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全国范围内的甲型流感病例激增,各大医院的发热门诊人满为患,许多患者甚至出现高烧不退、剧烈咳嗽、全身疼痛等症状,让人不禁担忧:
这波甲流为何如此猛烈?比普通感冒严重多少?医生们纷纷提醒,这次流感不同以往,切不可掉以轻心,特别是以下4种食物不要碰,5类环境要远离,否则一旦中招,后悔莫及!
甲型流感(H1N1、H3N2等)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感染,不少患者在感染初期,仅仅是咽喉不适、轻微发热,但往往不到一天时间,症状急剧加重,高烧可达39℃—40℃,伴随剧烈咳嗽、肌肉酸痛、乏力、恶心等,严重者甚至出现肺炎、心肌炎、脑炎等并发症。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的监测数据,今年甲流的流行毒株以H3N2为主,较往年更具攻击性,尤其对老人、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等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威胁更大。
更可怕的是,一些感染者在病情稍有缓解后,误以为已经康复,结果病毒反复发作,拖成了“长期咳嗽”甚至肺部感染,危害不容小觑。
1. 生冷寒凉食物
甲流最忌讳损伤脾胃,而冰镇饮品、生冷瓜果、生鱼片等寒凉食物,会导致体内阳气受损,免疫力下降,使病毒更容易侵袭。
特别是体质虚寒的人,一旦吃多了冷饮,喉咙会更痛,咳嗽更难痊愈。
2. 过甜食物
很多人喜欢在生病时喝蜂蜜水、红糖水,认为能“补充体力”。
但甲流期间,过量摄入糖分会影响免疫细胞的功能,使病毒更容易繁殖,延长病程。
医生建议,这时候喝温开水最靠谱,必要时可适量饮用淡盐水或温柠檬水。
3. 油腻、辛辣刺激食物
烧烤、火锅、麻辣烫等辛辣食物,会加重咽喉充血、水肿,让咳嗽更严重。
而油炸食品则会增加胃肠负担,导致消化不良,使身体恢复变慢。
4. 酒精、浓茶、咖啡
不少人误以为喝酒能“消毒杀菌”,实际上酒精会降低免疫功能,刺激呼吸道,使炎症更严重。
浓茶和咖啡中的咖啡因会导致脱水,让病人更虚弱。
1. 人流密集的封闭场所
商场、电影院、地铁、KTV等人多、空气不流通的地方是病毒传播的温床,稍不注意就可能被感染。
近期尽量减少外出,如果必须前往,一定要佩戴N95口罩,并随时用含酒精的消毒湿巾擦拭手部。
2. 过于干燥的房间
秋冬季节,空气湿度低,病毒在干燥环境下更容易传播。
建议每天在室内使用加湿器,保持湿度在50%左右,同时定期开窗通风,有助于减少病毒浓度。
3. 二手烟环境
吸烟会破坏呼吸道黏膜,使其更容易被病毒侵袭。
而二手烟的危害比一手烟更严重,特别是老人、小孩,长期处于二手烟环境中,容易感染流感,还可能诱发哮喘、肺炎。
4. 医院、诊所等高风险区域
医院是病毒最容易聚集的地方,如果没有必要,非病人尽量减少进入医院。
如果必须就诊,建议全程佩戴口罩,避免接触公共设施后直接用手揉眼睛、摸嘴巴。
5. 长时间熬夜的环境
睡眠不足会导致免疫力下降,使身体更容易感染病毒。
每晚保证7-9小时的高质量睡眠,能显著增强抵抗力,缩短病程。
西医角度看,甲流是一种病毒感染,目前抗生素对病毒无效,但可以使用奥司他韦(达菲)或帕拉米韦来抑制病毒增殖。
医生建议:出现高烧、咳嗽、乏力等症状时,48小时内服用抗病毒药物效果最佳。
中医认为,甲流属于“温病”范畴,病邪多从口鼻侵入,影响肺、脾、胃。
中医治疗以解表清热、化痰止咳、扶正祛邪为主。
可选用连花清瘟胶囊、银翘解毒片、桑菊感冒片等中成药,同时配合生姜红糖水、陈皮泡水,能帮助缓解症状。
拔罐、艾灸太渊穴、足三里穴等,也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加速康复。
1. 保持手部卫生
勤洗手是预防病毒感染的关键。
每次外出回家、咳嗽打喷嚏后,一定要用洗手液或流动水洗手至少20秒,避免细菌传播。
2. 合理饮食,增强免疫力
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柚子、石榴、蓝莓、红枣,能提高抗病毒能力。
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如鸡蛋、豆类、鱼肉,有助于身体恢复。
3. 适量运动,提高抵抗力
每周进行120分钟的户外运动,如慢跑、瑜伽、八段锦等,能增强心肺功能,提高免疫力。
4. 保证充足睡眠
睡眠不足会削弱免疫系统,让病毒更容易入侵。
建议每天晚上11点前入睡,并尽量保持7-9小时的睡眠时间。
5. 接种流感疫苗
流感疫苗并不能100%避免感染,但可以大大降低重症风险,特别是老人、儿童、孕妇、有基础病的人群,建议每年接种一次。
面对这轮来势汹汹的甲流,很多人抱着侥幸心理,结果一旦感染,才后悔自己没有提前做好防护。
4不碰、5远离,加上科学防护,才能真正保护自己和家人!
信息来源: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
《黄帝内经》关于温病的论述
《中华医学会流感预防与治疗指南》
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
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来源:熊医生健康科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