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月22日,北京一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发视频称,用DeepSeek帮忙诊断一位超复杂脑瘤患者的病情,它仅用18秒时间,给出了一份令人惊艳的答卷,这位主任医师表示,DeepSeek对于这种比较深入的问题,至少它的水平相当于一个省级三甲医院专家的水平,患者用它应该

DeepSeek的横空出世,就像一颗深水炸弹,在各行各业掀起了惊涛骇浪。
一鲸起而万物生(DeepSeek的企业LOGO是鲸鱼),医疗行业同样被其深远影响。
主任称DeepSeek有三甲医院专家水平,医生大呼天塌了
2月22日,北京一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发视频称,用DeepSeek帮忙诊断一位超复杂脑瘤患者的病情,它仅用18秒时间,给出了一份令人惊艳的答卷,这位主任医师表示,DeepSeek对于这种比较深入的问题,至少它的水平相当于一个省级三甲医院专家的水平,患者用它应该比较靠谱。

随即,该视频在网络平台爆火,话题词条#医生称DeepSeek有三甲医院专家水平#也登上了微博热搜。然而,DeepSeek带给医疗界的震荡不仅如此——同日(22日),广东一名医学博主在网上发帖称,自己为病人开出治疗方案,对方查询DeepSeek后提出质疑,气得他又查了一遍指南,结果发现指南更新了……他崩溃的自嘲道“天塌了”。在网上,亦有不少同行表示,病人会拿着DeepSeek的查询结果和医生“对线”,甚至直接拿着它的诊断方案找医生开药……这些情况不禁让医生担忧起来——感觉离下岗的时间不远了。此情此景下,医疗从业者萌生危机感很是正常————前有知名医学博主、主任医师对其称赞有加,后又收割到患者、家属的信任膜拜,中间还有医学生的无奈呐喊“三年规培不如AI训练三个月”……这一切似乎都表明着AI对医疗行业的“致命威胁”。但事实如此吗?其实不然。AI是工具,它可以是辅助者,但不会是取代者,特别是对于有着较强专业壁垒和强调人文关怀的医学。这一点,DeepSeek本身也看得很透彻,它表示:技术进化的终极目标应是构建更为人性化的医疗,而非追求冰冷的替代。正视AI:不应过度神话,也不应抗拒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应该去看向更远的地方,而不是沉溺、神话于它的庞大,抑或是诋毁、抗拒它的成就,从而忽视了它本身的价值。无疑,DeepSeek给人类带来的影响是颠覆性的、是意义深远的。但作为人类,我们应该做一个理智的使用者,而非狂热的跟风者。当前,DeepSeek已被多家医院接入使用,它已经在多个领域中发挥价值——湖南省胸科医院正在探索将DeepSeek与耐药治疗领域深度结合,让其在精准评估、数据整合、风险预测以及个性化量化决策支持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湖南省人民医院致力于将DeepSeek深度融入电子病历系统、HIS系统等核心业务平台,为临床决策支持、病历质控、影像分析等多个关键环节提供强有力的智能化支持……上海第四人民医院基于DeepSeek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和深度学习能力,医院已经开始构建医生知识库。该知识库涵盖各种医学专业知识,包括疾病诊断标准、治疗方案、药物信息、医学文献等。可以说,DeepSeek能够在多个医疗场景中发挥光热,为医务人员减压的同时更推进医疗行业的发展。此外,对于患者而言,哪怕只是DeepSeek几秒生成的一个诊疗意见,都可能让他们做到心里有数,从而避免被一些无良医生蒙骗。可即便如此,我们不能在快感中昏了头脑,而应保持清醒,应深刻认识到AI本身的局限性。AI的本质是什么?AI的本质是通过数据和算法模拟人类智能行为的技术系统。它是工具,其核心在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意识或情感。而医学是人学,医道重温度。医学不单纯是一门“技术活”,不是冷冰冰的机器对机器,而是充满伦理道德和人文关怀。换句话说,医者的经验和直觉,以及对患者个体差异甚至顾虑与处境的考虑,都将在治疗决策中起着重要作用。但这些AI做不到,它甚至达不到“望闻问切”这些基本要求。再者,AI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于人类的“喂养”。近日,北京儿童医院首个“AI儿科医生”正式上岗了,在一次多学科远程会诊中,AI医生虽然知识面强大到可怕,但在实例经验面前,存在明显不足——针对一位患鼻翼横纹肌肉瘤的2岁女童,专家们讨论认为应该先做切除手术,再做放疗。但是AI医生给出的建议是先放疗再手术。对此,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主任、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表示:“针对这个病例,AI建议先去放疗,然后再去手术,但是我的决策是这个病人直接要给她做手术,手术以后再放疗,这就是我们的差异。为什么我没有遵循AI的建议?实际上它的建议是完全参考了美国的横纹肌肉瘤的鼻翼型的诊治建议权。AI的知识更广泛,但结合我们在国内治疗的经验,我觉得应该先做手术后放疗,因为孩子太小,如果放疗完再做手术,创伤不容易愈合,这是我们在临床过程当中发现的问题,但是我的经验还没写到书本里,所以没进到AI的‘脑子’里。”我们不能忽视AI其实就是一个海量的全球知识库,它可以用强大的搜索整合能力回答用户的问题,但值得注意的是,它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更不会创造知识,它只是基于现有资料的分析。因此,它的强大来源于人类智慧和经验的“喂养”,当它没有接收到最新的成果时,它想当一个前沿的“搬运工”都不可能。此外,也有专家在实践中发现,“AI对于复杂的病症分析,生成的答案是混乱的,完全不符合诊疗思路。这是因为AI诊疗是搜集海量信息再进行分析,而这些信息的质量参差不齐,导致它出现偏差。”另外,一部分人之所以坚信AI取代不了医生,是因为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所涉及到的法律与伦理问题,目前是无法解决的。湖南出新规:严禁接收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说起AI可能引发的法律问题,最近湖南发布新规,明确阻止了这一潜在隐患。近日,湖南省医疗保障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基本医疗保障定点零售药店管理的通知》,《通知》明确规定——对于互联网医院流转的电子处方,需重点验证开具处方的医师是否为湖南省认证的医保医师,且处方必须通过省级医保电子处方中心流转;医生开具处方应与患者或患者家属进行有效、充分的沟通问诊;严禁接收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湖南省胸科医院副院长何青表示,这一规定实际上是对“依法执业”更严谨的考量。处方必须是具有资质的医生才能开具。AI只能做辅助诊断,最终作出决策和判断的还是医生。小编注意到,《通知》还明确,药师在接收处方时,需严格履行“双审核”职责,这无疑是AI与诊疗深度结合的当下,更好保障患者权益的体现。事实上在以往,我国相关法律法规也对“AI看病开方”表现出审慎态度。北京市卫健委曾在2023年为“AI诊疗”设置红线,要求严禁使用AI生成处方,且人工智能软件等不得冒用、替代医师本人提供诊疗服务。毕竟如果因AI误诊引发纠纷,用户可能面临举证难、追责主体不明确等问题。AI与医生协同发展才是最优解其实,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AI不是来替代你们的,而是来加入你们的。当前,AI作为医生的得力助手,在多个医疗场景中展现出巨大潜力。浙江省中医院接入DeepSeek后,血液内科副主任吴迪炯给记者演示了AI辅助医生诊断病例的过程——医生只要将患者的病历信息输入,平台就会迅速生成一份详尽的病例分析,并给出后续的治疗方案。这期间,医生可以随时进行人机交互更新或补充病历信息,工作效率比原来提高了近一倍。吴迪炯还特别介绍,这一智慧医疗AI助手还是个“全能战士”,能够融会贯通各个科室的知识信息,给出更全面的诊疗方案,甚至有时能替代MDT。而相对于患者使用DeepSeek问诊这一现象,医生在临床上的大力运用则更有现实意义。因为普通人用deepseek,既无法给出全面的病情资料,也无法甄别结论正确与否,他们不具备修正偏差的能力,而医生恰好可以用自己的专业去解决此类问题,从而让AI的价值最大化。DeepSeek自己也表示,医生与AI的共舞不是技术被动适应,而是医学人文精神与数字智能的创造性融合。当医生掌握"指挥数字交响乐团"的能力时,将开启精准医学与叙事医学完美共振的新纪元。最后,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大家一定要积极拥抱变化,多多学习提升,不然你不仅仅会被AI碾压,也会被时代抛弃。责编|亦一 阿泰
封面图来源|视觉中国

热议!多名主任医师发声称“DeepSeek诊断结果惊人,给医生敲响警钟”,AI诊疗会取代医生吗?

78岁患者突发心脏骤停!从误诊到生还,医生的诊断思路为何“错”了?丨医起推理吧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