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世人无法看见你的成果,那么,你希望自己被认为是最成功的人,但其实最失败;还是被认为是最失败的人,其实却最成功?开始谈「成功的习惯」之前,有必要先定义成功这回事。
如果世人无法看见你的成果,那么,你希望自己被认为是最成功的人,但其实最失败;还是被认为是最失败的人,其实却最成功?开始谈「成功的习惯」之前,有必要先定义成功这回事。
《成功长青》:爱自己所做的事是成功必要条件,有效率地达到目标是第一顺位
「成功」是有能力「做出改变」「创造深远影响」和「致力于自我实现的人生」。这是杰瑞・薄乐斯(Jerry Porras)在《成功长青》(Success Built to Last)中访谈的 200 位「成功人士」,共同为成功下的定义。
薄乐斯曾与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合著《基业长青》,探讨影响「企业」表现优劣的关键因素。之后,他将研究方向转到长期表现杰出的「人」身上,花费 10 年访谈了来自全世界、超过 200 位在各领域中有杰出成就(且必须持续表现优异超过 20 年)的成功人士,遍及企业家、经理人、非营利组织、奥运选手、音乐家、教育家、诺贝尔奖、奥斯卡奖、普立兹奖得主等等,归纳出他们共有的特征。
《成功长青》中的重要分析结果之一是,成功人士并不认为传统的成功(财富、声望和权力)是他们追求的目标,反而认为「爱自己所做的事」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而在他们心里,「有效率地达到目标」,总是摆在第一顺位。
《与成功有约》:以有效率的方式得到想要的结果,不该为他人的想法或喜好而活
史蒂芬・柯维(Stephen Covey)则潜心研究自美国独立以来,超过 200 年中所有讨论成功因素的文献,遍及自我提升、心灵励志、大众心理学、名人传记… 等领域,完成了《与成功有约》(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这本全球发行量超过 1000 万本的畅销书,并归纳出高效人士共同具备的 7 个习惯。
柯维虽然因此书获得「成功学大师」之名,但他强调,《与成功有约》的目的不是帮助读者追求传统的「功成名就」,反而是「以更有效率的方式,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因为我们「不该为他人的想法或喜好而活。」
成功学大师的共同见解:习惯,决定你是否能成功!
在《与成功有约》和《成功长青》中,柯维与薄乐斯的研究对象都是成功人士,虽然研究方法与最终结论有所差异,两人却不约而同地提出相似的理论架构:养成有效率地达成目标的「习惯」,是成功者共同的心灵配备。
这也正是《经理人》推出「改变人生的目标实践法」在线课与「理想生活实践模版」的初衷。
透过专为目标管理与实现设计的全方位实用工具,结合科学化的九宫格规划、每日习惯追踪与复盘日记 3 大核心功能,帮助你将脑海中的构想,变成具体的行动计划,养成帮助你成功的原子习惯,再透过持续执行,让每个小步骤逐渐累积成可见的成果。
成功的人不是超人,他和你我一样,也会面临困境、沮丧、失望。只是成功者往往能在面临挫折时恢复斗志、找出解方,在取舍挣扎时克服惰性、坚持初衷,为达成理想而驱策自己。正如 2000 年前亚里斯多德的名言:「人的行为总是一再重覆。因此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
提出「高效人士 7 习惯」的柯维,将「习惯」定义为「意愿」「知识」与「技巧」三者的混合体 ,融合这 3 项要素,培养成功的习惯,是通往卓越最扎实的途径。
薄乐斯从成功人士身上发掘出「持续成功的 10 个特征」,并划分为「意义」「思考模式」「行动模式」三大要素,而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愈能将这三者高度重合的人,就愈成功;反之,若三大要素是多头马车,则成功将难以维持。
世上人人追求不同的目标,未必人人都想「成功」。况且,从来没有什么成功方程式,是保证做了「一定会成功」的。但是,我们也许能从杰出人士的经验与智慧中,了解他们都付出了哪些努力,试图拼凑出成功的「必要条件」。
来源:murasaki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