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属于“艺术加工”,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属于“艺术加工”,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夜深了,万籁俱寂,城市的灯光逐渐熄灭,可有些人却辗转反侧,眼睁睁看着天花板——这场夜晚的拉锯战,究竟何时能结束?
45岁的苏州女子王女士,就深陷这样的困境。最初,她只是偶尔睡不着,后来,失眠像一只赖皮狗,怎么赶都赶不走!
她的黑眼圈比化妆刷还勤快,精神状态也像被掏空的蓄电池,白天犯困,晚上清醒,整个人处于“半死不活”的模式。
医生给她开了艾司唑仑,一种常见的助眠药,属于苯二氮卓类镇静催眠药。她欣喜若狂,终于可以好好睡觉了。可5个月后,她的身体状况,竟然让她自己都大吃一惊……
长期服用艾司唑仑,真的安全吗?它是“救命稻草”,还是“温柔的陷阱”?让我们一起揭开答案。
艾司唑仑,听起来像个高科技名词,但它其实是苯二氮卓类的一员,俗称“安眠药”家族的老成员。它的作用很直接——让大脑“慢下来”,通过增强γ-氨基丁酸(GABA)神经递质的作用,达到镇静、催眠效果。
简单来说,它就像给大脑按了一个“暂停键”,让你从焦虑、紧张的状态中解脱出来,顺利入睡。
但问题来了,“暂停”太久,会不会再也启动不了?
王女士刚开始服药的那几天,简直是天堂。她的睡眠质量飙升,早上起来精神焕发,甚至觉得自己年轻了好几岁。可一个月后,她发现不吃药,根本睡不着了。
“这药,离不开了。”她心里咯噔一下,可又安慰自己:“医生开的药,能有多大问题?”
可接下来的几个月,问题一个个冒出来——
白天精神恍惚,像断电的机器人。以前的她,精力充沛,手脚麻利。可现在,总觉得脑子像泡了水的棉花,反应迟钝,注意力涣散。上班时,同事说的话要过几秒才能反应过来,像是WiFi卡顿的网速。
以前她是“活体备忘录”,家里亲戚的生日、超市打折日都记得清清楚楚。可最近,她连自己刚买的东西放哪了都想不起来,甚至有次回家站在门口输密码,怎么都想不起来家里的门锁密码。情绪起伏不定,动不动就想哭。
以前的她,性格温和,凡事不急不躁。可最近,她对孩子的作业辅导一点耐心都没有,丈夫随口说了一句“饭有点咸”,她立刻泪崩,觉得自己“被全世界抛弃了”。戒断反应:停药后,失眠比以前更严重。
她尝试停药,可停药第一天,她发现自己整夜未眠,第二天,心慌、手抖,甚至有点胸闷。她吓坏了,赶紧吃回药,才稍微缓过来。
艾司唑仑,真的能安心长期服用吗?
艾司唑仑,属于苯二氮卓类药物,这类药物的“成瘾性”早已被多项研究证实。
一项由《中华精神科杂志》发布的研究指出,长期服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可能导致认知能力下降,并增加阿尔茨海默症的风险。
简单点说,长期吃这类药,可能让你的大脑“提前退休”。
世界卫生组织(WHO)也曾明确指出,苯二氮卓类药物不建议长期使用,一般不超过4周,最多不超过8周,否则容易产生依赖性,甚至出现戒断反应。
王女士的悲剧,并非个例。
其实,失眠不是病,而是身体在向你“报警”——可能是焦虑、压力、作息紊乱在捣乱。
药物只是“止痛片”,不能治本。长期依赖安眠药,就像用支架撑着一座快塌的房子,表面看似稳固,实则隐患重重。
那有更安全的方法吗?当然有!
如果你已经服用了安眠药,想要安全停药,可以试试以下方法:
逐步减少剂量,而不是突然停药直接停药容易出现“戒断反应”,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每周减少药量,让身体慢慢适应。调整作息,建立“睡眠仪式”
晚上10点后,放下手机,泡脚、听轻音乐、看纸质书,给大脑一个“该睡觉了”的信号。
运动是最天然的“安眠药”研究表明,每天快走30分钟,能提高褪黑素分泌,让你更容易入睡。用“CBT-I 认知行为疗法”替代药物
这是一种经过科学验证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改变对睡眠的负面认知,帮助患者恢复自然睡眠能力。
睡眠,不是靠药物“催”出来的,而是靠身体的自然节律调节的。王女士的经历,是很多失眠患者的缩影。她的5个月,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短期服药可以,长期依赖不可取。
如果你也被失眠困扰,不妨换个方式,让身体自己学会入睡。真正的健康,不是依赖药物,而是让身体回归自然。
希望每一个睡不着的夜晚,都能变成温柔的梦乡。
来源:宋医生健康讲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