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艺术是文化的瑰宝,历史的见证者,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书画作品承载着创作者情感与智慧,记录着时代变迁与文化演进。《人民艺术》专访应运而生,旨在通过书画艺术展现时代中的坚守与创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艺术是文化的瑰宝,历史的见证者,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书画作品承载着创作者情感与智慧,记录着时代变迁与文化演进。《人民艺术》专访应运而生,旨在通过书画艺术展现时代中的坚守与创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时代美术语境多元化、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对此产生深远影响,鼓励艺术家在传统与现代间找平衡。本次书画展作品正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在艺术创作中的生动实践。线上展览不仅是文化交流平台,更是传承文化的桥梁,让我们窥见中国式现代化美术发展脉络,为未来艺术创作提供宝贵启示与影响。
-----《人民艺术专访》总编室
坚守传统精髓,创新艺术未来,《人民艺术》——时代浪潮中的坚守与创新丨专访宫树军:
宫树军,作为中国艺术的传承者,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精湛的笔墨技巧和深远的意境表达,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他坚守艺术的人民性,深入挖掘传统精髓,赋予艺术作品以高度的审美价值。每一幅作品都蕴含着浓厚的中华情怀,通过艺术的语言,生动诠释了中华文化的独特印记。
宫树军的艺术作品,在新时代的美术语境下,具有深远的意义。他不仅致力于推动中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更通过创新的艺术手法,将传统精髓与现代审美完美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宫树军的艺术成就,不仅是对个人才华的肯定,更是对中华文化瑰宝的一次精彩演绎和传承。让我们一同走进宫树军的艺术世界,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文化魅力。
落墨唯风骨 劲竹写我心
——记著名画家宫树军
在文人画题材中,竹一直都是经久不衰的中心题材,正所谓竹者君子气,较之于牡丹的雍容,兰花的清秀,竹则是最能够体现出一位画家的精神气节,而这一点,也正是今日著名画家宫树军先生所极力推崇的画意境界。他自幼便学习探索郑板桥的画竹之法,后又拜于徐悲鸿弟子王相文先生门下,取法至今,一身画竹功夫可谓是相当正宗!每当执笔时,必先以陶冶性情为主,实乃得之于心而又应之于手,所以与其说这些画作是单纯的写意作品,倒不如说这是宫树军先生对自身品格和气节的真实体现,清刚雅正,涉笔成趣,画以载道,令人钦佩。
其画竹技法,是可见郑板桥先贤之功底,又有王相文先生之授业。由此笔墨间的运思挥毫,无论是取象着意,还是随类赋彩,都是能达到一种“理法相生,气机流畅”的境地。笔腹蘸水涩进,使竹干至若磔髦竦骨,粗壮之根,矗立画端。笔毫着色出锋,则使叶片平易流畅,一笔一画间从不拖泥带水,或宜隐藏,或宜显露,正是各得其宜!诚然,业内画竹者众多,却为何出彩者少见,其根源也就是在于一句话,即画其形易,而画其精神则难!所谓画形者,无非临摹搬照,仅徒貌似,而如宫树军先生这般画家,却是能将画外妙意尽赋其中,以竹为源,画其心哉!故一幅之中,往往都是能透露出一股清雅之气、一种谦谦之风。此正如古人所言,是谓画有尽而意无尽!
单看他的一幅《竹朋石友图》作品,画中宫树军先生精心布局,是以奇石衬托绿竹风姿,更是以绿竹照应奇石根基,二者之间,单看一者就足以成画,合起来便就更是相辅相成,极具于诗情妙韵!另一幅《清风明月图》中,则是两竿绿竹悠然斜出画面,竹叶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生机,枝叶交错,仿佛有月光穿透其间,洒落点点银辉。乌云月下照翠竹,画意清幽畅心神,可以说,正是凭借着这种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的写意情怀,宫树军先生的竹画作品才会在当代画坛内独树一帜,并最终给人留下了一种深刻而独特的艺术印象!
落墨唯风骨,劲竹写我心。在宫树军先生看来,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创作精髓正是在于两点,一点是性情流露,一点是自然流露。前者有画如其人,笔墨抒怀之说,后者则有法我相忘,平淡天然之论。而宫树军先生能以画笔弘道写意达观,显然也就是有将这两点集于一身!毕竟一个人的底蕴是装不出来的,就像苏轼于《书论》中所说:“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今宫树军先生文有传统内涵,画有君子气概,因此称他是德艺双馨,也实在是名副其实,当之无愧!在此,我们也期待未来的宫树军先生能有更多佳作问世,从而为当代写意画坛的传统正道增添更多的艺术光辉!
著名书画艺术评论家 刘振明
2024年11月22日 书于北京
来源:文化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