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王昭君的名字,总与和亲二字紧紧相连,这位四大美女之一的传奇女子,一生竟被迫嫁给了匈奴单于父子三人。
“青冢年年草色青,胡沙万里断肠声。”
王昭君的名字,总与和亲二字紧紧相连,这位四大美女之一的传奇女子,一生竟被迫嫁给了匈奴单于父子三人。
她的故事,不是才子佳人的浪漫传说,而是一个汉朝女子在异域文化夹缝中的充满血泪的无助与挣扎。
公元前54年,南郡秭归的乡间,一名女婴呱呱坠地。
父亲王襄为她取名王嫱,字昭君,寓意光明高洁。谁曾想,这个爱读诗书的少女,未来会被卷入一场跨越两代单于的婚姻旋涡。
汉元帝建昭元年(公元前38年),王昭君因容貌出众被选入宫中。宫廷画师毛延寿的一支笔,彻底改写了她的命运。
“画像丑则君不见,金帛尽则容颜现。”
毛延寿向宫女索贿成风,王昭君却宁折不弯,最终被画成双目无神,面如土色的平庸之貌。这一笔,让她在深宫苦熬五年,终日与孤灯为伴。
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第三次入长安求亲。此时的汉宫正陷于尴尬——皇帝膝下已无适龄公主。
当大臣提议以宫女充公主时,掖庭令翻出王昭君的画像,轻蔑一笑:“此女甚丑,正好送去塞外。”
朝堂之上,元帝第一次见到真实的王昭君。史载她“丰容靓饰,光明汉宫”,惊得皇帝当场想反悔,却碍于天子威仪无法收回成命。
《汉书·匈奴传》用十六字记下这幕历史转折:“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在匈奴都城氈城,呼韩邪单于为昭君筑起九重锦帐,赐号宁胡阏氏。她教单于子女诵读《诗经》,将汉地桑麻种植术传入草原,甚至促成边境一片繁荣的盛景。
但命运的打击接踵而至——婚后两年,呼韩邪病逝。
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后母的收继婚制,王昭君必须嫁给呼韩邪单于的长子复株累单于。她连夜上书汉成帝:“诚得归骸骨,葬汉地足矣!”得到的却是“从胡俗”的冰冷诏令。
考古学家在居延汉简中发现残片“昭君上书言归,诏不许”,印证了这段锥心之痛。
与复株累的十一年婚姻里,昭君诞下二女,却始终无法适应“母子变夫妻”的伦理颠覆。更残酷的是,当复株累去世后,她又被指婚给其弟搜谐若鞮单于。
此时距离她离开长安,已过去整整十九年。
公元前15年,王昭君病逝于匈奴,年仅33岁。
她的墓地被称作“青冢”,传说秋日百草枯黄时,唯有冢上草色常青。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昭君和亲,功在当代,利延百年。”民间戏曲《汉宫秋》却借昭君之口哭诉:“终身陷虏庭,丹青误此生!”
王昭君用一生换得汉匈六十年和平,堪称伟业;但收继婚制下的三次婚姻,对她来说是煎熬,以至于郁郁寡欢而早逝。
五、结尾匈奴需要汉朝公主维系政治纽带,汉庭需要边境安宁,唯独无人问过那个叫王嫱的女子想要什么。她的悲剧,是两种文明碰撞时溅起的血色浪花。
她不是史书上的符号,而是一个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求存的鲜活的生命。
来源:匹夫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