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睾丸谷’到网红水果:高热量水果如何被包装成减肥神器?

360影视 2025-02-10 09:22 2

摘要:第一次品尝牛油果时,那种独特的口感或许会让人质疑它的“网红”地位,甚至联想到川普打“牛油果牌”的调侃,毕竟连美国也曾全国抵制过牛油果。

牛油果,这个被称作“水果贵妇”的网红水果,实则不过是资本吹起的泡沫。

第一次品尝牛油果时,那种独特的口感或许会让人质疑它的“网红”地位,甚至联想到川普打“牛油果牌”的调侃,毕竟连美国也曾全国抵制过牛油果。

美国抵制牛油果

那么,它究竟是如何逆袭成为网红水果,又为何被称为“美国骗局”,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残忍内幕?今天就让我们揭开牛油果的神秘面纱,探寻这款网红水果背后的残酷真相。

牛油果原名“avocado”,直译过来是“睾丸谷”,名字不太雅观,主要产地在墨西哥。

牛油果产地墨西哥

起初,牛油果商人将其包装成高端奢侈品,但脱离大众消费能力,难以持续发展。

20世纪80年代,美国掀起节食风潮,牛油果因高热量(一颗约三百多大卡)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排除在健康食品范畴之外。

1991年是牛油果命运的转折点,它与美国伟达公司合作。伟达公司在公关界极具影响力,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它都是指定公关公司,斩获许多国际奖项。此后十多年,牛油果销量近乎翻了十倍,这离不开伟达公司的史诗级营销。

牛油果十年间销量近乎翻了十倍

伟达公司的营销流程可分为认知、认可和认购三个阶段。

一开始,牛油果与伟达公司设计了“牛油果先生”的形象,并安排其登上全国收视率最高的脱口秀节目。

“牛油果先生”

“牛油果先生”敲响一位老太太的家门,为她做了一顿牛油果早餐,临走时留下“六月份是加州牛油果月,请尽情享受牛油果”的宣传语,这是典型的节点营销。

通过不断强化“牛油果先生”和“加州牛油果月”的概念,利用时间节点引发群体自发行为,培养消费者的购物习惯。

就像最初人们只有春节集中购物,如今双十一、双十二、618等购物节不断涌现,都是商家创造消费关联点、植入购物“锚点”的手段。

后续,“牛油果先生”不断整合资源,发起征婚活动,频繁出现在电视上,还多次登上《纽约时报》,向大众宣传健康与时尚理念。而让牛油果彻底爆火的关键,是超级碗橄榄球比赛。

2015年,牛油果商人花费450万买下超级碗半分钟广告位,并与橄榄球选手深度合作,将牛油果融入选手食谱,成为观众看比赛的必备食物。

广告

2017年超级碗之夜,美国人吃掉了1.2亿磅牛油果。在社交平台Instagram上,关于牛油果的帖子多达一千多万条。

牛油果爆火并非仅仅因为从众心理,它贩卖的不仅是健康理念,更是一种中产的幻想。

人们省吃俭用买名车名表、给主播打赏送昂贵礼物,都是为了营造某种身份氛围感,牛油果也是如此,以较低价格就能营造中产氛围,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类似利用消费心理营销的例子还有很多。

经济萧条时,大牌口红销量反而更好,一是价格相对亲民,二是能给消费者带来即时的心理安慰。

中产的消费逻辑大多如此,即便没有运动,买了牛油果、代餐和健身卡,就感觉自己能瘦下来;熬夜加班,喝了保健品就觉得能保持健康;买了知识付费课程,即便不看,也觉得为自我提升做了努力,这就是中产的盲目自我感动。新消费正是利用这种心理,用高端人设和氛围感售卖单价较低的商品,如明星同款、网红同款标签,能加速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在资本的推动下,各种网红产品层出不穷,高价奶茶便是常见的例子。从油柑到黄皮,从网红葡萄到车厘子,以油柑为例,这种原本在潮汕地区泡水喝的植物,被奈雪发掘成为网红水果茶“霸气玉油柑”的原料,号称一杯含66颗油柑。

油柑

很多消费者品尝后觉得口感顺滑,官方提示部分人群可能会腹泻,可讽刺的是,有人竟冲着这个“副作用”将油柑当成刮油神器,甚至期望用来减肥,却不知腹泻易导致脱水,危害身体健康。油柑爆火后价格飙升,几年前每公斤约5元,如今涨到25元仍供不应求,不少果农打算扩张种植。

但油柑挂果需两年,届时可能因产能过剩价格大跌,且市场热度能否维持两年也不确定,业内预测其价格可能回归基础水平。

曾经的网红水果百香果也面临类似困境,高价过后价格大幅下跌,热钱快速流动,最终普通原材料供应者成为最大受害者,果农守着果树,难以承受时尚风潮的瞬息万变。

牛油果本身无罪,有罪的是背后的资本。

种植一颗牛油果需要消耗大量水资源,在墨西哥,还因牛油果引发无数暴力冲突,无辜农民时常被枪杀。如果资本将这些残酷真相告知消费者,不知那些追求所谓健康、时尚的中产们是否还会趋之若鹜。当新消费的“工业光”照向普通人,带来的未必是真正的光明。

资本能将牛油果捧上神坛,也能将其他产品推销给我们,通过占据各种媒体渠道,把谎言变成“真相”。

曾经,脂肪含量高的牛油果被包装成健康食品,如今,消费者在海量信息流、竞价排名和跳转页面中艰难寻找真实评价。

资本总是让人们觉得自己缺少什么,诱导人们支付更多金钱购买并不真正需要的东西。越来越多人意识到“高配思维”对年轻人的危害并发出呐喊,但仍有不少人试图通过购买小资产品跻身所谓的中产阶级,可这些产品对大众而言,真的有必要吗?

来源:围炉话古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