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的狂欢与教育的失语:《哪吒2》价值观争议背后的深层焦虑

360影视 2025-02-07 15:42 3

摘要:《哪吒2》延续了前作“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反抗主题,但叙事内核已悄然变质。第一部的哪吒以“魔丸”之身对抗偏见,最终通过自我牺牲实现救赎,其暴力行为尚存“守护”的正当性;而第二部中,哪吒的怒吼“我活不活无所谓,我只要你死”却将反抗异化为纯粹的暴力宣泄。这种转变折射

一、从“逆天改命”到“玉石俱焚”:反抗精神的异化

《哪吒2》延续了前作“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反抗主题,但叙事内核已悄然变质。第一部的哪吒以“魔丸”之身对抗偏见,最终通过自我牺牲实现救赎,其暴力行为尚存“守护”的正当性;而第二部中,哪吒的怒吼“我活不活无所谓,我只要你死”却将反抗异化为纯粹的暴力宣泄。这种转变折射出当代文化对“反抗”的极端化想象:当“反建制”沦为口号,角色动机被简化为仇恨驱动,暴力便成了唯一被认可的解决方案。电影中玉虚宫炼丹的阴谋(以妖族性命换取仙丹)虽揭示了体制的黑暗,但哪吒的回应却是以暴制暴,甚至不惜拉上整个龙宫陪葬——这与香港古惑仔电影中“以血还血”的逻辑何其相似。

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叙事极易被青少年误读为“只要目的正义,手段可以无限极端”。现实中,教师因管教遭学生报复的悲剧,正是此类价值观的扭曲投射:当个体将自身遭遇的“不公”视为绝对真理,暴力便成为“迟到的正义”的实践工具。

二、教育叙事的双重困境:家庭温情与暴力正当性的悖论

电影试图以家庭伦理消解暴力争议。李靖夫妇的无条件接纳、敖丙与龙王的亲情羁绊,均被塑造为哪吒反抗暴戾的救赎力量。然而,这种温情叙事与暴力主线形成微妙撕裂:哪吒的“觉醒”始终依赖外部刺激(如母亲之死),而非内在的道德反思。影片高潮处,哪吒为复仇血洗龙宫,其行为逻辑与黑帮复仇电影无异,而“为家人而战”的动机却为其披上神圣外衣。这种叙事策略暗含危险暗示:只要情感动机足够“崇高”,暴力便可被合理化。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电影对教育本质的探讨流于表面。尽管太乙真人通过制造挫折引导哪吒成长,申公豹的“小镇做题家”困境揭示了阶级固化之痛,但影片未提供超越暴力的解决方案。当无量仙翁的阴谋被揭穿,反抗者们仍以武力摧毁旧秩序,却未构建新价值体系——这与现实中的历史循环何其相似?教育本应培养理性思辨与共情能力,但电影中的“成长”最终仍归于力量的绝对胜利。

三、文化工业的陷阱:燃爽美学与价值观的隐性驯化

《哪吒2》的票房成功,某种程度上是文化工业精准计算的结果。导演饺子深谙“爽感”制造术:高速打斗、视觉奇观、反体制口号,构成了一套标准化的燃点配方。然而,这种美学策略掩盖了价值观的混乱。当哪吒喊出“去他个鸟命”时,观众为之沸腾;但当其挥舞火尖枪屠戮对手时,电影却未对暴力进行任何道德审视。青少年观众极易将“反抗命运”简化为“反抗一切规则”,却忽视真正的成长需要责任与妥协的平衡。

更值得反思的是,电影对传统神话的解构策略。原著中哪吒本是恃强凌弱的特权阶层,电影将其重塑为底层反抗者,看似颠覆了封建等级,实则陷入另一种二元对立:将复杂的社会矛盾简化为“善/恶”“压迫/反抗”的标签化冲突。这种叙事虽能引发情感共鸣,却阻碍了观众对制度性困境的深度思考——正如豆瓣8.5的高分背后,鲜少有人追问:为何反抗必须通过毁灭实现?

四、重构反抗叙事:在暴力的灰烬中播种理性

真正的艺术反抗不应止步于情绪宣泄,而需指向建设性批判。电影《哪吒2》若能增加以下维度,或可避免价值观的偏航:

1. 暴力的代价:展现无辜者在复仇中的伤亡,如陈塘关百姓因仙妖大战流离失所;

2. 权力的反思:揭露哪吒自身在反抗中可能成为新的压迫者(如其对龙族的偏见);

3. 非暴力抵抗:引入如申公豹父亲以教育突破阶级壁垒的情节,提供另一种反抗范式。

教育类电影的责任,恰在于揭示世界的复杂性而非提供简单答案。若《哪吒3》能将叙事重心从“打破天命”转向“重建秩序”,或许才能真正完成从“爽片”到“神作”的蜕变。

结语

《哪吒2》的争议,本质是当代社会价值焦虑的镜像:当个体在市场竞争与阶层固化中积攒的怨气无处释放,“以暴制暴”便成为最直白的情绪出口。然而,电影作为大众文化产品,不应仅是现实戾气的传声筒,更应成为照亮前路的火炬。真正的反抗精神,从来不是玉石俱焚的快意恩仇,而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有勇气在废墟上播种希望——这或许才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终极答案。

来源:日日悦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