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大模型行业现状:去年,投资人们还对大模型创业公司趋之若鹜,然而今年,局势却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据晚点发布的《中国大模型生存战:巨头围剿,创业难熬》一文,当前中国大模型行业已不再是六小龙的竞争,而是巨头与创业公司之间的激烈对抗。
当字节跳动、阿里等巨头挥舞着资源与资本的大旗强势入局,那些怀揣梦想的创业公司,究竟是能在夹缝中寻得一线生机,还是只能在巨头的阴影下黯然退场?
中国大模型行业现状:去年,投资人们还对大模型创业公司趋之若鹜,然而今年,局势却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据晚点发布的《中国大模型生存战:巨头围剿,创业难熬》一文,当前中国大模型行业已不再是六小龙的竞争,而是巨头与创业公司之间的激烈对抗。
字节跳动在大模型领域的迅猛发展,给创业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阿里则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展开了一场代理人战争,无论战局如何,都能通过阿里云收获成果。
技术进化的速度和方向,是决定大模型市场格局的关键因素。如果技术进化更快,创业公司或许能凭借前瞻的技术判断和灵活的组织优势,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然而,若技术进化放缓,创业公司将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模型能力带来的体验差异不再明显,大厂在产品生产链条、基础设施、流量和渠道等方面的优势将更加突出。
另一方面,更轻的应用公司可能会对大模型公司构成竞争,它们只需调用全球最好的模型API或使用开源模型进行简单修改,就能开展业务,而且估值和包袱都小得多。此外,技术进化放缓还不利于大模型公司的融资。
开源与闭源,市场竞争的新变量。开源模型的发展,也给大模型创业公司带来了压力。随着Meta、阿里和deep seek等公司贡献出众多优秀的开源模型,许多公司可以直接在开源基础上进行开发,这与大模型创业公司形成了竞争。
在国外,大家讨论中国大模型时,关注较多的是通义的开源系列和deep seek;而在国内,大家更关注Kimi和豆包。这种差异也反映出开源与闭源在市场竞争中的不同影响。
六小龙的发展进程与策略
专注生产力场景,追求智能提升。Kimi的发展策略较为明确,专注于做好Kimi这一产品,聚焦生产力场景,追求智能的最大提升。创始人杨植麟认为,生产力场景与智商提升的关系更大,娱乐社交类产品对智能的需求相对较少。然而,这一策略也使Kimi与字节跳动的豆包等产品正面竞争,面临巨大挑战。
产品策略灵活,多方向探索。MiniMax的产品策略较为灵活,尝试多个方向。其早期产品Glow在2022年下半年就已上线,目前ToC产品重点放在出海产品星野上,同时开放平台的API ToB业务也是重要收入来源。MiniMax在视频模型方面表现突出,受到市场关注。
其他公司:各有侧重,积极探索
零一:今年有诸多调整,明确出海做ToC产品,近期上线了两个AI搜索类产品,还spinoff了一个游戏公司,由联创之一马杰带队。同时,零一也在做ToB业务,针对营销、直播等场景推出更完整的方案。
智谱:一直以来,ToB和ToG都是重点。今年合同收入与去年相近,虽然增长不明显,但在拓展更有质量的B端和G端收入。目前,智谱把重点放在auto GPT相关业务上,发布了第一版和更正式的版本,还与荣耀手机合作,有望在手机端实现更多应用。
捷越:信息相对较少,做了一些C端应用,如歌词爆改机、灵魂提取器等。尽管做出了爆款,但捷越似乎更希望成为ToB公司,不想让爆款带来的流量过多集中在自己身上。
百川:去年王小川想做ToC超级产品,如今则专注医疗场景,避免与巨头正面竞争。医疗场景壁垒高、商业关系复杂,百川在此领域的发展值得关注。
大厂的布局与影响
字节跳动在大模型领域的发展令人瞩目。2023年,字节可能因前期对AI for science方向的关注,在大模型发展上稍显滞后。但自去年下半年起,1号位对大模型的重视,使字节在大模型领域迅速崛起。
字节广泛招募优秀研究者,组建flow部门,汇聚众多产品进行尝试。如今,豆包等产品的表现十分亮眼,给创业公司带来了巨大压力。
阿里在大模型领域的动作也十分激进。阿里云自去年9月吴永明担任CEO后,确定了AI驱动、公共云优先的方向。阿里云搭建了大规模的GPU集群,构建模型服务层,推出通义开源系列,开源模型的下载量和衍生模型数量可观,在全球影响力较大。
此外,阿里在投资上也毫不吝啬,通过投资参与大模型市场竞争,未来火山云和阿里云之间的竞争也备受关注。
腾讯凭借超级APP和大量流量,在大模型领域虽看似后发,但实力不容小觑。微信的流量优势使其在大模型产品推广上具有先天优势,一旦腾讯全力投入大模型领域,必将在市场中掀起波澜。
百度作为最早布局大模型的中国公司之一,技术上有一定前瞻性。然而,其组织架构较为复杂,训练基础大模型、开发ToC产品和提供ToB方案的团队分属不同事业群,跨部门协作沟通困难,影响了大模型业务的发展。
今年,百度在AI领域更受关注的是robotaxi的进展,萝卜快跑在武汉等地的试点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AI应用创业:新的机遇与挑战
近期,十字路口在北京举办的活动,让我们看到了AI应用创业的热潮。多数参与者是做应用的,超过三分之一甚至可能一半的人在做出海应用。
这些创业者很多处于兼职或寻找创业方向的阶段,与典型的VC支持的创业逻辑不同。他们很多人没有融资,用自己的资金或产品上线后的现金流运转,轻装上阵。
AI的发展让超级个体或小规模团队能够做出过去需要大量资金才能完成的事情,启动资金减少,产品上线即可收费,中国创业者做全球市场也更加容易。
然而,AI应用也面临问题,如产品需求可能是一波流,难以持续,而且大家对AI应用爆发的预期过高,实际发展可能未达预期。
但不可否认的是,AI应用领域充满活力,新的产品和应用不断涌现,recraft、cursor等产品给用户带来了全新的体验,也展现了AI应用的巨大潜力。
中国大模型市场的战争仍在继续,巨头与创业公司都在努力寻找出路。无论是技术突破、产品创新,还是商业布局,都将深刻影响着大模型市场的未来走向。
来源:老汪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