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你身边是不是也有不少人被流感 “击中”,纷纷中招,甚至有人病情严重到需要住院治疗?每年流感季,各大医院的发热门诊总是人满为患,咳嗽声、喷嚏声此起彼伏。不仅如此,学校里也常常因为流感爆发,导致不少班级停课。从数据上看,近几年流感的发病率和重症率都呈上升趋势
流感愈发严重,原因几何?
最近,你身边是不是也有不少人被流感 “击中”,纷纷中招,甚至有人病情严重到需要住院治疗?每年流感季,各大医院的发热门诊总是人满为患,咳嗽声、喷嚏声此起彼伏。不仅如此,学校里也常常因为流感爆发,导致不少班级停课。从数据上看,近几年流感的发病率和重症率都呈上升趋势,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原因呢?
病毒变异:狡猾的 “变色龙”
流感病毒堪称病毒界的 “变形大师”,总是在悄无声息地变换着自己的 “模样”。它的变异速度之快,就像一位技艺高超的魔术师,在我们还没反应过来时,就已经换了新的戏法。这种变异可不是简单的微调,而是对病毒表面抗原的大幅改变,让我们的免疫系统瞬间 “脸盲”。
当病毒变异后,原本能精准识别并攻击它的免疫细胞,瞬间就像迷失在茫茫人海中的旅人,找不到目标。曾经那些对抗流感病毒的 “武器”—— 抗体,也因为病毒的 “变脸” 而失去了作用。这就好比我们精心打造了一把能打开特定锁的钥匙,可病毒却在一夜之间换了新锁,让我们的努力付诸东流。
为了应对病毒的不断变异,疫苗研发团队就像一群与时间赛跑的勇士。他们时刻关注着病毒的动态,一旦发现新的变异毒株,就要立刻投入到紧张的研究工作中。每年的流感疫苗,都是根据上一年度流行的主要病毒株来研发的。然而,病毒可不会乖乖听话,它们在不断进化,新的变异毒株可能在疫苗研发过程中就已经出现。所以,即便我们每年都接种疫苗,也不能保证 100% 不被流感侵袭,这也是为什么每年都需要接种新的流感疫苗。
全球化传播:病毒的 “环球之旅”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们可以轻松地在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穿梭。然而,这种便捷的交通和紧密的交流,也为病毒的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流感病毒就像一个精明的旅行者,搭乘着飞机、轮船、火车等各种交通工具,开始了它的 “环球之旅”。
还记得 2018 年那起震惊世界的事件吗?一架从迪拜飞往纽约的航班上,突然有 100 名乘客出现了呼吸道症状,咳嗽、发热、呼吸困难,场面一度十分混乱。起初,人们怀疑是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在作祟,这种病毒曾经在中东地区引发过严重的疫情,让人谈之色变。然而,经过一系列的检测和分析,最终确定罪魁祸首竟是流感病毒。
这起事件就像是一个警钟,让我们看到了病毒在全球化背景下传播的速度和威力。在短短几个小时的飞行过程中,流感病毒就从迪拜跨越了千山万水,来到了纽约,感染了众多毫无防备的乘客。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更让人担忧的是,不同地区的流感病毒株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相互 “交流”,进行基因重组,从而产生新的变种。
这些新的变种可能具有更强的传播能力和致病性,让我们的防控工作变得更加困难。想象一下,原本在亚洲流行的一种流感病毒株,通过国际航班传播到了欧洲,与当地的病毒株相遇后,两者发生了基因重组,产生了一种全新的病毒。这种新病毒可能不仅能在人群中快速传播,还对现有的疫苗和药物具有更强的抵抗力,这无疑会给全球公共卫生带来巨大的挑战。
抗生素滥用:帮了病毒的 “倒忙”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听到这样的对话:“最近感冒了,吃点抗生素吧,好得快。”“孩子咳嗽老不好,赶紧吃点消炎药。” 然而,这种随意使用抗生素的行为,实际上是在给流感病毒 “助攻”。很多人并不清楚,抗生素的作用对象是细菌,对于病毒感染引发的流感,它根本无能为力。就像拿着一把专门开锁的钥匙,却想去打开一扇门,结果自然是徒劳无功。
滥用抗生素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它会破坏我们体内的有益菌群。我们的身体就像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有益菌群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帮助我们消化食物、合成维生素、抵御有害病菌的入侵。然而,抗生素在杀灭有害细菌的同时,也会对这些有益菌群造成无差别攻击。就像一场无情的大火,烧毁了森林中的有害杂草,却也让许多珍贵的树木一同遭殃。当有益菌群被破坏后,我们的肠道微生态平衡被打破,身体的免疫力也会随之下降,这就为流感病毒的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
过度使用抗生素还可能导致耐药性细菌的产生。这些细菌就像是一群进化后的 “超级战士”,它们在抗生素的长期 “锤炼” 下,逐渐适应了药物的攻击,变得越来越强大,对原本有效的抗生素产生了抵抗力。一旦耐药菌感染发生,治疗难度将大大增加,患者不仅需要使用更高级、更昂贵的抗生素,治疗周期也会延长,而且治疗效果还不一定理想。更可怕的是,耐药菌还可能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引发更大范围的公共卫生问题。想象一下,一个社区里出现了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如果不加以控制,这种耐药菌就可能通过空气、接触等途径传播给其他人,让更多人陷入无药可用的困境。
气候变化:流感的 “幕后推手”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而这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流感传播的 “帮凶”。气温的反常波动,就像是为流感病毒量身定制的 “温床”。
当气温过低时,我们的身体会面临巨大的挑战。为了保持体温,身体的血液循环会发生变化,流向皮肤和呼吸道的血液会减少,这使得呼吸道黏膜的抵抗力大幅下降。就像一座城堡的城墙出现了裂缝,流感病毒这个 “敌人” 便更容易趁虚而入。同时,低温环境还能让流感病毒的存活时间大大延长。研究表明,在寒冷的环境中,流感病毒可以在物体表面存活数小时甚至数天,这无疑增加了人们感染的风险。想象一下,在寒冷的冬天,你触摸了一个被流感病毒污染的门把手,几个小时后,病毒依然存活在你的手上,当你不经意间触摸口鼻时,就可能被感染。
而高温天气同样对流感传播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在炎热的夏季,虽然流感病例相对较少,但如果出现持续高温的异常天气,情况就会发生变化。高温会让人们大量出汗,导致身体水分流失,呼吸道黏膜变得干燥。这就好比土地干涸,失去了对病毒的 “防御能力”。此时,流感病毒更容易在呼吸道中繁殖和传播。而且,高温天气还会影响人们的睡眠和食欲,进而削弱身体的免疫力。当我们因为炎热而辗转难眠,或者食欲不振时,身体的抵抗力也在悄悄下降,为流感病毒的入侵创造了条件。
除了气温变化,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也为流感传播提供了 “便利”。暴雨、洪涝、飓风等灾害发生后,大量人群可能会被迫转移到临时安置点。这些地方往往空间狭小、人员密集,通风条件也很差,简直就是病毒传播的 “理想场所”。在这样的环境中,一个流感患者就可能迅速将病毒传播给周围的人,引发大规模的感染。就像在一个拥挤的沙丁鱼罐头里,只要有一个坏鱼,很快就会影响到其他鱼。此外,自然灾害还可能破坏公共卫生设施,导致水源污染、垃圾堆积,进一步增加了病毒传播的风险。
现代生活方式:免疫系统的 “绊脚石”
在现代社会,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似更加舒适和便捷,但却在不经意间给我们的免疫系统埋下了隐患。
如今,人们对清洁的追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各种清洁用品琳琅满目,从强力去污的洗洁精到杀菌消毒的洗手液,再到号称能杀死 99% 细菌的消毒剂,我们似乎生活在一个力求 “一尘不染” 的环境中。然而,过度清洁就像一把双刃剑,在杀死有害病菌的同时,也剥夺了免疫系统锻炼的机会。我们的免疫系统就像一支军队,需要在与外界病菌的不断 “战斗” 中积累经验,提升战斗力。但过度清洁的环境让免疫系统长期处于 “和平年代”,士兵们变得懒散、懈怠,一旦真正的敌人 —— 流感病毒来袭,就会措手不及。研究表明,长期生活在过度清洁环境中的孩子,患过敏、哮喘等免疫系统疾病的概率明显增加 。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 “懒”。出行有汽车、地铁,办公有电脑,做家务有各种智能家电,运动量大幅减少。缺乏运动就像给免疫系统按下了 “减速键”。运动时,身体的血液循环加快,免疫细胞能够更快速地在体内巡逻,及时发现并消灭入侵的病毒。而且,运动还能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等物质,这些物质不仅能让我们心情愉悦,还能增强免疫系统的功能。相反,长期缺乏运动,身体的代谢减缓,脂肪堆积,肌肉力量减弱,免疫系统的活力也会大打折扣。据统计,长期久坐不动的人群,感染流感的风险比经常运动的人高出 2 - 3 倍。
在这个美食丰富的时代,我们的味蕾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我们的免疫系统却在遭受 “折磨”。高糖、高脂肪、高盐的食物充斥着我们的餐桌,炸鸡、汉堡、奶茶、蛋糕,这些美味的食物就像甜蜜的 “陷阱”。过量的糖分摄入会导致血糖迅速升高,使免疫系统的细胞功能受到抑制,就像给免疫细胞戴上了 “枷锁”,让它们无法正常发挥作用。高脂肪食物会在体内堆积,引发肥胖,肥胖不仅会影响身体的代谢功能,还会导致慢性炎症,削弱免疫系统的抵抗力。而高盐饮食则会破坏肠道菌群的平衡,肠道作为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菌群失衡会直接影响免疫功能的正常发挥。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高压力,就像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身体会分泌大量的应激激素,如皮质醇。皮质醇在短期内能帮助我们应对压力,但如果长期处于高水平,就会对免疫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它会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降低身体的抵抗力,让我们更容易受到流感病毒的侵袭。想象一下,一个长期加班、熬夜、精神高度紧张的人,身体就像一根紧绷的弦,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被疾病 “击中”。研究发现,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环境的人群,患流感的次数比普通人多出 50% 以上。
应对之策:科学与常识并行
面对流感带来的重重挑战,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寻找更有效的应对方法,其中研发通用疫苗成为了攻克流感的关键。
通用疫苗的研发目标是打破现有疫苗的局限性,能够对各种流行和新出现的流感病毒提供广泛和持久的保护。目前,全球多个科研团队都在积极探索不同的技术路线和方法,致力于研发通用流感疫苗。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取得了一项重要突破,他们开发出了一种针对所有 20 种已知流感病毒亚型的 mRNA 实验性疫苗。在动物模型中的测试结果令人振奋,该疫苗不仅极大地减少了疾病的迹象,还成功保护动物免于死亡,即便动物接触到的是与制作疫苗时不同的流感病毒毒株。
美国和日本的研究人员利用纳米粒子技术,研发出一种新型流感疫苗。这种疫苗主要针对流感病毒表面的血凝素糖蛋白(HA)上一个特定部位发挥作用,该部位的物质构成相对稳定,不容易产生变异。在实验中,接种了该疫苗的实验鼠可以完全预防一种流感病毒,雪貂接种后也对另一种流感病毒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这让人们看到了研发通用流感疫苗的希望。
除了科学研究层面的努力,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预防流感,降低感染的风险。这些看似简单的方法,却能在流感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流感高发季节,我们要尽量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必须前往,务必佩戴好口罩。口罩就像一道坚固的防线,能够有效阻挡流感病毒的入侵。同时,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定时开窗通风,让新鲜空气进入室内,稀释可能存在的病毒浓度。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至关重要。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的水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以及咳嗽或打喷嚏后。洗手的过程就像是给双手进行一场 “大扫除”,可以去除手上沾染的病毒。打喷嚏或咳嗽时,要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避免飞沫四溅,将病毒传播给他人。
均衡的饮食、适量的运动和充足的睡眠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基石。多吃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水果、瘦肉、鱼类、豆类等,为身体提供充足的营养,增强免疫力。每周坚持进行至少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以适当进行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等,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每天保证 7 - 8 小时的高质量睡眠,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免疫系统才能保持良好的状态。
如果出现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咳嗽、咽痛、乏力等,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尤其是不要滥用抗生素。就医时,患者和陪护人员都要佩戴好口罩,防止交叉感染。同时,要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和休息,居家隔离观察,不要带病上班、上课,以免将病毒传播给他人。
来源:可心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