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的土运到广东、水寄到福建……这些人在干嘛?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3-13 13:38 8

摘要:3月5日,宜昌部分山区刚刚经历了一场桃花雪。远安县红果果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大棚里却绿意盎然,一株株热带水果菠萝在这里长得正旺,金黄色的果实散发出浓郁的果香。

3月5日,宜昌部分山区刚刚经历了一场桃花雪。远安县红果果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大棚里却绿意盎然,一株株热带水果菠萝在这里长得正旺,金黄色的果实散发出浓郁的果香。

同样在远安深山中,旧县镇鳗鱼养殖基地里气温已高达38℃,来自北美洲的500万尾鳗鱼在鱼池里游得正欢。

没有海,能养鳗鱼、对虾;位于丘陵山谷,能养鸵鸟;地处中部腹地,能种菠萝……这些听上去“异想天开”的图景,正在宜昌大地上演。

“菠萝多少钱一斤啊?”“快进来尝尝,好吃再买!”

走进远安县花林寺镇高楼村,一个个金黄饱满的菠萝缀满了红果果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采摘基地,基地负责人谢红玉和丈夫李国奇正忙着接待一拨又一拨前来采摘的游客。

▲谢红玉正在采摘菠萝。黄翔 摄

今年是该基地菠萝成功挂果的第一年,这片倾注了夫妇俩多年心血的土地,用累累硕果给了他们最好的回应。

2021年,谢红玉和李国奇从广东回到家乡远安,流转村里的40亩土地种植火龙果,并在垄间套种菠萝,成为远安首个种植菠萝的果农。据介绍,这也是湖北第一个种植菠萝的果农。

“今年正月十五,我尝了基地里第一个成熟的菠萝,接连尝了10多天,酸甜恰到好处,那个味道告诉我,菠萝种成了!”李国奇告诉记者,他来自“中国菠萝之乡”广东徐闻,虽然经营了30多年水果生意,但在这次菠萝成熟前,也愁得睡不着觉。

如今,菠萝迎来丰收,夫妇俩算了一笔账,基地亩产菠萝在8000斤以上,预计年产超8万斤,产值达100万元。

在远安县旧县镇龙泉村,宜昌首家鳗鱼养殖基地同样热火朝天。

随着养殖基地总经理吴金良推开室内恒温养殖场的门,热气扑面而来,水温显示26℃左右,室温则在38℃以上。透过水面上蒸腾的雾气可以看到,鳗鱼苗正在水池里畅游。

▲图片来源:宜昌三峡融媒体中心

吴金良来自福建省福州市,有着9年鳗鱼养殖经验。去年,他带领团队先后到湖南株洲、湖北黄冈等地考察,打算新建养殖基地,最终选择落户远安。

“去年12月,我从海地进口了500万尾鳗鱼苗,一尾价格6元。”吴金良介绍,养殖一年左右的出栏价可卖到每斤45元,加工成蒲烧鳗鱼后,品质高的可以卖到200元一公斤。

“试种那几年,不断有人跟我说‘远安绝对种不出菠萝’。”李国奇笑着说,有一句俗话叫“中国菠萝看广东,广东菠萝看徐闻”,他心里憋着一股劲,要种出“湖北第一个菠萝”。

▲李国奇在基地收获菠萝。图片来源:远安论坛

而菠萝属典型热带作物,对土壤、温度等条件要求严苛,地处北纬31°的远安县年均气温仅16℃,传统露天种植几无可能。李国奇回忆,在回乡创业之前的2020年8月,他将大棚里的土壤送到广东华南农业大学检测,土壤中的pH值、微量元素等一目了然。

“宜昌的土壤酸性过高,得专业添加相应的肥料。”半年后,李国奇再次带着用了“药方”的泥土来到广东,新的检测报告让他有了底气,这才引进了大批菠萝种苗。

从种植、施肥到保温、浇水……每一个环节,李国奇都亲力亲为。经过3年的试种,终于迎来了菠萝的首次丰收。夫妇俩也有了新目标:“实现一年四季产菠萝,引进香蕉、百香果、甘蔗等更多热带品种。”

吴金良也正在攻克鳗鱼的“水土不服”。鳗鱼对水质和温度的要求极为“挑剔”,我国的鳗鱼养殖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浙江等地。

吴金良告诉记者,引进鱼苗之前,龙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徐祖波多次将当地的水寄到福建试养鳗鱼苗,“先加盐,在模拟海水的淡盐水中养殖,再逐步减盐,过渡到淡水,一次又一次试养,终于模拟出让鳗鱼适应的淡水环境。”

▲图片来源:宜昌三峡融媒体中心

3月6日,吴金良又迎来一拨专家。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体系专家黄洪贵、徐洪亮等以及宜昌市水产技术推广站负责人来到远安进行指导。据介绍,作为承接福建鳗鱼养殖产业转移的阵地,湖北鳗鱼养殖产业发展迅速,养殖企业对鳗鱼优质种苗、智能化养殖、尾水处理、病害防控等核心技术需求迫切。

吴金良介绍,为了精准感知鳗鱼的生长环境变化,养殖池内还安装了智能化养殖系统,能实时监测并自动调节水温、水质、氧气含量等指标。

“目前,鳗鱼长势良好,去年投放时一公斤约8000尾,经过一个冬天的生长,目前大约200尾一公斤。”吴金良憧憬,今年10月,宜昌产的鳗鱼在福建深加工后,出口到美国、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让菠萝在远安“落地生根”,让鳗鱼从宜昌“游”出国门,这些突破,得益于差异化竞争的产业策略。事实上,宜昌已有多地开先河,通过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增收渠道。

2024年9月,枝江市董市镇曹店村4组的南美对虾养殖基地迎来丰收。基地负责人龙坤林说:“养了五六年南美白对虾,目前已经达到比较稳定的技术水准,30亩虾塘亩产对虾稳定在1000公斤。”当下,他正在清塘备苗,为新一年的养殖周期做准备。

▲图片来源:枝江发布

2025年2月,夷陵区鸦鹊岭镇隐藏特产鸵鸟走进人们的视线,“鸵鸟兄弟”文金华和吴超从2018年底开始尝试鸵鸟养殖,目前,300只非洲鸵鸟在这里安营扎寨,销售额已从十几万元跃升到百万元。

▲黄翔 摄

……

如何让这些特色产业在市场上行稳致远?宜昌各方都在努力。

宜昌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副站长郑朋介绍,远安鳗鱼养殖基地临近鹿溪河,鹿溪小流域综合治理后,水质长期稳定在地表水二类以上,才得以让“挑剔”的鳗鱼爱上了宜昌这方水土。枝江市通过实施渔业绿色循环发展试点项目,让项目区内渔业基础设施水平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发展南美白对虾创造了良好条件。

“主播,发个定位。”3月11日下午,远安县高楼红果果种植基地抖音直播间里,与线下采摘一般热闹。李国奇、谢红玉夫妇深谙将流量变销量的逻辑,以直播为基地引流,拓宽菠萝销路。“鸵鸟兄弟”也注册了“乌鸵邦”商标,如今已与宜昌城区多家餐厅达成稳定合作关系。

市场突围的背后离不开科技支撑。采访中,有创业者提出,宜昌要不断强化技术扶持,推动设备现代化、技术规范化,要在加工、销售、服务等环节整体发力,打造全产业链,推动这些高附加值新品种从宜昌“出厂”“出圈”。同时,还需加大本地人才培养,引导更多村民参与其中,真正将特色产业培育成乡村经济的新增长点。

一花独放不是春。宜昌还会将哪些“异想天开”照进现实?我们拭目以待。(记者万龙云、孙红亚,通讯员:王倩、邓尚玲)

来源:三峡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