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种出50斤的大西瓜,城里人出高价全被拒:他只送给了这一家人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13 07:35 8

摘要:村里人管李长河叫李叔,倒不是因为辈分高,主要是他那张脸,四十多岁就爬满了皱纹,像是被太阳晒干的地皮,裂开一道道沟壑。他家那块地靠着山沟,别人嫌弃偏远不要,他却种了二十多年。

村里人管李长河叫李叔,倒不是因为辈分高,主要是他那张脸,四十多岁就爬满了皱纹,像是被太阳晒干的地皮,裂开一道道沟壑。他家那块地靠着山沟,别人嫌弃偏远不要,他却种了二十多年。

“那地方太偏了,一下雨路就泥汤汤的,收成了还得扛着走几里地才能上镇上的路。”村里人都这么说。

去年四月的一个下午,李叔背着十来斤的瓜种,沿着山沟往地里走。路过王婶家的时候,王婶正在门口的水池边洗衣服。

“老李啊,你这又要去种瓜啊?”王婶头也不抬,洗衣板咚咚响。

“嗯,今年买了新种子,说是能结大瓜的。”

王婶咯咯笑起来:“你去年也这么说,结果那几个瓜还没我家小孙子的脑袋大。”

李叔腼腆地笑了笑,挠了挠头上的草帽:“今年肯定能行。”

他没多说,继续往前走。路过敬老院的时候,门口的广场舞音乐正响着,三三两两的老人跳得起劲。一位老太太穿着褪了色的广场舞服装,上面的亮片掉了一半,但她跳得比谁都欢。

“李长河!”那老太太看见李叔,立马停下舞步,朝他招手,“今年又种瓜啊?”

“是啊,张婶。”李叔放下背上的瓜种,擦了把汗。

“你那地方蚊子多,回头我给你找几盒花露水。”张婶拍了拍李叔的肩膀。

“不用不用,习惯了。”

李叔继续往前走,口袋里装着草绳系着的两个馒头和一个煮鸡蛋,是早上出门前就准备好的午饭。

他的地确实在一个偏僻的地方,要走过一条小溪,溪水哗啦啦地流着,有时能看见小鱼游过。去年,李叔在溪边用几块大石头垒了个简易的桥,但每年雨季都会被冲垮一半,他就得重新垒。

地里杂草丛生,他放下背篓,从里面拿出锄头,开始翻地。那块地大概有两亩多,平时村里人都不愿意来,说是蛇多,但李叔从没见过一条。

“就是懒得走这么远。”李叔自言自语,声音被风带走了。

他一个人干活总喜欢说话,仿佛这样不那么孤单。

“今年一定能种出大西瓜。”他又说。

李叔的老伴儿五年前就走了,走的时候特别安静,那天早上他还给她熬了小米粥,中午回来时,她已经坐在椅子上睡着了,再也没醒过来。

医生说是心脏病,来得太急。

他们有个儿子,在县城做小生意,每个月都会寄钱回来,但很少回家。两年前儿子结婚,新媳妇嫌村里条件差,就再也没来过。李叔也不埋怨,他明白年轻人有年轻人的生活。

翻好地,李叔开始播种。瓜种是从县城种子站买的,据说是从北边引进的新品种,能长得特别大。那个卖种子的年轻人戴着眼镜,说话带着官腔:“这品种需要特别的照料,您得每天去看看。”

李叔点点头:“我平时没啥事,天天能去。”

播完种,天快黑了。李叔收拾工具准备回家,这时口袋里的老式按键手机响了,是儿子打来的。

“爸,钱收到了吗?”电话那头嘈杂,好像在菜市场。

“收到了收到了,你们生活咋样?”

“挺好的,就是店里忙,今年可能过年才能回去。”儿子的声音有些疲惫。

“没事,你们忙你们的,我这不也种了瓜吗,今年肯定能种出大瓜来。”李叔笑着说。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下:“爸,你都这么大岁数了,还种啥瓜啊,地也不好,种出来也没人买。”

“我不是闲着也是闲着吗。”李叔顿了顿,“再说了,我这是有预感,今年能种出好瓜来。”

挂了电话,天已经完全黑了。李叔打开手机的手电筒功能,照着回家的路。路过小溪的时候,他看见有个纸盒子被冲到了石头上,开始还以为是垃圾,走近一看,是个装零食的盒子,里面蜷缩着三只小奶猫,湿漉漉的,瑟瑟发抖。

“这是谁家这么狠心。”李叔皱眉,把猫崽子们放进自己的背篓里,一路小跑回了家。

回到家,李叔先找出一个旧毛巾,把小猫们擦干,然后倒了点热水兑凉水,用注射器一点一点喂给它们。这些小东西才刚睁眼没多久,还不会自己喝水。

“这下倒好,我还得当你们的猫妈妈了。”李叔一边说一边笑。

第二天一早,李叔就起床煮了粥,然后用温水冲了点奶粉(还是去年儿媳妇怀孕时买的,一直放在柜子里没动),喂饱了小猫崽子,才出门去地里。

他是村里唯一一个连下雨天都要去地里看看的人。村里的刘二娘经常说:“老李头这是闲得发慌,那地方有啥可看的,长不出好庄稼来。”

可李叔不这么想。他每天早上七点出门,带着自己做的饭菜,要是下雨就再加一把伞,中午就在地里吃,下午五六点钟才回家。日子久了,他在地边搭了个小棚子,下雨的时候可以躲一躲。

瓜苗长得很快,五月底的时候已经爬满了地面。李叔找来几根竹竿,给瓜苗搭了架子,让它们能够往上爬。

六月初,瓜苗开花了,黄澄澄的小花朵一朵接一朵地绽放。李叔每天早上去的时候,都会数一数新开的花。

“今天开了十二朵新花。”他一边数一边小声念叨。

地里劳作的时候,李叔喜欢跟瓜藤说话,好像它们能听懂似的。

“你们要好好长啊,争取长得又大又甜,到时候我带你们去镇上卖,卖个好价钱。”

七月的一个下午,天气闷热,李叔照常去地里查看。远远地,他就看见有几个西瓜已经长出来了,最大的有拳头那么大。他蹲下身,仔细查看,突然发现有一个瓜苗的长势特别好,结的瓜也比其他的大。

“这棵有福气啊。”李叔笑着说。

他决定特别照顾这棵瓜藤,每天都给它浇足水,施足肥。村里人都笑他:“老李,你这是种瓜呢还是养孩子呢?”

李叔也不恼,只是笑笑:“这不一样吗?”

天气越来越热,李叔的皮肤晒得更黑了,脸上的皱纹仿佛又深了几分。那棵瓜藤上的西瓜长得越来越大,到了八月初,已经有脸盆那么大了。

村里人开始议论纷纷。

“听说老李家的西瓜长得比脸盆还大。”

“骗人的吧,那地方能长出啥好东西来?”

“是真的,我昨天去看了,确实有那么大。”

一天,县城里的水果商贩听说了这事,特意开车来村里找李叔。那是个四十来岁的胖男人,开着一辆面包车,车身上贴着”收购各种水果”的字样。

“老哥,听说你家有个大西瓜?”水果商一见面就直奔主题。

李叔点点头:“是有一个,还没熟呢。”

“我想看看,成熟了我全收了。”水果商搓着手说。

李叔领着他去了地里。那个西瓜确实惊人,比普通西瓜大了好几倍,表面的花纹清晰可见,瓜皮油亮油亮的。

水果商眼睛都直了:“这得有多少斤?”

“不知道,没称过。”李叔蹲下身,用手指弹了弹西瓜,听声音。

“这瓜卖我吧,价钱好商量。”水果商急切地说。

李叔摇摇头:“还没熟呢,再等等。”

水果商不甘心地走了,临走前还说:“成熟了一定通知我,价钱肯定让你满意。”

回家路上,李叔遇到了村长。村长是个五十多岁的男人,在村里当了十几年村长,为人和气,村里人都喜欢他。

“老李,听说你种出了个大西瓜?”村长笑呵呵地问。

李叔点点头:“还行,比普通的大一些。”

“那水果商来找你了吧?”

“来了,不过我没卖,还没熟呢。”

村长拍了拍李叔的肩膀:“你这瓜要是真有那么大,可以考虑送去参加咱县里的农产品比赛,没准能得个奖。”

李叔笑了笑,没说话。他从不在意这些名头,种瓜对他来说,更像是一种陪伴。

又过了半个月,那个西瓜越长越大,村里人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有人偷偷去量了一下,说那西瓜足足有一米长,得有四五十斤重。

消息不胫而走,很快,县电视台的记者都来了,要采访李叔。

记者是个年轻姑娘,扎着马尾辫,拿着话筒站在李叔的瓜地旁边:“李大爷,您能告诉我们,这么大的西瓜是怎么种出来的吗?”

李叔不习惯镜头,显得有些局促:“就是正常种,天天来看看,浇水、施肥,没啥特别的。”

“您用了什么特殊的肥料吗?”记者追问。

李叔挠了挠头:“就是普通农家肥,还有一些鸡粪。”

记者看起来有些失望,大概是期待听到什么特别的秘诀。采访结束后,李叔婉拒了上电视的邀请,只说自己年纪大了,不想抛头露面。

八月底,大西瓜终于成熟了。这天一早,李叔就背着竹筐去了地里。他仔细观察了一下西瓜:“咚咚”地敲了敲,确定已经完全成熟了。

现在的问题是怎么把这么大的西瓜运回家。李叔思考了一会儿,决定回家找村长帮忙。

村长二话没说,叫上几个年轻人,开着他的三轮车来到李叔的地里。几个人合力才把西瓜抬上车,回到村里后又抬到李叔家的院子里。

院子里的水泥地面上,那个硕大的西瓜显得格外醒目。村民们都围了过来,惊叹不已。

“真有这么大啊?”

“得有五十斤吧?”

村长找来一个大秤,几个人合力把西瓜放上去。指针停在了49.8斤。

“差不多五十斤!”村长惊叹道。

消息很快传开,那个水果商又来了,这次开价很高:“老哥,这瓜我出两千块钱买了。”

李叔皱了皱眉头:“不卖。”

水果商以为他嫌价钱低:“那三千?这已经是极限了。”

李叔还是摇头:“真不卖。”

水果商不解:“这么大的瓜,能卖个好价钱,你留着干嘛?”

李叔没有回答,只是把水果商送出了门。

不只是水果商,还有其他人也来出高价要买这个大西瓜。有人说要拿去送礼,有人说要摆在水果店吸引顾客,甚至还有人说要买去参加比赛骗奖金。

李叔都一一婉拒了。

“他是不是傻?”村里人私下议论,“这么大的瓜能卖好几千块钱呢。”

晚上,李叔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看着那个大西瓜出神。三只小猫(现在已经长大了不少)在他脚边打闹。

“我知道该把你送给谁了。”李叔对西瓜说。

第二天一早,李叔去敲了村长家的门。

“村长,帮个忙,借你的三轮车用一下。”

村长揉着惺忪的睡眼:“老李,这么早有啥事?”

“想把那个大西瓜送人。”

村长愣了一下:“不卖了?”

李叔摇摇头:“有更重要的用处。”

借到车后,李叔和村长一起把西瓜小心翼翼地放上车。村长问他要去哪里,李叔说是县城西边的那家医院。

“医院?”村长更疑惑了。

“嗯,那里有个人,我欠他们一家的。”李叔简单地解释道。

村长没再追问,帮李叔把西瓜固定好,然后目送他驶向县城的方向。

县城的路上车辆很多,李叔小心地开着三轮车,生怕西瓜有闪失。路上不少人投来好奇的目光,毕竟不常见到这么大的西瓜。

医院门口,李叔停下车,问了一个护士:“请问张医生在吗?就是儿科的张医生。”

护士指了指医院大楼:“张医生应该在五楼办公室。”

李叔谢过护士,然后对着大楼犯了愁——这么大的西瓜,他一个人可搬不上去。正在他犹豫的时候,一个熟悉的身影从医院门口走了出来。

“张医生!”李叔连忙招手。

那是个四十来岁的男人,穿着白大褂,戴着眼镜,看上去有些疲惫。听到呼唤,他转过头,看见李叔后愣了一下,然后笑着走过来。

“李叔,好久不见了。”张医生伸出手。

“是啊,有三年了吧。”李叔握住他的手,“我给你带了个东西。”

张医生顺着李叔的目光看向三轮车,看到那个巨大的西瓜后,他瞪大了眼睛:“这…这是西瓜?”

“对,五十斤重,我种的。”李叔有些自豪地说。

“您…这是专门给我的?”张医生不敢相信。

李叔点点头:“是给你们一家的。听说你儿子今天出院?”

张医生的眼圈有些红了:“是啊,终于可以回家了。小杰治疗这么久,孩子受了不少罪。”

“这西瓜是我特意留给他的,甜,解暑。”李叔笑着说,“孩子应该喜欢吧?”

张医生激动地握住李叔的手:“李叔,您真是……”

话没说完,张医生就哽咽了。

三年前,李叔的老伴突发心脏病,是张医生连夜抢救了四个小时。虽然最终没能救回来,但张医生的敬业和医德让李叔深受感动。

后来,李叔听说张医生的儿子得了重病,需要长期治疗。每次李叔来县城,都会远远地看一眼医院,不知道张医生和他的家人怎么样了。

“走,我们一起去看看小杰。”李叔说。

两个人合力把西瓜搬上了五楼。病房里,一个瘦弱的男孩坐在床上,正在收拾东西,准备出院。看到父亲推门进来,男孩露出了笑容。

“爸爸,我们可以回家了吗?”

“可以了,宝贝。”张医生温柔地说,“而且,李爷爷给你带来了一个惊喜。”

李叔和张医生把西瓜搬进病房,小杰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哇!这是西瓜吗?好大啊!”

“是啊,五十斤呢。”李叔笑着说,“你喜欢吗?”

小杰用力点头:“喜欢!太谢谢李爷爷了!”

张医生的妻子也来了,她认出了李叔,感激地握住他的手:“李叔,您还记得我们。”

“怎么会忘呢?”李叔摸了摸小杰的头,“你爸爸可是个好医生啊。”

他们把西瓜切开,果肉鲜红,汁水四溢,散发出浓郁的香甜气息。尝了一口,小杰高兴地跳了起来:“好甜啊!这是我吃过最好吃的西瓜!”

看着孩子开心的样子,李叔的脸上也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回村的路上,李叔哼着小曲,心情格外舒畅。三轮车在乡间小路上颠簸,夕阳的余晖洒在他黝黑的脸上,映出一片金色的光芒。

到家后,村长和几个村民正在他家门口等着。

“老李,瓜送出去了?”村长问。

李叔点点头。

“送给谁了?”有人好奇地问。

“一个需要它的人。”李叔笑着说。

晚上,李叔坐在院子里,三只小猫围着他打转。老式手机响了,是儿子打来的。

“爸,听说你种了个五十斤的大西瓜?”儿子的语气里带着惊讶。

“是啊,不过已经送人了。”

“送人了?卖多少钱啊?”

李叔笑了:“没卖钱,是送给了张医生一家。”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儿:“就是那个…当年…”

“对,就是他。他儿子生病了三年,今天刚出院。”

“爸,你……”儿子似乎不知道该说什么。

“没事,明年我还种,到时候给你也送一个。”李叔轻声说,“不过你得回来吃啊。”

“一定回去,爸,我和媳妇商量好了,过年回去陪您住几天。”儿子的声音有些哽咽。

李叔握着手机,望着满天繁星,嘴角挂着微笑。

第二天一早,李叔又背着工具去了地里。他要开始准备明年的瓜田了。

“明年,我要种出一百斤的西瓜。”他对着空旷的田野说,声音被风吹散,传向远方。

路过小溪的时候,他看见村里的几个孩子在玩水。看到李叔,他们都笑着喊:“李爷爷,明年还种大西瓜吗?我们也想吃!”

李叔咧开嘴笑了:“种,明年一定种得比今年还大,够你们所有人吃的。”

孩子们欢呼起来,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他们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李叔继续往前走,口袋里装着新的种子,心里装着新的希望。

来源:浪浪聊八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