续处于检测不到的水平,艾滋病相关症状和疾病进展得到长期缓解,患者的生活质量基本不受影响,预期寿命也接近正常人,但体内可能仍存在少量潜伏的艾滋病病毒。
实现标准
病毒载量检测不到:
通过高灵敏度的检测方法,血液等样本中的艾滋病病毒RNA或DNA水平低于检测下限,通常每毫升血液中病毒拷贝数小于20或50 copies/ml。
免疫功能恢复:
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得到重建和恢复,CD4+T淋巴细胞计数回升并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能有效抵御各种病原体感染,降低艾滋病相关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的发生风险。
持续缓解:
在停止抗病毒治疗后,病毒载量维持在检测不到水平的状态持续较长时间,一般认为至少持续半年至数年。
意义
减轻患者负担:
患者无需终身服药,可减少药物副作用,提高生活质量,也能降低长期治疗的经济成本。
降低传播风险:
患者体内病毒载量低,传染性大幅下降,有利于艾滋病的防控,减少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
与完全治愈的区别
艾滋病功能性治愈不同于完全治愈,完全治愈是指体内艾滋病病毒被完全清除,包括病毒储存库中的病毒。而功能性治愈只是实现了病毒的长期抑制和免疫功能的恢复,体内仍可能存在少量潜伏感染的细胞,在某些特定条件下病毒可能重新激活。
艾滋病功能性治愈虽尚未实现,但随着研究不断取得进展,已在逐步靠近,很难确切预估具体时间,
以下是从研究进展和面临挑战方面的分析:
研究进展
药物研发方面:
2024年被评为全球十大科学突破之首的艾滋病新药,通过阻断HIV病毒的复制,使超过半数的参与者在停药后病毒载量仍保持在检测限以下。
免疫治疗方面:
治疗性疫苗、广谱中和抗体、HIV-1特异性T细胞治疗等免疫疗法都已取得一定进展。如“BI-IA-SG”抗体药物能让大部分动物体内的艾滋病病毒持续抑制长达2年。
基因编辑方面:
2019年,有研究团队报道了首例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和干细胞移植治疗艾滋病和白血病患者的案例。
临床研究方面:
2025年1月12日,深圳三院艾滋病研究团队在《自然》子刊发文,探讨了不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时机对艾滋病功能性治愈的影响,提出分选鉴定及清除优势寡克隆为艾滋病功能性治愈提供了接近成功的可能。
面临挑战
病毒储存库问题:
HIV病毒会把病毒基因组永久整合入宿主基因组DNA,形成病毒储藏库,且难以精准识别储藏病毒的器官、组织和细胞,无法对病毒储藏库实施有效精准清除。
技术和安全性问题:
基因编辑技术虽有前景,但面临伦理和安全性问题。如基因编辑可能存在脱靶效应,对人体其他正常细胞和组织造成不可预测的影响。
个体差异问题:
不同患者的免疫系统、病毒株类型和感染情况存在差异,对治疗的反应也各不相同,增加了实现功能性治愈的难度。
来源:新疆天同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