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冬天刚过去,衣服还没来得及彻底收起来,甲流已经先一步杀了个回马枪。
你还在纠结今天是穿短袖还是加个外套,病毒已经在空气里兴高采烈地开派对了。
说实话,每年换季的时候,医院的急诊室都跟春运火车站似的,人多、情况复杂、排队时间长,医生护士们忙得像陀螺。
但今年的甲流,明显有点不对劲,重症的比例比往年高了不少,甚至不少人直接发展成肺炎,最后抢救不过来。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是真的有不少人因为它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先别急着转移注意力,今天这篇文章很重要,这8件事,最好少做点,能避开的风险就别硬碰。
有些人对流感的认知,还停留在“多喝热水”这个致命误区里。是的,热水能治的病,大概只有“心灵受伤”这一项了。
真正的甲流,可不是普通感冒,它干起坏事来,丝毫不手软。
拿2009年的H1N1流感来说,全球范围内直接或间接死亡的人数超过28万人(来源:WHO)。甲流的攻击目标往往是免疫力较差的人,比如老人、孩子、孕妇,甚至有基础病的人。
但别高兴得太早,年轻人也不是铁打的,严重起来,一样能让你在床上躺个半个月,甚至进医院抢救。
最糟糕的是,甲流的“隐藏技能”是诱发肺炎、心肌炎、脑炎这些并发症,而这些,才是最容易致命的罪魁祸首。
所以别再用“扛一扛就好了”这种心态对待流感了,真的有人就因为这个念头,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有人觉得发烧了就该硬抗,说什么‘烧一烧能把病毒烧死’。
但问题是,病毒没被烧死,你先晕过去了。
甲流的关键治疗窗口是48小时,在这个时间点内使用抗病毒药物,比如奥司他韦(Tamiflu),能有效缩短病程,降低重症风险。
但很多人呢?一开始扛着,等到高烧40℃、呼吸急促了,才想起来去医院。
还有一种极端情况,乱吃药,能囤的全囤,能吃的全上。抗生素、退烧药、中药、感冒冲剂,恨不得把家里的药箱翻个底朝天。
但问题是,抗生素对病毒根本没用,过量使用退烧药可能会导致肝损伤,中西药胡乱搭配更是容易出问题。
正确的做法是:
· 发病48小时内,尽快就医,医生会根据情况决定是否使用抗病毒药物。
· 退烧药按需使用,不要频繁交替服用不同种类的退烧药。
· 多休息、多喝水,给身体一个恢复的机会。
甲流最喜欢攻击免疫力低的人,而熬夜,简直是免疫系统的头号公敌。
你以为自己是夜猫子,其实是免疫力在哭泣。
有研究表明,长期熬夜会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下降,T细胞减少,炎症因子增加,直接让身体变成病毒的天堂。
所以你以为自己“扛得住”,其实是身体已经在悄悄放弃挣扎了。
说白了,熬夜=主动给病毒开门,你还指望它进来之后客客气气的?
每次流感一来,总有那么一批人,开始疯狂推销各种“祖传秘方”。
说喝姜汤能发汗退烧,吃大蒜能杀病毒,甚至有人觉得喝点白酒,病毒就被“消毒”了。
问题是,甲流病毒可不认识这些“民间秘方”。
姜汤确实能让你出汗,但流感导致的发烧,主要是免疫系统在和病毒作战,而不是你“出汗不够”。大蒜有抗菌作用,但对病毒基本没什么影响。
但问题是,甲流病毒跟新冠类似,主要通过飞沫传播,而口罩,恰恰是最有效的防护手段之一。
研究表明,正确佩戴口罩可以有效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尤其是在密闭空间内。
但现实中,很多人戴口罩的方式堪称离谱:鼻子露在外面,或者重复使用好几天,甚至干脆只挂在下巴上,当个装饰品。
如果家里有人得了甲流,最好的保护方式就是:
· 病人戴口罩,减少病毒扩散
有些人,生病了还坚持上班,觉得自己是“敬业模范”。
但问题是,带病工作,害自己,还害同事。
甲流病毒的传染性非常强,一个喷嚏可以让周围的人都“中奖”。
如果你硬撑着去上班,结果可能是办公室集体倒下,老板看着你都要流泪。
甲流如果不及时休息,可能会发展成肺炎、心肌炎,甚至引发其他并发症。
生病了就老老实实在家休息,别拿命换KPI。
甲流最怕的,就是“一个人带回家,全家一起倒”。
尤其是家里有老人、小孩、孕妇的,一旦被传染,后果可能比你想象的更严重。
家里有人得了甲流,务必做好防护措施:
很多人对流感疫苗有误解,觉得“打了也不能100%防住,还不如不打”。
但问题是,疫苗的意义,不是让你完全不得病,而是降低重症和死亡的风险。
研究表明,接种流感疫苗可以降低50%以上的流感相关住院风险。
对于老人、小孩、孕妇和慢性病患者来说,打疫苗可能是避免重症的唯一保护伞。
甲流真的不是小事,这8件事,能少做就少做。
健康这东西,失去了才知道珍贵。
参考文献:
1. 世界卫生组织(WHO):甲型流感相关全球病例统计
2.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流感疫苗的有效性研究
3. 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睡眠与免疫系统的关系
来源:李医师科普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