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基础胰岛素,使用过程中如何动态调整?医生为您讲清楚

360影视 2025-02-08 19:37 3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糖尿病是一种全球范围内高发的慢性疾病,而胰岛素治疗是血糖管理的关键手段之一。在众多胰岛素类型中,基础胰岛素扮演着重要角色,它能够帮助患者保持全天稳定的血糖水平。而许多患者在使用基础胰岛素时,往往遇到剂量调整的难题。

如何精准调控基础胰岛素,确保血糖稳定,同时避免低血糖的风险?这篇文章将带您深入了解基础胰岛素的作用机制,并提供科学合理的调整策略,让您的血糖管理更加得心应手。

基础胰岛素(Basal Insulin)是指长效或超长效的胰岛素,它的主要作用是模拟人体健康状态下胰腺持续分泌胰岛素的功能,以维持空腹血糖的稳定。

健康人的胰腺会在一天24小时内持续少量分泌胰岛素,以抑制肝糖输出,避免空腹血糖过高,而进餐后则会额外分泌大量胰岛素来应对血糖升高。

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β细胞功能完全丧失,必须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来维持血糖。

而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尽管早期可以通过口服药物控制血糖,但随着病程进展,胰岛功能逐渐衰退,许多患者最终也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其中基础胰岛素往往是首选方案之一。

目前常见的基础胰岛素包括:

甘精胰岛素(Insulin Glargine):如来得时(Lantus)、多糖(Toujeo),作用时间可达24-36小时。

地特胰岛素(Insulin Detemir):如诺和平(Levemir),作用时间约为12-24小时,需要一天注射1-2次。

德谷胰岛素(Insulin Degludec):如Tresiba,其作用时间可超过42小时,能够提供更加稳定的血糖控制。

这些基础胰岛素的特点是在体内缓慢释放,使血糖保持平稳,避免因胰岛素波动而引发的血糖过高或过低。

基础胰岛素的剂量调整是血糖管理的关键。

如果剂量不足,空腹血糖会升高;如果剂量过高,则可能引发低血糖,尤其是在夜间。

患者需要密切监测血糖,并根据以下几个指标判断基础胰岛素剂量是否合适:

空腹血糖:理想的空腹血糖应该控制在4.4-7.0 mmol/L之间。

如果经常超过7.0 mmol/L,则可能需要增加基础胰岛素剂量;如果低于4.4 mmol/L,则可能需要减少剂量。

夜间血糖变化:如果睡前血糖正常,但早晨空腹血糖偏高,可能是“黎明现象”或“苏木杰现象”导致,需要区别对待。

全天血糖稳定性:基础胰岛素的作用是维持全天血糖的平稳,而不是处理餐后血糖。

如果餐前血糖波动较大,可能需要调整基础胰岛素或搭配餐时胰岛素使用。

基础胰岛素的调整应该遵循“小幅度、逐步调整”的原则。

一般建议每次调整剂量不超过2-4单位,并观察3天以上再评估效果。

过于频繁或幅度过大的调整,可能会导致血糖剧烈波动,增加低血糖风险。

如果早晨空腹血糖持续偏高,可以尝试增加基础胰岛素剂量。

但如果增加剂量后出现夜间低血糖,则可能是剂量过大,需要适当减少剂量或调整注射时间。

建议患者使用血糖仪或动态血糖监测(CGM)来记录全天血糖变化。

如果发现某个时间段血糖异常,可以据此调整基础胰岛素剂量。

如果午夜血糖正常,而清晨血糖升高,可以考虑是否存在“黎明现象”,并相应调整胰岛素剂量或注射时间。

饮食、运动、情绪等因素都会影响血糖水平。

如果近期饮食摄入减少或运动量增加(如每周进行140分钟的有氧运动),可能需要减少基础胰岛素剂量,以避免低血糖。

如果近期压力增大、睡眠不足或感染生病,胰岛素需求可能增加,需适当调整剂量。

中医认为,糖尿病(“消渴症”)的发生与“阴虚燥热”“气血失调”密切相关。

基础胰岛素的作用类似于“补阴”,能够减少内热,维持机体阴阳平衡。

肝脏在糖代谢中扮演重要角色。

中医讲究“肝主藏血”,如果肝气郁结或肝火旺盛,可能导致血糖波动。

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胰岛素的也可以通过调理肝脏功能来辅助稳定血糖。

例如:

饮食调理:苦瓜、山药、桑叶、黄芪等食物有助于降糖,可适量摄入。

情绪管理:避免焦虑、压力过大,以免影响血糖调控。

穴位按摩:按揉太溪穴、足三里,有助于调节脾肾功能,改善血糖代谢。

结语

基础胰岛素在糖尿病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如何精准调整剂量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过程。

患者需要结合自身血糖监测数据,逐步调整剂量,以达到最佳的血糖控制效果。

结合中医理念调理肝脏、改善体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辅助血糖稳定。

糖尿病管理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需要耐心和科学方法的过程。

希望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血糖管理方案,拥有更健康的生活。

信息来源: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指南》

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

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来源:谭医生健康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