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的五个常见问题:基于五篇C刊论文发表前后的比较

360影视 2025-02-09 00:02 3

摘要:文献综述的推理过程,也是证明论文研究问题价值的过程。很多论文常因“研究问题缺少创新性”被退稿,原因就在于文献综述的推理过程存在谬误,影响了研究问题的推导。然而,很多作者常常“当局者迷”发现不了自己论文的推理谬误。因此,这里我们结合《学会提问》这本著作关于论证谬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文献综述的推理过程,也是证明论文研究问题价值的过程。很多论文常因“研究问题缺少创新性”被退稿,原因就在于文献综述的推理过程存在谬误,影响了研究问题的推导。然而,很多作者常常“当局者迷”发现不了自己论文的推理谬误。因此,这里我们结合《学会提问》这本著作关于论证谬误的观点,及5篇初稿处于普刊水平,但经过几次修改,最终发表在CSSCI来源期刊的论文,介绍5种文献综述常见的推理谬误及修改策略,供写作者参考。

此处选择的5篇C刊论文包括《人工智能、要素禀赋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来自中国208个城市的经验证据》(《经济与管理研究》2023年第4期)《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公益性实现的影响因素——扎根理论分析》(《高等教育管理》2024年第3期)《外出打工率对农户教育支出的影响——基于人力资本投资激励效应》(《人口学刊》2024年第5期)《国际体育组织问责的制度性困境与纾困之道: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4年第10期)《智慧教学“知识过载”的积极理解——基于认知弹性理论的视角》(《电化教育研究》2024年第8期)。

选择上述5篇论文,主要有以下考虑:(1)它们来自不同的学科,可以反映不同学科普遍存在的问题;(2)它们的初稿虽然质量不高,但经过几次明显的修改,均得以成功发表C刊。修改经验可供普通作者学习借鉴。

一、 轻率概括

轻率概括是指基于不充分的样本或证据做出的概括。比如《人工智能、要素禀赋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来自中国208个城市的经验证据》(《经济与管理研究》2023年第4期)这篇论文,写作文献综述时,作者指出“虽然近年来现有文献对人工智能与制造业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但整体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仍存在些许不足,有待进一步拓展”。在这个观点中,作者直接将批评的焦点指向“整体研究”,说明整体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然而,根据知网文献的数据,人工智能与制造业发展的研究已有不少,早已不是“探索阶段”。作者提出的这一观点,未能反映整体情况。

那么如何避免轻率概括呢?从作者发表后的论文来看(见下图),作者将上述表述中“整体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修改为了“人工智能影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效应和路径的研究结论不尽相同”,将“仍存在些许不足”修改为了“此前研究在该问题上尚未达成共识”。也即,作者在上述内容的基础上,新增了前沿文献,并调整了对这些文献的总结概括。

二、 乱扣帽子谬误

乱扣帽子谬误是指错误地以为因为给某个特定事件或行为起了个名字,所以合理解释了这一事件。比如《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公益性实现的影响因素——扎根理论分析》(《高等教育管理》2024年第3期)这篇论文,在写作文献综述时,“缺乏对其影响因素的系统分析。因此,在国家大力发展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政策导向下,坚持公益性办学方向,系统探讨我国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公益性实现程度的影响因素,符合国家对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宏观制度设计和非营利性民办高校自身发展的现实需求”,作者将“影响因素分析”归因为“政策导向”,这样的解释过度简化了问题,阻碍我们了解更深度的解释。

结合作者发表后的论文内容来看(见下图),作者将上述政策导向调整为“这导致民办高等教育在现实中逐渐形成了‘营非不分’的局面,使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公益性备受质疑,违背了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政策的初衷……”,在修改的解释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公益性”出现了紧迫问题需要解决,同时这样的表述,也帮助作者有效提升了论文质量。

三、 因果谬误

因果谬误是指因为事物之间有关联,或因为两者同时存在,即认为二者具有因果关系。比如《外出打工率对农户教育支出的影响——基于人力资本投资激励效应》(《人口学刊》2024年第5期)这篇论文,在写作文献综述时,作者指出“现有文献往往将农户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看作是恒定不变的。[2]在这一基本假设下分析中国农村的发展路径,显然不符合快速发展的中国社会现状”,即作者认为“农户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恒定不变”不符合快速发展的社会现状,然而这两者有关联吗?或者说社会快速发展,农户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会变化吗?这是有待斟酌的。

结合作者发表后的论文内容来看(见下图),作者重新调整了上述归因,比如将“重视程度恒定不变”改为“具有显著的同群效应”,并将“不符合快速发展的社会现状”改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邻近农户行为的影响”,即找到了已有研究作出上述观点,所隐含的假设,从而分析了假设背后的原因。

四、 循环论证

循环论证是指结论由同一个结论来“证明”(只是表述不同)。比如《国际体育组织问责的制度性困境与纾困之道: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4年第10期)这篇论文,作者研究的是“国际体育组织问责的制度性困境”,在通过文献综述推导该研究问题时,作者指出“由于缺乏全面和深入地研究,导致对国际体育组织所面临的问责制度性困境理解仍然模糊不清”,也即已有研究存在不足,导致了对本文研究问题的解释模糊不清,所以本文将研究这一问题。在这个观点中,作者用以提出问题的理由,只不过是研究问题的重复而已,论证说服力不足。

从作者发表后的论文来看(见下图),作者将上述表述“导致对国际体育组织所面临的问责制度性困境理解仍然模糊不清”调整为“然而,如何消除协商制度性问责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固有张力仍存在难点,微观个体的行为对组织的影响亟待进一步研究。”,即作者明确指出“制度性问责过程的复杂性和固有张力”是已有研究存在的难点问题。所以在文献综述推导研究问题时,应该明确指出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五、 偷换概念谬误

偷换概念是指在论证中关键词语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含义,一旦不同含义之间的转换被认出来,这个论证就讲不通了。比如《智慧教学“知识过载”的积极理解——基于认知弹性理论的视角》(《电化教育研究》2024年第8期)这篇论文,在写作文献综述时,作者指出“例如徐敬青、崔平等学者认为智慧教学使教学活动突破时空、物质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使得学习者获取知识越来越便利……片面化地将智慧教学视为传播知识的载体,这势必会成为深入理解智慧教学“知识过载”现象的障碍”,在这个观点中,作者批评已有研究“片面化地将智慧教学视为传播知识的载体”,但从作者梳理的文献观点来看,研究者似乎更倾向于表达“智慧教学可以使知识获取更便利”,并未体现出“将智慧教学视为传播知识的载体”,存在偷换概念的倾向,这显然说不通。

从作者发表后的论文来看(见下图),作者将“片面化地将智慧教学视为传播知识的载体”改为了“片面理解‘过载’定义”,解释了片面理解“过载”定义的后果,即“会成为深入理解智慧教学知识学习效果的障碍”,从而让文献综述的逻辑更通顺。

六、 小结

以上我们结合C刊论文发表前后的修改情况,介绍了5种文献综述常见的推理谬误。当然,以上并不是文献综述推理过程中所有的出错方式,但是为大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因为当我们识别谬误后,可以更具批判性地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同时,在开始关注“谬误”后,大家也有很大概率对文献综述可能出错的地方保持警醒,从源头上避免推理谬误的发生。

(本文首次发表在科研写作研究所网站,2025.2.5)

来源:永大英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