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8月,我作为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同其他13名成员一起,响应国家号召,成为了“西部计划”志愿者,来到了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
杨子帆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向学生们展示巴黎奥运会上的中国元素。(受访者供图)
乌鲁木齐晚报编辑部:
2024年8月,我作为华北电力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同其他13名成员一起,响应国家号召,成为了“西部计划”志愿者,来到了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
在我们之前,已经有一批又一批学长学姐踏上西部这片广阔的土地。说起一年的支教经历,他们说:“用一年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
我是江苏人,从小到大,从未来过新疆。我在达坂城中学支教半年了,对这句话,已经有了直观的感受。这里,已给我留下了很多难忘的经历和感受。
我主要从事五年级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如何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学长学姐们连续14年来到达坂城区,他们不仅做好工作交接,也传授宝贵经验:支教,不应该只满足于完成课堂上的教学任务,更应该给学生们创造一片心灵的阳光房和栖息地。
开学后的第一堂课,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向学生们展示巴黎奥运会上的中国元素,通过丰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讲述了中国运动员在赛场上的卓越表现,以及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传播和影响。让学生们了解,中国元素的融入不仅展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也让世界各国人民感受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鼓励学生们今后做到了解世界,更爱中国。
课堂上,当我给学生们介绍到“巴黎奥运会开幕式的烟花表演中,搭载烟花的1100架无人机全都是中国制造”时,大家都拍手欢呼。一位男孩举手说:“老师,我以后也要去研究无人机,为祖国作贡献!”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它能够激发孩子们内心深处的潜能和梦想。
我们学校的研究生支教团服务达坂城区期间,架起书信桥梁,让孩子们和在校大学生通信已经持续十年。这种方式,不仅让孩子们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梦想,也能让他们提前“看看”大学校园、大学生活,感受到外界的关怀和鼓励。
作为这一届研究生支教团的团长,我发动身边人,拓宽了通信的大学,不仅让孩子们的信寄给了华北电力大学的大哥哥、大姐姐们,也能够寄往西安交通大学。
孩子们拿起笔,认真地在信纸上写下自己的心里话。他们有的写下了自己的梦想,有的分享了自己对北京、西安的好奇,有的讲述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还有的表达了对未来的憧憬……
每一封信都是孩子们内心世界的一扇窗,透过这些文字,我看到了他们的纯真、热情和对知识的渴望。每收到一封回信,大家都会相互分享,这些温暖的回音,让孩子们的笑脸更加灿烂。
达坂城区被称为“中国风谷”,经常刮起的风,引来一排排洁白的风机矗立在戈壁,巨大的扇叶缓缓转动,将风能转化成电能送到千家万户。
这和我们专业所学密切相关。课堂上,放学后,在和学生们接触中,我们总会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讲风力发电的原理,讲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孩子们探索的欲望,学习的兴趣。
这段支教经历不仅让我收获了成长,更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力量和意义。
我坚信,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这些种子终将长成参天大树。
华北电力大学学生 杨子帆
来源:新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