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些造反口号、神秘预言究竟是天命的昭示,还是另有隐情?王朝的兴衰更替,是否真有一股神秘力量在背后推动?两千年来无数的政治预言,又是否真的一一应验?当我们深入探究,会发现这些所谓的预言背后,隐藏着复杂的人性、社会阶层的博弈以及对时局的深刻洞察。
在历史上,神秘预言一直存在,推背图、烧饼歌等预言奇书流传甚广,陈胜吴广“大楚兴,陈胜王”的呼喊、刘邦斩白蛇的传说更是耳熟能详。
这些造反口号、神秘预言究竟是天命的昭示,还是另有隐情?王朝的兴衰更替,是否真有一股神秘力量在背后推动?两千年来无数的政治预言,又是否真的一一应验?当我们深入探究,会发现这些所谓的预言背后,隐藏着复杂的人性、社会阶层的博弈以及对时局的深刻洞察。
它们并非天意使然,而是民意的曲折表达,是特定时代下人们为达成某种目的而制造的舆论工具。让我们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一同探寻华夏预言背后的真相。
谶纬,需将“谶”与“纬”分开理解。“谶”即预言,形式多样,有谶言、谶语这般文字表述,也有图谶这样的图像形式。从字形看,“谶”字言字旁表明与言语相关,另一边似韭菜的“韭”加上刀或割字旁,寓意如韭菜割了一茬又会长出新茬,古人借此引申出预言的含义。
而“纬”,与古代读书人尊崇的“经”相对。在汉代经学昌盛之时,纬书盛行。按现代视角,纬书是儒生将儒学宗教化、神秘化的产物,他们借助儒家经典牵强附会地预言吉凶,大多荒诞无稽。
古人信奉天命所归、君权神授、天人感应,认为老天爷的话不可不听。别有用心之人便借此制造预言,或为诅咒,或为宣言,或为劝谏,或为犯上作乱做心理铺垫。这种人为预言能被接受,除古代缺乏科学引导外,更因其符合社会各阶层利益。
造反者借此树立自身神圣性与正统性,如手下散布“龙颜”之类言论;忠臣借谶语规劝君王,以天象示警;乱臣贼子则利用谶语散播传言,企图谋权篡位;老百姓在民不聊生时,借助带有仇恨意味的谶语发泄对统治者的怨恨,期望不利于封建统治者的预言成真。在缺乏政治纲领的古代农民起义中,谶语成为成本最低、最能短时间笼络人心、达成行动一致的革命宣言。
随着中央集权不断专制,谶语的使用受到限制。文字狱盛行,人们噤若寒蝉,不敢再轻易借助谶语表达想法。曾经流行的篝火狐鸣、鱼腹藏书、陨石刻字等假托天命的手段逐渐销声匿迹。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谶语本质上是民意的体现,得民心者得天下,那些看似因应谶语而得天下的背后,实则是顺应了民心。若谶语全是不利言论,则被视为妖言惑众。
西周末年的童谣“檿弧箕服,实亡周国”,讲述的是周宣王时流传的童谣,预言桑木弓、箕木箭会导致周国灭亡。周宣王驱逐了卖桑木弓和箕木箭的夫妇,这对夫妇收养的孩子便是后来进献给周幽王的褒姒。但西周真正灭亡原因并非红颜祸水,而是周幽王向诸侯国开战,被与犬戎联合的诸侯国反推所致。
秦始皇时期,阉人卢生带回“亡秦者,胡也”的预言,秦始皇以为指胡人匈奴,便修建长城、命蒙恬北拒匈奴。没想到秦朝先因内部崩塌而亡,秦二世胡亥即位当年秋天,陈胜吴广就起义了。此外,秦末还有“天降陨石上书始皇帝死而地分”“阿房阿房,亡始皇”“今年祖龙死”等谶语,这些或是对时局判断后的预测,或是文字游戏。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谶语,借楚南公之口说出,表达了楚人对秦灭六国的悲愤诅咒,后来成为楚人造反的标语和底气,陈胜吴广起义国号“张楚”便是例证。
陈胜吴广起义的谶语“大楚兴,陈胜王”,司马迁在《陈涉世家》中详细记载了他们制造谶语的策划流程,如半夜学狐狸叫、往鱼肚子里塞纸条等。这体现出史书编撰者对失败者分析详细的特点,因为失败者无法对其进行问责。
而刘邦斩白蛇的故事充满神秘色彩,传说白蛇预言两汉之间会有王莽篡汉。王莽篡位前后,祥瑞、谶语不断,本质上是民心所向、众人推动的结果。刘秀相关的谶语“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刘秀当为天子”争议颇多,刘秀本人笃信谶语,甚至依据谶语进行人事任免。
东汉末年,“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是黄巾军起义的口号,“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则是针对董卓的诅咒,反映出当时民怨沸腾,董卓倒行逆施引发百姓仇恨。西汉流传的“代汉者当涂高”这句谶语,让袁术等人大做皇帝美梦。三国时期,刘备称帝也与“益州分野有天子气”等谶语相关。
每当乱世,谶语四起,如氐族人苻洪因“草付应王”改姓苻。前秦苻坚时,虽有“鲜卑田生当灭秦”的谶语,苻坚却不以为然,还将鲜卑慕容家人安排妥当,甚至纳入慕容冲姐弟进后宫。后来慕容冲攻取长安,应了“凤凰凤凰止阿房”的谣言。
隋唐时期,隋文帝杨坚为给自己得国背书,利用谶语。隋炀帝时民怨沸腾,谶语满天飞,如“河南杨花落,河北李花荣”“桃李子,皇后绕扬州,宛转花园里,勿浪语,谁道许”等。唐太宗时“女主昌”的谶语,虽不能直接指向武则天,但武则天称帝后也利用谶语造势,如“圣母临水,永昌帝业”等。
元末“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韩山童借此煽动民众谋反,掀起天下反元浪潮。明末李自成起义,宋献策送来“十八子主神器”的谶语,还有“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的童谣,反映出大顺军受欢迎程度。清朝末年,义和团兴起,其口号具有谶语意义且将其实战化,如“梅花数片点苍苔,前度刘郎今又来”等。虽然义和团看似愚昧,但他们以大刀长矛对抗洋枪洋炮的精神,体现了反帝反压迫的坚定决心。
纵观华夏千年历史,谶语贯穿始终。从西周末年的童谣到清朝末年义和团的口号,我们看到谶语并非神秘莫测的天意,而是人们对人心和时局的揣测。它是特定群体为实现自身目的而创造的工具,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着不同作用。
无论是改朝换代时造反者利用谶语凝聚人心,还是统治者借助谶语巩固统治,都反映出人性的复杂和社会阶层的博弈。中国古代史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谶语也在不断被制造与毁灭中循环。
通过对这些谶语的剖析,我们应不再被历史上的预言所迷惑,以史为鉴,看清当下和未来那些所谓预言的本质,不被其误导。历史的发展是由无数人的行动和选择共同推动的,而不是由神秘预言决定,我们要从真实的历史中汲取智慧,把握时代的脉搏。
文字来源:浪花姜的视频内容
来源:神经外科周医师