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命,被赋予了繁殖能力+生长周期+小部愈功能的自然物质组合形态。有水源+温度适宜的地方就能长出植物、植物丰茂的地方就能滋养动物、植物繁茂+动物成群结队的地方微生物猖獗......自然环境是生命物质存续的基础,不同生命群体互为存续养料的后勤补给员。作为自然生命体
生命,被赋予了繁殖能力+生长周期+小部愈功能的自然物质组合形态。有水源+温度适宜的地方就能长出植物、植物丰茂的地方就能滋养动物、植物繁茂+动物成群结队的地方微生物猖獗......自然环境是生命物质存续的基础,不同生命群体互为存续养料的后勤补给员。作为自然生命体系中综合智商最高的动物生命,自然生命体系中唯有人类是具备按照自主生存意愿、通过主动劳动创造生活消费物资的能力。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自然资源为公、先占先得,地球为自然生命提供栖身之所,水源、土地、阳光、空气等都是自然生命维持生存不可或缺的物质资源。作为唯一具备归纳总结&抽象创新能力的动物族群,人类的一切生存发展依然离不开自然物质。那么,为什么说人类制造的生产劳动辅助工具不能以剥夺同伴的生存权益为荣呢?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农民,翻耕土地+播种植物种子—>收获更多植物果实、牧民,为其它动物搭建窝棚+配给草料+辅助繁殖—>收获其它动物长成的肉+蛋+奶、工人,勘探+开采其它自然物质—>将自然物质锻造成可供人类使用的模样......主动劳作是现代人类社群文明的基础,有人类主动劳作的地方才能滋养人类文明。因此,劳动对象、劳动者、劳动工具是决定人类主动劳动创造能力的核心三要素——
1.劳动对象,人类从事劳动创造的基础,基本包括除人类自身之外的所有自然物质,譬如土地、山林、矿藏、水源、风力、太阳能等等。
2.劳动者,人类自己,不同人类个体的综合劳动创造能力不同,所有人都必须通过接受教育获得主动劳动创造能力。
3.劳动工具,人类加工自然物质形成的、用于提升主动劳动创造能力的辅助用具。
人工智能正在协助极少数人抢夺人类生存领地
好刀切菜快、磨刀不误砍柴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木棍->石器->陶器->铜器->铁器->附带动力机械工具->附带动力智能机械工具【简称人工智能】等都是人类曾经或者正在使用的生产劳动辅助用具,并且每次生产劳动辅助工具被革新都会大幅改变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然而,正如水满则溢、月圆则亏,人类制造的生产劳动辅助工具即能帮助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也能在相当程度上形成劳力竞争。
过犹不及,做事过分和做得不够一样,皆不妥当。智慧港务、智慧物流、智慧农业、智能驾驶、智能工厂、智能客服、智能安防、智能医护、智能金融、智能加油、智能教学......被极少数高智商人群加载自身智力的附带动力机械工具正在不断融入人类生活,并且越来越多原本属于人类的主动劳作职业正在被附带动力智能机械替代。于是我们看到,农业智能化程度最高的东北,粮食产量步步高升、人口生育能力节节下滑;智能化程度相对较高的汽车制造,车辆产能年年创新高、所必须雇用的工人天天都在减少;智能语音上线以来,原本需要的大量人工客服正逐步成为过去式。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播种植物种子收获植食、饲养其它动物为吃肉+取奶、开采其它自然物质可制成生产劳动&生活辅助用具......人类不会漫无目标地从事主动劳作,人类从事一切主动劳作的目标只有一个核心——获得更多可供维持生存的生活物资。相反,那些失去主动劳作能力或主动劳作机会的人则必将陷入生存危局,失去主动劳作能力或主动劳作机会的人便失去了生命自主权,譬如幼小的孩童必须由父母抚养、年迈的老者必须依赖年轻的子女、奴隶的生存权由奴隶主掌控。
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植物果实不会主动滚进人类的肚馕、其它动物不会把自己的肉送到人类嘴边、任何一个人都不会将自己的劳动收获无偿赠与毫无关联的同伴、任何企业都不会将自己的产品无偿&无限地发放给需要使用的人......共同富裕是人类社会的美好愿景,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然而,自然世界的物质不会无止境,可供人类维持生存的资源永远无法触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论语·季氏》第十六篇:“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按资分配、按劳分配是人类生活物资配给结构的核心,掌握优质资源和劳动能力超强的人会在日常生活中逐步拉大相对其他同伴的生活优势,继而酿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巨大生活差距。当然,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压迫,朝代更替便是重新调整人类社会生活物资配给结构的最终极方式。
一个萝卜,一个坑。大规模城镇化的时候,建筑及其相关行业接纳了大量劳动力;对外加工贸易繁荣发展时,工厂和外贸行业接纳了大批劳动力;教育+医疗服务高速发展时,教师和医护人员需求量大。然而,大规模城镇化趋近完成+工业生产附带动力机械智能化+人口生育能力持续多年下滑,当前的城镇就业环境早已无法“消化”掉每年超过1000万人的大学毕业生。
近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对外发布《关于深化家政服务业产教融合的意见》。《意见》提出,普通高校、职业学校要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增设市场急需的家政相关专业,合理安排招生规模。然而,高级干部、行业专家、社会学者们是否有认证计算过,让接受过高等学识学历教育的孩子们,从事没有任何新增生活物资产出的服务行业,它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是否属于可促进社会长期持续繁荣发展的策略?是否应该立法限制人工智能抢夺普通劳动者的生存权益呢?
来源:育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