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气化三清——芳声乐 阿里阿德涅(Ariadne)耳放前级测试

360影视 2025-02-08 17:59 3

摘要:机器猛一看和那些方方正正的器材不太一样,怎么看都有点眼熟的意思,想了很久才想起来,海里面有个叫魔鬼鱼的品种,怎么看都像是那玩意儿…以及印象中的MSB的西装套器材,也有类似形状的。

这耳放前级到我手里有段时间了,挺有自己想法的一款纯放大设备。

品牌中文名叫芳声乐(汉语拼音fang sheng yue,不是le),英文名FangSound,耳放型号名称是Ariadne,音译过来叫阿里阿德涅…

这起名字也真是个玄学啊…

机器猛一看和那些方方正正的器材不太一样,怎么看都有点眼熟的意思,想了很久才想起来,海里面有个叫魔鬼鱼的品种,怎么看都像是那玩意儿…以及印象中的MSB的西装套器材,也有类似形状的。

嗯,外壳很厚,加工成本很高跑不了,有点奇怪的是机身颜色,大多时候看起来是绿色掺着黄的略带诡辩感,结果有一天放在格林威治清晨十点的阳光下,是指屋子里灯的亮度和色温,说是按这个标准做的…才发现芳声乐耳放还会呈现一种清灰的绿宝石彩感,歪七八绕的机体形状,冷色调的阳刚,不自觉想起了什么军旅生涯的关键词…

不鬼扯了,这机器直观的的特点,非常直观。

最显眼的耳机口,常见的4.4mm,4芯平衡卡侬,以及6.35mm大三芯都有,非常让人愉悦的,有3.5mm耳机口,要知道很多大耳机其实也是用3.5mm,这下终于告别满屋子七零八落,每次接都要四处找,品质还参差不齐的6.35大转小转接头了。

电位器是纯模拟物理电位器,好处是方便确认音量状态非常直观,不会音量爆炸而担惊受怕。也特意测试了小音量偏音问题,最近发现,现在机器们的物理电位器精度都很好了,小音量偏音的问题在Ariadne上很难察觉。

以及显而易见的,电位器后面带一圈灯光,灯光亮度不可调,不可关闭,妥妥的光污染了,而且这个灯比较搞笑,它有自己的想法,有时候肉眼可以看到频闪,但有时候又不会闪。经过长时间观察发现,可能和电有关,而且我发现它不闪的时候,音质貌似比闪的时候好听,很有点供电质量指示灯的意思…(也并非全无道理)。

没有遥控,所有操作需要全手动,在Ariadne机身操作。

前面板拨杆手感很复古很模拟很有味道,包括开关机和高、中、低三档增益调节,但没有前级和耳机功能切换,也是显而易见的,所以耳机和有源音箱,不能同时接驳。

我看网上说,Ariadne接插件母座给的不够好?我看了一圈,都是纽崔克带卡槽+屏蔽的大座,不是简版座,更没有用杂牌,已经是母座里很贵的那种了。果然只有敲键盘是不要钱的哈哈哈。

背面XLR和单端RCA输入各一组,外加一组RCA前级(PRE)输出,可以接后级功放,也可以直接接有源音箱。PRE输出可以要求更换XLR接口,没有额外收费。

这里建议厂家默认PRE给XLR口的,虽说RCA最通用,但毕竟一万多的设备,买这个朋友估计对XLR需求更多了。

再说说没有那么显而易见的,一方面,个人最不关心的参数,这耳放数据指标非常好,低至0.001%的低失真(600Ω),高达130dB的动态范围和信噪比。

另一方面,极大的驱动功率,Ariadne最大增益输出,给到了32Ω阻抗,20000mW(20W)的输出功率,号称驱动一切耳机。当然,不出意外也是耳放界功率最大的一款。

最后,官方公开的信息中,核心技术说是昆仑架构,花里胡哨的名字,其实是个三级架构的负反馈电路。

上面看起来并不复杂,且有欲盖弥彰的痕迹,器材接触多了不难猜到,其实这类产品核心价值,往往在于特殊的电路设计,后续与品牌方的通话中,也确实有所透露。Ariadne确有特殊的电路架构,以实现大功率、低失真,实现综合调音。

值钱的核心,本质上在于特殊的电路架构上。为了防止抄袭,也拒绝申请专利,电路设计不会被公开。

还涉及到一些不太显眼的东西,我们常提到的线性电源,纯甲类电路,更适合音频,更容易获得好的音质。而Ariadne既没有使用线性电源供电,也没有使用纯甲类电路。

原因也不难猜,Ariadne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大驱动力。线性电源和纯甲类电路虽然具备低失真特质,但二者同时存在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就是电转化效率低。难实现Ariadne的目标驱动力,所以选择了开关电源与AB类放大。在此基础上,再实现低失真性能和调音目标的话,其实压力是全给到整体电路设计了。

总之,不谈音质的话,这货最值钱的地方,我看来是两个,一个是外壳用料和工艺(屏蔽对音质非常重要,不要小瞧了外壳成本),以及主要就是电路设计值钱。

说到音质,到手的是全新机,开机类似瘪犊子声,塑料味啥的,见怪不怪了。主要我在北京展上听过这货,一耳朵就知道热机煲机啥的跑不了了,甚至需要热机蛮久,无需探究为何,音频产品基本都跑不出这路数。Ariadne也是典型的越热机越好听,刚到手惯例持续开机煲了半个来月,后面发现通电后无需太久,就蛮快地进入状态了。

搞笑的是,刚开声时候,同事好奇这长得奇形八怪的耳放好不好听,给他换了几个耳机,听了没一会,连连摇头表示这货声音不灵光。热了半个月后,同事一会说这个索尼耳机好好听,一会说HIFIMAN混动新品可真是个好耳机,又换上歌德RS1X,也说歌德耳机太棒了。我心说半个月前,你听的也是这堆东西啊…

评价Ariadne音质的话,必须要强调其增益档位的重要性,因为最高20W的驱动力实在是太大了,带来的是三档增益的跨度很大,这不同于其它耳放类产品,基本几档增益都能听。Ariadne如果增益给的不合适,非常容易出现过推失真的听感,低阻高敏耳机也容易出现电流声,以及不小心把耳机直接干废的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

还有个重要层面,AB类放大的Ariadne,在小功率输出时,是以纯甲类(A类)放大的状态在工作的,只有驱动力打到很大时,会触发AB类放大电路工作。

所以呢…20W的超大功率,代表着巨大的余量,因此大多时间Ariadne是以纯甲类模式在工作,以及对称架构的电路设计,其实这里我有想到著名的功放品牌Pass Labs…

首先,Ariadne使用低增益模式,驱动各种耳塞,是非常退烧的方案。坦诚来说前期测试音质的时候我没有注意到这点,是和品牌方的沟通中了解到的,据说推耳塞有意外之喜,于是乎用最近喜欢的两款,新加坡DITA 的MECHA耳塞,和日本HorisonDoom的旗舰Basic款耳塞,接Ariadne试了试,一个钛金属腔体,一个纯银材质的腔体,都是高端耳塞,而且都有着精细的声学考量和设计,果不其然,我估摸自己确实偏向高端单动圈耳机的听感。

Ariadne低增益可以轻松喂饱这两款单动圈耳塞,听感上很轻松识别到非常优秀的声音解析力和动态感、透明感,对细微处声音动态的精妙呈现,和窸窸窣窣任何细节上的控制力,是十分分明的,这是以往用随身设备,或者很多台式耳放,难以完美呈现的地方。总之很容易感受到的是,耳塞的实力,在Ariadne下被完全释放,很完满、完整、性能完全释放的听感,不好描述,就是听了回不去那种。

后来发现这并非偶然,毕竟Ariadne带有3.5mm,并非仅仅在功能上画蛇添足,估计是实打实对推耳塞有过认真考量和调教。而且当前的高端耳塞,确实存在一个痛点,随身设备不容易喂饱,台式设备并非针对耳塞产品,容易过推。

难怪品牌方说很多中国香港的客户购买Ariadne,专门拿去推耳塞用了。

另一个部分,我划分为驱动封闭式头戴耳机的音质,个人看来,封闭式耳机对耳放的要求其实更高,因为封闭式腔体内,各种频段声波的控制和反射,都容易被放大或削弱,以至于声音更容易发生偏颇。

手头测试了HIFIMAN的ISVARNA动圈+平板混合动力耳机,和森海的HD620S。实测驱动力为中档,低档声音偏软点柔和点,高档略微发冲,中档刚刚合适。

HD620S问世以来颇受争议,其实它比较偏向于专业场合使用,是个声学设计非常优秀的封闭耳机,但也是因此,别看它不贵,但耳机本身的容错率可不高,对驱动力有一定要求的同时,还很考验前端设备的声底准确性。很多HiFi玩家觉得它声音不对劲很正常,它就是不容易玩好。ISVARNA相对友好,耳放力气大点小点,哪怕是前端偏点,也都容易出好声。

标题中的一气化三清,这念头就是从这两款封闭式耳机测试中得来的,好的耳放驱动封闭式耳机,是能感觉到,封闭声场内的各种音符,是有“化开”效果的,准确不偏颇,不怪声。Ariadne驱动这两款,一耳朵声音就是化开的,封闭场各部声音很规整,能量均衡准确,细部清晰分明,很有力气,不糊不闷不偏不怪,内在有通透感,挺胸抬头有朝气。也是这部分让我很肯定,这是个很有水平的放大器。

后面又测试了4款开放式耳机,森海的HD800S、HD600,歌德RS1X,以及索尼MV1,都算是爱好者手头比较常见,颇受好评的耳机。

HD800S和HD600测试起来最有意思,得益于三档差别巨大的增益选项,这个耳放下,可以发现HD800S其实是比HD600更容易驱动的,当然也确实HD800S更易驱动的同时,音质上限也更高。

Ariadne使用中档增益,可以把2款耳机都驱动的很完满,高、低档在我看来都不是合适的。森海相对严肃和板眼的声底风格,有所变化,HD800S听起来更有活泼的感觉,而不是一如既往的不苟言笑和衣冠楚楚,属于顶级素质下加持了一些灵动风格。而HD600本身带些活泼灵动的声底,在Ariadne的加持下,听到的更多是音符“化开”感,整个声音场景打开的更加充分,更为通透和自然灵动,更像是顶级风格下,为声底硬素质做更多加持。蛮有趣的。

Ariadne推歌德RS1X也好玩,很多人提起这款是歌德里面最偏中性和严肃的,单元素质很高,音色相对其它歌德,反倒没那么浓郁,甚至有些寡淡。测试发现,Ariadne声底非常周正,没有杂乱的音染和RS1X本身进行对冲而变得偏颇。结论是RS1X单元得到高素质特点,得到了最大化发挥的同时,风格上因为Ariadne给RS1X带来了很美式的“活泼、灵动”感,使得RS1X反倒更接近老歌德的美系动感音质,更有歌德气质。不过因为Ariadne调音偏中性,并没有给RS1X额外增加歌德粉丝们耳熟能详的那股子“浓郁感”。额外的,虽说RS1X据说好推,实测也是使用中档增益最合适。

而索尼MV1呢,更好推对吧,但实测还是使用中档增益最合适。不过这款其实最没什么说头,一方面感觉推饱了,声音很能打得开,细节素质满满;另一方面会单纯觉得听啥都好听,哪哪都挺到位,难免成为2千块耳机的标杆作品;最后可能是,还能识别到索尼调音的,确实有难以名状的索尼味的。

前级功能是我必须要用的,不过手头Ariadne前级输出是RCA口,以至于我才发现我的Barefoot有源音箱没有RCA,最后还是用的转接头,而且我手头也没有特别满意的RCA线。即便如此,Ariadne前级输出的“化开”感,依旧非常明确,超高素质,高透明度,细微动态变化清晰有力,中性的音色表达,活泼的声底风格,和耳机部分的测试,在音质提升方面,有明确的“统一性”。

嗯,到这里可以算测试完毕了。Ariadne声音特点如下:

就声音硬素质而言,这货很强,煲开后基本都能听出,独立放大器产品,为耳塞、耳机、有源音箱,甚至后端功放等器材,带来清晰可闻的音质提升。模糊的细节变得清楚,更多声音细节可以被拾取到,音符之间层次分明,细小的声音变化和动态充耳可闻,为此带来的,轻易就可以察觉到的,音场整体透明度和聆听通透感,一切都变得清晰明朗,所以我怎么听都觉得Ariadne是可以把声音“化开”的放大器。

就音色而言,坦诚来说我一直在试图寻找Ariadne是否对声音存在染色效果,也在实测中偶尔是会察觉到额外的声音色彩,但手头器材众多,试了很久,终归觉得声音色彩大概率来自解码器、播放器等前端产品,Ariadne本身走的是中性无染的调音路数。

如今的测试我会更加细分出一点,就是声底风格,这样更为严谨,Ariadne在我看来是可以察觉到自己的声音风格的,透明、灵动、活泼开朗,有阳光和健康感。(并不复杂对吧。)

嗯,最后终归要总结下,音质上是一气化三清的硬核高素质表现;

三档增益,超级富裕的驱动力余量,通吃各种耳机、耳塞的同时,也留足了不同增益下的各种声音风格,供用户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

一万三千元的价格,自带光污染,没有遥控器,不能同时接驳耳机和有源音箱,也是他自己的性格。

大概,以上。

来源:耳机俱乐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