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腹部痒,医生用镊子夹出16只阴虱!原来阴虱有6种传播途径

360影视 2025-02-10 02:24 3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王大爷今年55岁,最近总觉得腹股沟(大腿根部)痒得厉害。

起初,他以为是天气热,出了汗才痒的,可是洗了澡、换了干净的裤子,甚至擦了点止痒药膏,痒感还是没消失,反而越来越厉害,甚至晚上睡觉都被痒醒。

忍了半个月,实在受不了,他才去医院就诊。

医生检查后,用镊子在他的腹毛里夹出了16只阴虱

王大爷顿时吓出一身冷汗,连忙问医生:“这到底是什么东西?怎么会长在我身上?”

医生告诉他,这是一种叫阴虱的小虫子,专门寄生在人类的体毛上,以吸血为生,会让人奇痒无比。

阴虱到底是怎么来的?它会通过哪些方式传播?又该如何治疗和预防呢?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聊聊这个让人浑身发痒的话题。

阴虱,一种寄生在人类毛发上的寄生虫,个头很小,只有芝麻粒大小,用肉眼不容易发现。

它的颜色偏黄褐色,有点像小螃蟹,爪子特别擅长抓住毛发,紧紧地附着在毛发根部,不容易被冲掉。

阴虱专靠吸人血为生,当它叮咬皮肤吸血时,会分泌一种唾液,这种唾液能让血液不凝固,还会引起皮肤的过敏反应,导致剧烈的瘙痒。这种痒是持续性的,特别是在夜间,睡觉时更明显,甚至会影响休息。

长时间不治疗,阴虱还会在皮肤上留下蓝灰色的小斑点,这些是虫子叮咬后留下的痕迹。阴虱的粪便也会沾在内裤上,严重的甚至会造成皮肤发炎、破溃,甚至感染其他疾病。

很多人误以为阴虱只有性接触才会传播,其实不然,阴虱的传播方式远比大家想象的要多。以下6种情况,都可能让你“中招”:

1. 亲密接触传播

这是最常见的传播方式,主要发生在伴侣之间,无论是夫妻还是情侣,如果其中一人感染了阴虱,另一人很容易被传染。因为阴虱会通过皮肤接触快速移动,从一处毛发爬到另一处。

2. 共享毛巾、床单、被褥

很多人喜欢和家人共用毛巾、被子、枕头,但如果其中一人感染了阴虱,这些物品上就可能残留阴虱或其卵。阴虱能在离开人体后存活1-2天,如果别人接触到这些物品,就可能被传染。

3. 穿了别人的内裤、泳裤

有些人外出旅行时,忘记带换洗衣物,就借别人的内裤或泳裤穿,结果不小心染上了阴虱。因为阴虱喜欢藏在贴身衣物上,特别是潮湿、温暖的环境,它们可以存活很长时间。

4. 公共浴室、泳池的座椅

公共浴室的长凳、泳池边的座椅,或者公共浴巾,如果卫生条件不佳,也可能成为阴虱的藏身之地。当你坐在上面时,阴虱可能会悄悄爬到你的体毛上,从而感染。

5.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有些长途大巴、火车的座椅,特别是毛绒座椅,如果没有定期清洁消毒,也可能成为阴虱的温床。当你坐下时,阴虱有可能附着在衣服上,进而转移到你的身体上

6. 养宠物?不会传播,但毛毯要注意!

阴虱不会寄生在猫狗身上,它们只会寄生在人的毛发上。如果宠物经常趴在你的床上、沙发上,可能会把黏在毛发上的阴虱卵带到你的床单或衣服上,从而间接传播。

如果不幸感染了阴虱,不用太过惊慌,阴虱不是绝症,完全可以治愈。关键是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彻底清除

1. 使用杀虱药物

目前,药店里有除虱洗剂,比如含有苯扎氯铵、百部酊、马拉硫磷等成分的洗液,可以有效杀死阴虱。使用时,要涂抹在感染部位,保持10-20分钟后再冲洗干净

如果感染严重,医生可能会开一些口服药物,帮助杀死体内的寄生虫。

2. 剃毛是最快的办法

阴虱主要寄生在毛发根部,剃掉毛发是最直接的清除方法。特别是腹股沟、腋下、肛周等部位的毛发,剃掉后再配合药物治疗,效果更佳。

3. 彻底清洗衣物和床上用品

所有贴身衣物、床单、被罩、枕套等,必须用热水(60℃以上)清洗,然后在阳光下曝晒,或者使用高温熨烫,确保彻底杀死阴虱和虫卵。

4. 避免重复感染

治疗期间,伴侣也要一起检查和治疗,否则即使自己治愈了,也可能再次被传染。

第一,保持个人卫生。每天洗澡,勤换内裤,特别是夏天出汗多,更要注意清洁。

第二,不与他人共用个人物品。毛巾、内裤、床单、枕头等,一定要专人专用,避免交叉感染。

第三,外出住宿要注意卫生。住宾馆、招待所时,先检查床单是否干净,最好自带毛巾和贴身衣物。

第四,出现瘙痒不要拖延。如果发现腹股沟、腋下、肛周等部位瘙痒难忍,并且瘙痒时间较长,就要尽早就医,避免阴虱繁殖扩散。

结语

阴虱虽小,但带来的困扰却不容小觑。如果腹股沟长时间瘙痒,千万别掉以轻心,及时检查,科学治疗,才能彻底摆脱它的困扰。

希望大家都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远离阴虱,享受健康生活!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资料:

《寄生虫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皮肤病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www.chinacdc.cn)

《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来源:医学科普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