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国人大代表、法学专家王建国连续三年提交《烈性犬只管理条例》提案,要求建立国家级禁养犬名录,并将违规饲养烈性犬纳入刑事责任范畴。
禁狗令真的要来了吗?
这个困扰中国社会多年的难题,终于有了新的进展。
全国人大代表、法学专家王建国连续三年提交《烈性犬只管理条例》提案,要求建立国家级禁养犬名录,并将违规饲养烈性犬纳入刑事责任范畴。
该提案在网络平台获得2000万+次点赞,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8亿次。
一、现行管理体系为何失效?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的荒诞局面,正在成为城市治理的痛点。
根据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数据,2024年全国狂犬病暴露人群达1800万人次,其中因未拴绳导致的恶性事件占比高达67%。
现行《动物防疫法》仅要求犬只佩戴标识牌和牵引绳,但执行效果却差强人意。
北京市民李女士在遛弯时遭遇未拴绳藏獒袭击,导致面部缝了32针。"当时狗主人还在玩手机,根本没意识到危险。"
类似事件在上海、广州等城市频发,但根据《民法典》第1245条,饲养人仅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最高罚款不超过5000元。这种"违法成本低,维权成本高"的现状,让许多受害者选择沉默。
二、极端案例引发全民恐慌
2025年春节期间,多地接连发生恶性犬只伤人事件:
- 深圳某小区比特犬挣脱锁链,连续咬伤3名儿童,其中一名5岁男童面部毁容
- 成都退休教师被未拴绳杜宾犬扑倒,致右肱骨骨折及脑震荡
- 杭州孕妇遭流浪犬群攻击,导致先兆性流产
最令人痛心的是武汉蔡甸事件:72岁的王奶奶在菜市场被未拴绳的高加索犬咬住喉咙,送往医院途中不治身亡。监控显示,犬主在事发后竟试图用水果刀驱赶记者,引发全网震怒。
三、法律修订势在必行
面对舆论压力,多地开始尝试立法突破。北京市拟将《养犬管理条例》升级为地方性法规,规定:
- 禁止饲养肩高超过50cm的犬种
- 违规饲养最高可处3万元罚款
- 致人重伤可追究过失致人重伤罪
法学专家赵立新教授解读:"将犬只伤人纳入刑事责任,符合《刑法》第235条规定。当饲养人存在重大过失时,完全可以过失致人死亡罪论处。" !
四、争议背后的深层矛盾
尽管提案获得多数支持,但仍有不同声音。爱犬人士组建的"文明养犬联盟"发起联署,要求:
- 建立犬只分级管理制度
- 推行电子芯片溯源系统
- 设立流浪犬救助基金
动物行为学家张萌指出:"90%的犬只攻击行为源于不当饲养。与其全面禁养,不如加强饲养人教育。"这种观点在年轻群体中获得广泛认同,相关话题在B站获得1200万次播放。
五、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
对比发达国家管理模式,我国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 日本实施《狂犬病预防法》,违规饲养可处1年以下监禁
- 德国要求饲养大型犬必须通过专业培训
- 加拿大推行"犬只DNA数据库",实现咬人犬只快速溯源
值得关注的是,青岛已试点"养犬信用积分制",将遛狗不拴绳、粪便不清理等行为纳入个人征信系统。实施三个月后,犬只伤人事件下降43%。
六、政策落地需多方协同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透露,《烈性犬只管理条例》已进入立法调研阶段。草案拟规定:
- 国务院畜牧兽医部门制定禁养犬名录
- 建立全国犬只信息管理平台
- 饲养人需购买犬只伤人责任险
政协委员陈丽华建议:"应建立'养犬保险+社区自治'模式,将养犬管理纳入基层治理考核。"这种"疏堵结合"的方案,在杭州、苏州等城市试点中获得积极反馈。
七、理性讨论比禁令更重要
这场全民关注的公共讨论,正在重塑社会共识。数据显示:
- 83%的受访者支持加强犬只管理
- 65%认为应区分宠物犬与工作犬
- 58%愿意参与社区养犬监督
正如网友@金毛警长所说:"我们反对的不是养狗,而是不负责任的养狗行为。"这种理性声音,正在成为舆论场的主流。
从"一刀切"到精细化治理,中国养犬管理正在经历范式转变。当法律的刚性约束与文明的柔性引导相结合,或许我们终将找到"人与犬和谐共处"的中国方案。您对禁狗令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
来源:豆豆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