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行业老龄化,年轻人都跑了,算送外卖也不进厂到底为什么

360影视 2025-02-24 18:43 2

摘要:你能想象前几天的珠海招聘会上,最焦虑的是举着布料样品,还“日结500元”纸板排队等着被“挑”的老板们,据说连续招了好几天,就算给出月入过万的好待遇,也找不到多少人。

你能想象前几天的珠海招聘会上,最焦虑的是举着布料样品,还“日结500元”纸板排队等着被“挑”的老板们,据说连续招了好几天,就算给出月入过万的好待遇,也找不到多少人。

这里出现夸张的招工难,有些老板已经给出到日结七八百的了。

这是咋回事?咱们普通人,一个月能拿个五六千,在我们当地也算是中等偏上的水平了。

据了解,2020年我国制造业人才缺口就已经高达2200万了,近五年平均每年还有150万人离开制造业。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23年外卖骑手数量突破1300万,其中百分五十的人员是来自制造业的转行。

众所周知,中国早就已经是一个“世界工厂”,超大型工厂国家,那是需要有大量的相关工人,但是一位制衣厂经理透露:“90后应聘者几乎是看不到人影的,50岁以上工人占比近四成。”年轻人看不上这工资吗?

我们先看下工资的数据对比:

制造业普工月薪:5000-8000元(包吃住),日均工作10-12小时外卖骑手月收入:8000-12000元(多劳多得),日均工作8-10小时

所以尽管部分制衣厂开出所谓的“日薪500元”的条件,但年轻人仍不为所动。也许是因为你一天要干活的时间更长得多吧,谁受得了。

1.在制造业里,规矩是特别多,因为工厂要讲究的是效率,只有效率高了,工厂才能赚钱,否则就算接到订单,可能还亏本了,毕竟现在业务的利润也是被压得低低的。

而规矩多了就让人难受,甚至有的工厂是会规定需要“机器般的精准”:上厕所需报备、迟到一分钟扣半天工资。相比之下,外卖骑手可自主选择接单时间,这种“把命运握在自己手里”的掌控感,对重视个体价值的新世代年轻人极具吸引力。

2.“在工厂干十年还是普工,送外卖三年就能当站长。”,制造业的上升通道也很窄,你怎么努力,还是摆脱不了“厂妹”,最多就是做个组长这般的“蓝领”。反观外卖行业,算法评分系统让努力与回报直观挂钩,这种“即时反馈”更符合年轻人的心理需求。

3.现在科技发展太快了,今天引进一个机器臂,明天申请一个自动裁剪,也许50个,甚至上百个工人就可能要慌了随时被裁员,年轻人很清醒的意识到:重复性劳动终将被机器取代,而服务业的人际交互,还有些希望。

4.“00后觉得干制衣没前途,这话很真实。”老一辈工人追求“稳定饭碗”,新生代更看重“发展可能性”。某外卖平台数据显示,超过35%的骑手在送餐间隙学习短视频剪辑、电商运营等技能。

5.工厂大多建在郊外,呆久了容易与社会脱节,天天看到各种各样的奇葩也是他们的乐趣之一。

6.厂里的小时工,临时工占比超60%,总体社保缴纳率不足30%。这种“用后即弃”的雇佣关系,加剧了工人的不安全感。反观外卖平台,最近不是也在被迫修正社保缺失的问题了吗?因为关注量大,机会多,而且“多接单多赚钱”的机制提供了缓冲空间。

当曹德旺感叹“年轻人宁愿送外卖也不进厂”,当广州制衣村老板们举牌招工的背影登上热搜,这不仅是制造业的危机,更是中国经济转型的阵痛。

解决之道不在于道德绑架年轻人“回归工厂”,而在于打造值得托付未来的制造业新生态。

毕竟,当工厂里出现更多调试机器人的95后工程师,当制衣设计师在直播间收获百万粉丝,年轻人自会做出新的选择。

来源:银行中心的小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