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五点半,88岁的周美珍摸黑起身,老旧五斗橱发出“吱呀”一声响。老伴徐国强在薄被里咕哝:“老太婆,粮票早不用了,还去排啥队?”
清晨五点半,88岁的周美珍摸黑起身,老旧五斗橱发出“吱呀”一声响。老伴徐国强在薄被里咕哝:“老太婆,粮票早不用了,还去排啥队?”
“侬懂啥?”她用竹篦子抿了抿银发,“今天小菜场开市,去晚了抢不到带鱼眼珠子大的鲫鱼。”
铁盒从樟木箱底翻出的瞬间,三张1965年的沪粮票粘在盖子上,像三只泛黄的蝴蝶。
1963年深秋,徐国强还是国营棉纺厂的锅炉工。听说三车间新来的“厂花”周美珍低血糖晕倒,他攥着半个月省下的半斤粮票,蹲在医务室门口转悠了三个钟头。
“周同志,拿这个去换鸡蛋补补。”他红着脸递上的粮票边角卷着毛边,背面用蓝墨水工整写着:“每日五点半,锅炉房有红糖水。”
这一递,就递出了六十年的清晨五点半。
婚期定在1965年劳动节,周美珍把陪嫁的蝴蝶牌缝纫机蹬得冒火星。工业券换的的确良布料上,轧出当时最时兴的“梅花扣”旗袍。徐国强蹲在弄堂口,用28张侨汇券换回半斤什锦糖,糖纸都留着叠成红双喜。
婚宴上,邻居王阿婆盯着旗袍下摆惊呼:“小周侬厉害!接缝处轧了六道线,这是要缝牢六十年啊!”
特殊年代,徐国强被派去崇明农场。每月探亲日,他凌晨三点蹬自行车赶回市区,铝饭盒底总藏着指甲盖大的红烧肉。
“呆子!路上摔了怎么办?”周美珍边骂边用缝纫针挑他裤脚的泥。饭盒里油纸包着的肉早凝成白霜,她却吃出了眼泪:“这肉咋是咸的?”
徐国强挠头憨笑:“汗珠子滴进去了。”
2023年钻石婚这天,孙子用手机直播老两口的日常。当周美珍捧出珍藏的铁盒,弹幕突然炸开——
发黄的粮票用苏州码子记着账:
“1971.3.15 省二两油票给玉兰买蛤蜊油”
“1988.6.20 肉票换毛线给国强织护腰”
最底下压着张1993年的《解放日报》,粮票取消的新闻旁,徐国强用红笔批注:“票没了,情分在。”
夕阳把石库门拉出长影,周美珍照例端出葱烤鲫鱼。徐国强突然摸出个红包:“老太婆,现在时兴这个。”
打开竟是张塑封的1965年粮票,孙子在旁边憋笑:“爷爷让我网购的复刻版!”
周美珍作势要打,忽然瞥见票面背面新添了行字——
“2023.10.1 钻石婚纪念,承包玉兰下辈子粮票”
“现在小年轻讲钻石恒久远,阿拉只晓得缝纫机要蹬得牢,粮票要对得上数。”
来源:丫丫红太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