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古厝〉序》中提到:“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2024年5月6日福州市出台的《福州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规定,历史文化街区管理遵循“市级统筹推进、属地统一管理、协同高效配
林可彝故居
东南网2月7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庄严 通讯员 林晋如 刘其燚 文/图)
核心提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古厝〉序》中提到:“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2024年5月6日福州市出台的《福州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管理办法》规定,历史文化街区管理遵循“市级统筹推进、属地统一管理、协同高效配合、共治共建共享”的原则,保护历史遗存的真实性、维持街区风貌的完整性、维护城市文脉的延续性,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近年来,罗源县深挖历史文化资源,已完成溪尾街、后张巷、圣水街、文锦街四个历史街巷的改造提升。罗源县在城市改造中采用“修旧如旧、以古为新”的原则,对传统建筑的保护修缮坚持“轻拿轻放”“原汁原味”,对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坚持“原生态”“以用促保”,留住历史底蕴,重新植入业态,使老建筑重焕生机。
“草桥夜市”胜景重现
“清早起来什么镜子照,梳一个油头什么花儿香……”1月31日,夜晚的溪尾街传来戏迷们熟悉的折子戏《卖水》。当晚,福建省实验闽剧院的演员来到溪尾街为当地群众献上一场精彩的折子戏表演,为新春的溪尾街增添趣味。
夜色渐深,记者来到溪尾街历史文化街区,随着拥挤的人潮走到桥头,只闻民族弦乐声悠扬于街道。观众沿溪而坐,凝神静听。连廊悬挂的灯笼摇曳生影,水雾缓缓升起,朦胧间似回到了百年前的“草桥夜市”。
春节期间,溪尾街张灯结彩,大榕树上挂满了各种祈愿的木牌。在百姓大舞台两侧,绘制着各种经典的闽剧人物形象、精美的动态插画场景。“汉韵青”服饰体验馆生意火爆。店内提供特色妆、服装出租、摄影等服务。游客纷纷体验汉服、畲服的妆造,店员忙得不亦乐乎。
“桥头彻夜欢,嘈杂每盈耳。才歇管弦声,书声又四起。”这是明朝罗源籍诗人林元铸对当时溪尾街草桥夜市的描写。当地居民告诉记者,溪尾街曾是罗源县经济繁荣的中心地带,过去北溪与大海潮水相连,夜幕降临后,小篷船和舢板溯溪而上到草桥边。船只载满一篮一篮的生鲜鱼货。“鲜墨鱼呀!”“鲜黄鱼呀!”一时间,叫卖声不断。有些居民提着灯,在沿街商铺点起灯笼。灯光点点,草桥夜市好生热闹。街上,有挑着扁担叫卖的,有变着戏法的……南来北往的商贩、前来采买的居民等会集此处,绘就了罗源版“清明上河图”。
今年78岁的老肖和街坊邻居聚集在新建的风雨连廊里,听着熟悉的闽剧唱腔,小时候与玩伴一同玩耍的记忆又浮现眼前。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人们旧时的生活记忆,街区和古建筑相互呼应,古建筑坐落其中,成为凝固的历史。人们对古街的情感,正是源于它的历史和记忆。
随着历史的变迁,罗源城内的县署、文庙建筑群等现已无存,唯有位于曾经县署东侧的城隍庙留存至今。城隍庙是罗源县内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始建于宋绍兴年间,依次由前埕、戏台、前殿、后殿共四进建筑组成,通面宽约20米,通进深约100米,总建筑面积1820平方米,是罗源县第六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福州市文物保护工程专家库专家邱守廉告诉记者,罗源县城隍庙的体量不小,是目前省内保存相对完整、单体建筑面积较大的城隍庙。在过去的岁月中,由于种种原因,城隍庙一度腐朽严重。
为赓续城市历史文脉,罗源县将城隍庙修缮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于2020年6月初启动修缮工作。在古建专家的指导下,对残损严重的艺术构件、壁画等采取抢救性维修;对风火墙、彩绘等则力求恢复历史原貌。
不仅是罗源县城隍庙,不少记录在古诗中的传统建筑,如今还可窥见真颜。城中心的标志性建筑万寿塔保留在原址上,坐落在南门外莲花山的圣水寺至今是罗源的名胜古迹。城内留存的巷弄、民居,多分布在万寿塔以西的后张、李园坂、西大路、孝巷等地,且古建筑连续成片,大体保持城镇聚落密集的建筑形态。罗源县古建筑总量和面积在福州各县中位居前列,尤其明代民居留有20余座,在全国县城中都算是粲然可观。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罗源的街巷慢慢开始老旧、衰败,热闹的街巷被留存在文人的笔墨中,成为居民口中相传的故事。如果不及时保护,街区文化可能会就此消失殆尽。
在古城区,溪尾街原有的河道被新建的民居遮蔽;受生活用水的污染,溪水也变得十分浑浊,难以看出曾经的热闹繁华。旧城区内老房子居多,由于年久失修,街面杂乱萧条,大部分老旧房屋、传统建筑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且卫生条件差、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严重影响群众的生活品质。
2021年,溪尾街进行改造提升工程,拆除街道不协调建筑,使原有河道展现出来,并对其进行改造。改造时,将原有明清建筑进行加固,而后再实施修复工作。在外立面上增加以具有福建地方特色的老杉木为原材料的木结构构件,包括跑马廊、一码三箭中式门窗、明清时期特色披檐以及仿古墙帽等。同时,增设传统风雨廊,使河道、街道保持原有街巷的空间尺度感。在溪尾街入口处,还增加了传统牌坊,并且修复了当时的戏台和古崇德桥,恢复了溪尾街的历史意象。
福建省实验闽剧院专家组多次来罗源考察,发现溪尾街非常适合作为沉浸式演出的实验场地。经罗源县和省实验闽剧院多次对接商讨,院地双方决定共同建设溪尾街闽剧文化艺术一条街。在溪尾街打造非遗文化集群业态,促进文旅消费,进一步推动文旅经济发展,重现当年“草桥夜市”的繁荣景象。
古街改造“原汁原味”
承载着罗源人民记忆与精神的古街被埋没在市井中,许多历史建筑急需保护;人们的生活质量也需要改善。如何同时权衡二者,成为保护改造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罗源县在文化遗产保护修缮提升中,采用政府主导、公众参与、专家指导的建设思路,秉持“修旧如旧、最小干预、留住记忆”原则,摒弃“大拆大建”,力求“花小钱、办大事”,最大程度地保留历史原貌、文化韵味。
针对后张巷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群,改造工作是“多做减法、少做加法”。后张巷内街区格局清奇,古建筑风貌完好,罗宁古官道穿街而过,街内有张氏大院、黄铨故居等11栋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不可移动的文物保护点2处,是罗源现存面积最大的明清建筑群之一。
在改造中仅拆除占道建筑,恢复巷道风貌,改造老旧管网。更加注重保留街区原有脉络和生活环境,保留原生态的生活气息。现有的16处历史建筑,绝大多数仍是原住民居住。世代居住在黄氏民居的黄先生介绍说:“家里的古厝建于明朝,至今已有约500年历史,现在仍有6户人家居住。”
改造后的后张巷,被选为电视剧《那山那海》的拍摄地之一。其保留原有建筑的街道充满了历史的韵味,让人一下子就回到记忆中。走进后张巷,映入眼帘的便是这幅自然惬意的景象:斑驳的砖墙,街上奔跑嬉戏的孩童,院内品茗的三五好友……在后张巷的改造中,罗源县坚持保留其特有的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保留原住民的生活环境,并且充分挖掘街区内人文历史、宗族文化、畲族非遗文化以及状元文化内涵。
在北门巷内,在城隍庙附近,还有不少历史建筑。其中一座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林可彝的故居。由于年久失修,斗拱、雀替等木构件糟朽严重。修复团队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并邀请省、市古建专家及县民俗专家到场探讨研究确定方案,从材料、工艺上严格把关构件修复。在修复工艺上,尽量按照古法修复,例如地面采用“三合土”工艺进行恢复,未涉及安全问题的部分尽量保留。
“每一块石砖、每一根梁柱,都‘以旧为美’。有的要在旧货市场上千挑万选,尽最大可能地保留原貌。”罗源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古厝保护中心主任陈武说。
看到修缮后的林可彝故居,林可彝的长孙林国经老先生十分激动。曾经杂草丛生的后院,已重现昔日面貌。“祖父就在这座宅子里长大,修缮完成意义重大,我们家每个人都非常高兴。”林国经说。
虽然对城隍庙和林可彝故居进行了保护修缮,但周边环境的提升改造却迟迟没有行动。早在2017年,罗源县就启动岐阳片区城中村改造,对区域内文物、历史建筑进行保护性修复。城隍庙附近的老旧小区改造后已建成了高楼,但如果将城隍庙等传统建筑所在区域进行相同的开发,就会丢失属于罗源的历史记忆。
“开发一味图新,就会毁掉历史文化记忆。但简单强调保留,也不利于发展。”陈武说。考虑地块的特殊性,选择先将原址保留修缮,谨慎考虑最适合的开发改造方案。
位于南门外的圣水街,是通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圣水寺栖云洞十八罗汉造像的必经之路。“对圣水街的改造,坚持‘以旧修旧’,力求在还原昔日繁华景象的同时,进一步优化街道功能布局、细化空间形态,打造一个文脉传承的特色文化街区。”凤山镇统战委员吴贤说。
2023年3月,圣水街立面改造工程及革命烈士陵园周边环境综合改造工程全面竣工。整改后,干净整洁、规划有序的街道面貌令人赏心悦目,获评2023年福州市“十佳精美小街巷”。
历史街区“活化新生”
随着交通格局的改变,老城随着居民一同老去,但古街依然承载着过往的历史和记忆。想要让这份记忆传承下去,历史街区该如何再度焕发生机?
“罗源城区的古街很有味道,过去我就住在这里。改造后的溪尾街和后张巷串联,走在古街区,还能看到当年生活的影子,能真实感受到城市记忆的点点滴滴。”一位居民跟记者分享。
如今的后张巷,罗源县非遗传承人之家、罗源非遗展示馆、罗源县非遗产品体验馆相继入驻。畲医畲药、畲族服饰、七境茶等罗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还有原创的、各种带有畲族色彩的文创品,吸引着往来的游客。这里,俨然成为罗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新地标。
“去溪尾街看表演吗?”已经成为当地居民相互问候的口头禅。溪尾街已成为闽剧艺术街区。春节期间,省实验闽剧院为罗源量身打造的大型沉浸式闽剧演出《明月照溪尾 福气满罗源》精彩上演。演员手捧荔枝,唱起熟悉的《荔枝叹》,引得众人目光聚集。
实景演出结合历史街区传统特色建筑,将闽剧文化与罗源畲族文化等当地文化充分融合,溪尾街内4个舞台点连成线,随着剧情的推动,吸引了不少年轻观众的兴趣。
“罗源有非常浓厚的闽剧文化氛围,拥有坚实的观众基础,只要一有闽剧上演,戏迷一定会蜂拥而至,过去的罗源闽剧团更是享有盛誉。”罗源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教导员陈雯说。
“省实验闽剧院与罗源县文旅局合作,在溪尾街设立国家级闽剧传承名人工作室、福建省实验闽剧帮扶基地和闽剧文化实景演出基地。我们相信,有着400多年历史的闽剧和罗源的畲风海韵携手,一定能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福建省实验闽剧院院长周虹说。
为提升街区的文化品位,溪尾街以文化旅游为载体,吸引多元化业态入驻,在推动街区商贸服务业发展的同时,打造符合罗源特色的文旅品牌。同时,充分利用省实验闽剧院品牌和人才优势,把罗源打造成闽东地区闽剧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和闽剧人才培训中心,更好地传承优秀本土历史文化遗产,打造非遗文化产业集群业态。
罗源县住建局局长黄秀建说,罗源县对标福州三坊七巷,确定了打造精品历史文化街区的理念。2025年,后张溪尾街历史文化街区获得省级街区重点改善提升补助资金500万元,将继续实施改善提升工作,编制街区保护规划,计划修缮活化利用10栋古厝,打造闽剧文化集中展示区域,整治提升300米街巷。
位于罗源县城北大路41号的陈姓民居始建于清代,兼具罗源地方特色与南洋风格,是文锦街的历史建筑之一。自2022年3月起,罗源县以“微改造”理念对该建筑进行为期3个月的修缮提升。目前,该建筑已被活化利用为“文艺家之家”,引入罗源县作家协会、美术家协会等9个协会,阮余群工作室等3个工作室,福州十邑摄影创作罗源工作站等,成为集创作、展览、演艺等功能为一体的文艺共享基地。
为实现便民利民的初衷,取“文化昌盛,锦绣罗川”之意,罗源县谋划了“文锦街”项目。1月1日,文锦街正式开街。依托北门历史街巷,在历史建筑群体中植入现代元素,创新活化利用机制,积极引入新型业态,将城隍庙、林可彝故居等历史文化建筑巧妙融入现代商业设计,搭建以文化商务与金融为主体的商业圈,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业态植入与开发,进一步激活了文旅经济新动能,为历史文化保护提供了强大后劲。
在后张巷非遗馆,孩子体验制作花灯。
通过改造,溪尾街昔日恶臭的小溪成了省实验闽剧院演员沉浸式表演的舞台。
畲女为游客梳起凤凰髻。
后张巷
在溪尾街,孩子吆喝着向游客售卖他们自己制作的当地特色非遗剪纸作品。
在溪尾街,省实验闽剧院演员进行沉浸式闽剧表演。
来源: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